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甘羲(1876~1924),原名德蕃,字錫鑄,號云庵,廣西平南縣六陳橋頭山人。父甘少嵩,業(yè)醫(yī),著有《醫(yī)學合參》,存家未刊。甘羲早年中附生(秀才)。光緒三十年(1904年),甘羲偕兄甘麗齋聯(lián)袂赴京投考京師大學堂。到京后,麗齋因患重病,甘羲只得陪其回鄉(xiāng)。次年甘羲決定重赴京都,未能考上,就滯留京師,作八旗貴族弟子的私塾教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甘羲進入東京私立法政大學,成為該校法政速成科政治部第一期學員,并與先期至日本的廖仲愷和汪精衛(wèi)、胡漢民等成為同窗好友。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甘羲完成了東京法政大學的學業(yè),回國返桂,先在梧州師范學校、梧州法政講習所執(zhí)教,后受聘為桂林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并當選為教育會長和廣西省咨議局副議長,后任廣西省咨議局議長,時年僅35歲。民國成立后,甘羲便棄政從教,前往北流縣立中學任教,與馬君武先生保持友好往來。德蕃以教為本,除迷戀著述外,晚年還在平南武林鄉(xiāng)“創(chuàng)辦u2018櫪社u2019,掌教生徒”。民國十二年(1923),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三日,甘羲在家鄉(xiāng)病逝。甘羲一生“為人博雅好古,善屬文,語文用力頗深”。著有《滄瓠詩鈔》、《退樂軒文鈔》、《詩文叢紀》、《小滄詩話》、《襟痕外錄》、《在野偽言》、《彭子穆先生年譜》、《甘氏名人傳略》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