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好學(xué)
吳徽對兒子作哲視如掌上明珠,勤耕苦作,精心撫養(yǎng)。吳作哲聰明善讀,但家境貧苦,在極困難的條件下,他發(fā)奮苦讀,吳徽失妻盡量節(jié)衣縮食供兒子求學(xué)。吳作哲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成為廉潔奉公、學(xué)識淵博的人才。
乾隆六年(1741年),吳作哲19歲,參加階州州試,成績優(yōu)異。乾隆十八年(1753年)他31歲,再次上省城應(yīng)試,終于考中舉人。但中舉后,一連幾次上京會試都落第而回。后經(jīng)州推薦,他出任了狄道(今臨挑縣)教諭。
勤勉為官
在任狄道教諭期間,他勤奮施教,選薦賢才,成績卓著,1766年在他44歲時被選送京城,升任云南武定州祿勸縣知縣。吳作哲一到任所,祿勸縣正遭大旱。災(zāi)荒所及,餓殍已時有目睹。初到任所的吳作哲一面呈稟朝廷和上級官府,一面則果斷地開倉賑濟饑民,這一果敢行為,贏得了祿勸縣人民的贊揚。從此“吳青天”的美名傳遍全縣!秴俏牧謮蹘ば颉吩:“先發(fā)后聞,此非俗吏之所能為,欲為之而亦不敢也!
吳作哲在祿勸縣作官12年,使祿勸縣年年豐捻,人民安居樂業(yè)。
離職守孝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吳作哲56歲時,因家父逝世,離職回家守孝。祿勸縣許多百姓一聽“吳青天”要走,不約而同齊集縣衙相留,有的還痛哭流涕。
吳作哲守孝三年后,又逢大兒鵬翮病故,他強忍著心中的傷痛,料理好喪事后,又赴朝廷聽侯調(diào)用。
遠赴廣東
這次吳作哲被派遣到廣東鎮(zhèn)平縣任知縣。鎮(zhèn)平縣小人多,加之捐稅繁重,每年生產(chǎn)的糧食不足半年之需,其余所需糧食多仰賴浙閩運來。糧價高得出奇,人民極端困苦。吳作哲到任后,鼓勵生產(chǎn)自救,采取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的措施,連年獲得豐收。
人民得以溫飽,他又著手興辦書院,振興教育。一有空閑,他便去書院視察,親自批閱生員文章,講授經(jīng)書典故,指導(dǎo)生員讀書作文!秴俏牧謮蹘ば颉焚澰:“公之蒞鎮(zhèn)也,才二年耳,而時和年豐,士民蒸蒸向化,如春之陽,如冬之日……”。
吳作哲一生著作較多,但屢遭兵燹,現(xiàn)已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