簡介
該艦參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 豐島海戰(zhàn),其時該艦作為餉銀艦,在“濟遠”、“廣乙”退出戰(zhàn)斗后,被日艦“ 秋津洲”俘虜,管帶王永發(fā)和艦上官兵被押往日本關押,備受摧殘。“操江”艦后被編入日本艦隊,后長時間充任神戶港檢疫船,在日本一直被使用至1965年后拆解。
操江艦被俘
1894年7月25日,中日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而執(zhí)行運輸任務的操江艦與結伴航行的清軍征用的運兵船高升號不幸闖入戰(zhàn)場,結果高升號被擊沉,而操江艦于下午1時50分被日艦秋津洲追及,被迫掛出白旗投降,由此成為在甲午戰(zhàn)爭中第一艘被俘的北洋艦隊的軍艦。
7月28日早晨6點30分,通報艦“八重山”運載著被俘的包括管帶王永發(fā)在內(nèi)的82名“操江”艦官兵以及兩名英國人,一名西班牙人,一名丹麥人(估計是高升號英籍船長高惠悌、丹麥籍電報雇員彌倫斯及另兩名外籍船員)緩緩駛入日本佐世保軍港,而此時的佐世保碼頭早已是人聲鼎沸,“船近碼頭即放汽鐘、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中國官兵被迫列隊穿越大街小巷,在日本百姓的百般嘲笑、辱罵中默默行進,被俘的操江艦官兵隨即被投入了 佐世保鎮(zhèn)守府的監(jiān)獄。 日軍隨后對操江艦的俘虜進行了突擊審訊。7月31日,佐世保鎮(zhèn)守府司令長官柴山矢八即向海軍大臣西鄉(xiāng)從道報告了審訊的結果。根據(jù)管帶王永發(fā)等高級軍官的供述,操江艦一直作為通信船往來于芝罘等中國北部地區(qū)同朝鮮仁川之間。此次操江艦于六月二十日(農(nóng)歷)從天津大沽出發(fā),21日駛抵芝罘,22日因為大霧寄泊威海衛(wèi),23日從威海衛(wèi)出發(fā),在開往仁川途中于25日上午10時遭遇日艦,最后被俘。艦上主要裝載著步槍300支,餉銀一萬兩以及給仁川領事館的命令。此外,王永發(fā)等還交代了在威海衛(wèi)寄泊時所見到的停泊于此的七八艘北洋海軍軍艦的具體艦名,威海衛(wèi)四五座炮臺的兵員、武備,往來旅順口、芝罘、威海的運煤船的情況等重要情報。
編入日本海軍
9月10日,日本為操江艦換裝了1門47毫米重速射炮和2門37毫米五管機關炮,而2門80毫米克虜伯炮則予以保留。佐世保軍港武器庫遂將庫存的第17號47毫米速射炮以及1門37毫米洋炮連同炮架撥給了操江艦。但另1門37毫米機關炮佐世保鎮(zhèn)守府以加強防備為由而沒有撥付,最后用從廣乙艦繳獲的1門五管37毫米機關炮代替。9月12日,操江艦被正式編入日本帝國海軍,原來的“操江”艦名被保留,英文艦名變更為Sow-Ko,通信省為其指定的通信字符為GQFW。首任艦長為海軍少佐遠藤增藏,其他軍官有:航海長釜屋六郎;分隊長田口三平、中野直枝;機關長直田義一;大軍醫(yī)清原真劍;大主計名倉良三;掌炮長坂本兼吉。另配備下士17名,水兵51名,軍屬2名。
操江艦被編入日本艦隊后,與筑波號、鳳翔號、館山號、滿珠號一起列為警備艦,執(zhí)行巡邏警戒任務。1894年12月31日,操江艦曾被派往朝鮮,在參與攻打東學黨根據(jù)地順天府時發(fā)現(xiàn)鍋爐有漏水現(xiàn)象,經(jīng)緊急修理后安然返回釜山港。1895年11月18日,操江艦又被編入常備艦隊,隨后與大和號、廣丙號(日本語: こうへい)一同被派往臺灣及澎湖列島執(zhí)行警備任務。操江艦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一直擔任臺灣方面的警備任務。
1898年3月31日,操江艦變更艦級為二等炮艦,兼作測量艦。1903年5月22日,操江艦在根室灣執(zhí)行測量任務時觸礁沉沒,全體艦員無一生還。當年10月26日操江艦從海軍中除籍,改隸 內(nèi)務省,充作神戶港與兵庫縣的檢疫船。1924年又以機帆船 操江丸號登入船籍,直到1965年方才除籍。
艦上軍官(清)
管帶 吳夢良(1880年前任);馬復恒(1885年前任); 王永發(fā),1887年8月任,在 甲午豐島海戰(zhàn)中被日軍俘虜,關押于佐世保日軍監(jiān)獄,甲午戰(zhàn)爭結束后被遣返,回國后被革去職務。
大副 孫茂盛
二副 徐起鳳
大管輪 石德行
1869年5月 操江艦竣工,船成之后,照例在 首任管帶馬復震指揮下出上海吳淞口試航,至舟山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