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福中礦務大學校長張仲魯(1895-1968),字廣輿,河南鞏義人。早年赴美留學,就讀于美國科羅拉多礦務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23年回國被聘為福中礦務大學(現(xiàn)河南理工大學以及中國礦業(yè)大學)校長,1927年赴上海參加國民革命,1931年再度出任學校校長。他曾任南京中央大學(現(xiàn)南京大學)教授兼總務長、河南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河南省建設廳長等職。解放前夕,策劃國民政府河南省主席張軫起義,1949年赴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并出席開國大典。解放后任全國煤礦管理總局副局長、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職。
生平
1928年秋任清華大學教授兼秘書長。1930年春應河南名紳與學生代表邀請,任河南大 學校長。1931年春復任焦作礦務大學校長。后經(jīng)省批準,改為“焦作工學院”
1933年夏, 再次出任河南大學校長。1935年冬,復任中央大學教授兼總務長。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央大學遷往重慶。精心籌劃,使搬遷井井有條。翌年秋, 為中共駐重慶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宣講“中日戰(zhàn)爭形勢”提供中央大學大會堂,聽眾達數(shù)千 人。
1939年夏,經(jīng)牟宜之介紹,曾與周恩來晤面,頗受教益。9月,任河南省建設廳廳長。
1944年5月,離遷赴渝。更奉教育部令回浙川縣第三次任河南大學校長。
1949年5月,武漢解放,被選為中南區(qū)代表,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燃料工業(yè)部計劃司副司長,煤炭管理總局副局長兼河南省人民政府 委員。
1953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調任河南省交通廳廳長。還擔任政協(xié)河南省第一屆副主 席,全國政協(xié)第二屆委員及河南省政協(xié)二、三屆委員、河南省科學普及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在焦作、鶴壁勞動。后調開封市政協(xié)從事文史資料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撤到鄭州批斗,身心受到極大摧殘,于1968年I0月13日含冤去 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張的冤案得到昭雪。
1979年7月5日,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省政協(xié)聯(lián)合為張仲魯召開了追悼會。
相關介紹
張昕若(1929-1990),張仲魯之長子。清華大學畢業(yè)。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武漢市委工作,后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秘 書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湖北分會主席。1958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昭若(193一 ),張仲魯之次子。清華大學畢業(yè)。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在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工作,后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外事辦公室主任、對外經(jīng)濟貿 易委員會主任、中共天津市委外經(jīng)、外事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天津市副市長。
張皓若(193一 ),張仲魯之三子。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清華大學畢業(yè)后,曾兩次赴蘇聯(lián)學習。歷任蘭州煉油廠廠長、國家石油工業(yè)部生產技術司處長、計劃司司長、國家能源委員會科技局局長。1983年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副總經(jīng)理、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企業(yè)管理學會執(zhí)行理事。后任國家經(jīng)貿部副部長、四川省省長。國家體改委付主任、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