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康贊修,生于1806年。他天生沉靜寡言,溫良敦厚,弱不好弄。14歲時,康贊修幾兄弟跟隨他父親康云衢讀書。是時,康云衢正在縣城開館授徒,康贊修兄弟在學館除課以經(jīng)學外,還授以《 近思錄》、《 小學》、《人譜》、《五種遺規(guī)》等。
事跡
20歲時,康贊修師從嶺南著名學者何樸園,后又與嶺南名儒 朱次琦為友,才學猛進,40歲時中道光午丙科舉人。次年入京會試不第,官是做不成了,但已經(jīng)有了舉人身份,仍可以授以教職。主考官 陳啟東對康贊修的學問和德望很欣賞,他在去江西做巡撫時,特意寫信招康贊修入其幕府。當時做幕僚的人隨時都有可能升遷為道府大員。親友們紛紛勸其前往,而康贊修生性淡泊、不好名利,遂婉辭謝絕了陳啟東之邀。 康贊修的第一任官學教職是合浦縣教諭,不久又改任欽州學正。他以傳家之學《小學》、《近思錄》、《五種遺規(guī)》及馮潛齋、勞義野、何樸園等儒學大家的遺著教授弟子,日有講經(jīng),旬有藝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去其敗行而撥其才秀,弟子欣然就教,其樂融融。欽州地處邊陲,文教之風長期不振,數(shù)十年間不曾聞中舉之事?蒂澬薅喾絼衩,精制舉業(yè),嚴厲督責。由于他的積極倡導和不懈努力,文風大振。
在任欽州學正時,離欽州不遠的靈山縣被起義軍攻占,欽州戒嚴,康贊修積極幫助州牧謀劃防守之事,因而受到重用,被任命為靈山訓導,并奉命籌餉,接濟官軍?蒂澬逇v盡艱險,備嘗勞苦,籌得十萬元之資。官軍賴以接濟,靈山起義者被鎮(zhèn)壓?蒂澬抟蚧I餉有功被賞加六品銜。 1864年,康贊修以欽州學正俸滿,擢升知縣,因年老不愿到外地做官,遂改教授之職,候缺歸里。 1867年,康贊修借補連州訓導之職,同時兼任南軒書院山長。在連州訓導任上,他對教授經(jīng)學、提攜后進的熱情仍一如既往。他對孟子注重弟子的孝悌忠信而不重博聞強識的做法非常欣賞,并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去。 1868年,兒子康達初病逝。喪子的康贊修對孫子康有為格外疼愛,希望他能夠擔起“書香延世,光宗耀祖”的重任。不僅讓康有為飽讀詩書,而且還帶他到處游歷,開闊眼界。并因材施教,授之以詩文,教之以道義。在康贊修的督促和輔導下,康有為進行了系統(tǒng)的經(jīng)史文學、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 1870年,廣東布政使王文勤聽說康贊修素有名望,于是就將他調至廣州幫辦剿匪之事。此時的康贊修雖年事已高,但他依然踏遍了廣州十縣,一一咨訪,探聽虛實,下達民情,以便為官府辦案提供根據(jù)。幾年中,他平冤理誣,除暴安良,深得地方贊許,但幾年的奔波辛勞也使他心力交瘁,幸虧盜匪漸平,布政使王文勤也將離任,他才得以辭去差使,回到連州任上。 受南?h知縣之邀,康贊修回籍主持續(xù)修邑志。修志之事,文字浩繁,工量浩大,康贊修總理邑志局局務,他精于安排,妥為籌劃,使修志工作如期完成。1876年,他在70歲高齡時,親上河工工地,督修陂子角大堤,并多方籌資,使工程得以竣工。 1877年,康贊修督修陂子角堤完工后,以71歲高齡再赴千里之外的連州,為參加鄉(xiāng)試的弟子們指點迷津。就在他到連州后不久,暴雨驟至,連日不斷,平地水漲,州城沒于水中,康贊修乘舟避之,小舟為傾墻所覆,康贊修溺水而死。弟子生員,一州士人聞訃而慟,前來吊唁者塞庭盈門,州人懷其教澤,欽其品學,在功德祠設牌位祭祀之。兩廣總督劉坤一聞訊,奏請朝廷,恤加教諭銜,陰一子入監(jiān)讀書?蒂澬薜奈酚阎齑午谕炻(lián)中寫到“一生為慎”,應當說是對他的中肯評價。同邑進士徐臺英對他的評價更為貼切:“我與康氏交,如夏日可畏者,國熺也;如冬日可愛者,贊修也。
家庭
長子康達初
孫子 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