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顏安樂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西漢
籍貫:今浙江
民族:漢族
身份:學者
生平
曾任齊郡太守丞。與嚴彭祖從眭孟受《春秋公羊傳》。宣帝時,立為博士。著作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公羊嚴氏春秋》和《春秋公羊顏氏記》。
顏姓起源
顏(Yán)姓源出有三:
1、源于西周,出自曹姓,陸終之后。據(jù)《陳留風俗傳》、《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之玄孫陸終,陸終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安裔孫挾,周武王時封于邾(故城在今山東省滕州東南),建立邾國,為魯附庸。邾挾之后,至于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邾國被楚國滅掉后,顏公的支庶子孫有人以祖父的字為姓,稱顏姓。
2、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時魯國公族,是周公旦伯禽之后。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公的長子魯侯伯禽被封于魯。伯禽的子孫有人被封在顏邑,遂以封邑為姓,稱顏姓。孔子的母親徵在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3、他族改姓而來。金時女真人完顏氏后改單姓顏;清滿洲人姓,世居大凌河;今臺灣省土著、毛難,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詳細介紹
顏安樂是漢代知名學者、著名教育家和著作家,他一生致力研究春秋公羊學,自辦家學教書育人,集畢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寫成一代名著《春秋公羊顏氏記》。
顏安樂,字公孫(生卒年代不詳),漢代東?ぱh人,今滕州市人。當時蕃縣和薛縣的一部分是由古代喙殖隼吹,鄧髞碛置≯`国国君、小邾子颜友是颜斜K氖汲踝媯城是歷代顏氏的發(fā)祥地。顏安樂自幼家貧,他從小就立志繼承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弘揚先祖美德,興辦家鄉(xiāng)教育。蕃縣有位經(jīng)學大師叫眭宏,是他的舅父。眭宏的姐姐把安樂交給弟弟,讓安樂跟舅父讀書。顏安樂拜舅父為業(yè)師,他讀書非常刻苦,后來成為春秋公羊學派的一代宗師。
眭宏,字孟(生卒年代不詳),漢代東海郡蕃縣人,今滕州市區(qū)內蕃陽街人。眭宏是講授春秋經(jīng)學的儒家大師,蕃縣城古屬小邾國,因此他更注重對《公羊傳》的研究和講授,創(chuàng)立了“春秋公羊學”學說。眭宏先后收弟子百余人,其中有兩個弟子最使他稱心如意,一個是他的外甥顏安樂,另一個是下邳的嚴彭祖。安樂和彭祖深受業(yè)師的垂愛,二人也十分情投意合,常常在一起讀書,切磋學問,遇有疑難的問題便展開熱切的討論,都能各抒己見,從不隱諱自己的觀點。業(yè)師見狀高興地說:“春秋之意在二子矣。”自成一家的春秋公羊學大師眭宏名聲大震,經(jīng)朝廷選拔和地方推薦,他先被封為議郎,后來又提封為符節(jié)令。公元前78年,全國遭受罕見的自然災害,百姓惶恐不安,眭宏認為是皇帝治理不當?shù)呢熑,于是上書請皇帝讓位,結果因觸怒皇帝被殺。從此,講授春秋公羊學的職責便落在顏安樂和嚴彭祖的身上。顏嚴二人強忍悲痛,竭誠師訓,盡心辦學。他二人不知疲倦地教授師友和弟子,詮釋各種疑難,人們又稱他們主辦的學叫“顏嚴之學”。后來,顏嚴二人各回原籍,在家鄉(xiāng)開館垂帳各自辦學。
顏安樂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起家學,開始廣收弟子,悉心教學,質疑解難,日夜辛勞。他把要講的課程內容先寫成“講義”,然后交給弟子,讓弟子去用心領會,自己去接受知識,人們又稱這所家學叫“顏氏家學”。顏氏家學的弟子成名成才者眾多,《漢書》里記載,有個弟子是淮陽的泠豐次君,后來做了朝廷里的少府官;有個是淄川的任公,后來做了淄川太守。那時,顏氏家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了知名人才,家鄉(xiāng)的文化教育也得到不斷地發(fā)展和提高,人們又稱顏氏家學叫“泠任之學”。這期間,先師眭宏的弟子貢禹又官升御史大夫,疏廣也做了太子太傅,加之漢代初年的叔孫通也是薛縣人,后被歷史學家司馬遷稱為“漢家儒宗”,漢王朝的達官顯貴出自蕃薛,蕃薛二縣的教育更是聲震朝野,遠近來投奔顏氏家學的學子絡繹不絕。太子太傅疏廣收瑯琊的管路為門生,御史大夫貢禹收泰山的冥都為門生,管路和冥都后來又投奔顏安樂,拜安樂為業(yè)師,并轉達恩師疏廣和貢禹的委托,虔誠地向業(yè)師求教。顏安樂不負重托,不辭勞苦,寒來暑往,朝夕授受,指點迷津,嘔心瀝血地傳授春秋公羊學。管路后來做了御史中丞,冥都做了丞相,世人又因顏氏家學的再傳弟子成名,稱之為“管冥之學”。其后,御史管路收孫寶為門生,孫寶官居大司農(nóng)。少府泠豐次君收馬宮為門生,馬宮做了九卿;收瑯琊的左咸為門生,左咸做了郡守。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師承徒效,代代相傳。蕃薛的教育盛名遂播揚天下,成為當時培育英才的襁褓和搖籃,令世人刮目相看。上述名人和事跡后被載入史冊,今在《漢書》和明清版《滕縣志》里可以查證,縣志還專為眭孟、顏安樂刊立傳記。今滕州地方譜牒《古滕顏氏族譜》里載有清代學者閆法魯?shù)脑u論說:“顏氏,吾邑(縣)仕學之家也”。
“春秋三傳”是《春秋》和《左傳》、《公羊傳》及《谷梁傳》!豆騻鳌酚置洞呵锕騻鳌坊颉豆虼呵铩!豆騻鳌肥强鬃拥牡茏幼酉膫饔邶R國人公羊高所著的書,經(jīng)過五代人的口授最后才書之于帛。經(jīng)過漢代儒學宗師董仲舒及弟子們的整理印制,最后才完成這部經(jīng)典著作!豆騻鳌酚浭隽舜呵飼r期長達242年的歷史,上溯自三皇五帝,是一部史學、文學價值很高的經(jīng)典著作!豆騻鳌份^翔實地記載了滕州古代的滕、薛和小邾三個國家,且以更多的筆墨記載了邾國、小邾國和濫國三國的興衰與沿革,是一部研究滕州古代三國史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獻。鑒于此,滕州的歷代學者對《公羊傳》的研究和考證從未中止過。在以“四書五經(jīng)”為國學教材的封建社會,滕縣書院和滕籍學者所講授的《公羊傳》經(jīng)學則更為真實、細致、深刻,所撰著的文章超脫世俗,能夠經(jīng)得起學者的推敲、考證和實地查驗。顏安樂作為顏友的后世子孫,其用力程度則更是不言而喻的!豆騻鳌芬粫,在某些史實上曾直言不諱地指責《左傳》記述中的回避態(tài)度與不實之處,學術的爭議至今已持續(xù)了2000多年。顏安樂以實事求是的嚴謹治學精神,在業(yè)師眭宏的指導下查證古籍文獻,對照石經(jīng)殘碑,進行實地考察,傾聽當?shù)乩先说目诒Y料,對《公羊傳》其中的謬誤進行注釋,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撰著出《春秋公羊顏氏記》。
《春秋公羊顏氏記》共一卷十一篇,是顏安樂一生致力學術研究的力作和學術思想的結晶。據(jù)《漢書》和文獻記載,漢宣帝時顏安樂被封為經(jīng)學博士,他出任過齊郡太守丞,后為仇家所殺。《漢書·儒林》里有他的傳記,《漢書·藝文》里有《春秋公羊顏氏記》的書目及篇章,《漢書·藝論》里還有學者鄭元寫的論文。唐代學者孔穎達校注編纂《春秋左傳正義》時引用過該書的章句,學者徐彥為《公羊傳》作序和注疏時也曾引用。其后,《春秋公羊顏氏記》在激烈的學術斗爭中失傳。顏師古是唐代的訓詁學家,他奉旨校注《漢書》時,只對嚴彭祖的弟子江門云注釋為“被逄見所殺”,而對顏安樂“為仇家所殺”卻只字未注,后代顏氏宗族資料里說是有意回避學術上的爭議。
戰(zhàn)國以后,歷代不同學派的學者對國顏氏的起源、分封、沿革有多種說法和猜測,顏真卿經(jīng)過長期地詳查細考后對族人說:“不知王儉所依何據(jù),當以舊譜為之!蓖鮾是齊國人,著有《姓譜》。公元780年,顏真卿在長安主持續(xù)修《顏氏族譜》,建顏氏家廟,立《顏氏家廟之碑》,譜序和碑文由他親自撰文和書寫,指出了久爭不決的重大論題。他在文中寫道:“(顏)友始封,称小邾子”,诊勶的“唷敝傅氖请h東一里的倪城,是顏友建國立都和顏氏的發(fā)祥地,并沒指后來嗬繢從侄ń⒌泥犁來城。據(jù)明萬歷十三年《滕縣志》記載:“滕,蓋以一邑而包春秋侯國之地者三邑。以今圖按之,縣治為小邾地”。倪城“在梁水東一里(梁水,古河名,今為荊河),周八里。”2000年5月,第六屆世界顏氏宗親聯(lián)誼大會在馬來西亞召開,世界顏氏公認顏氏起源于今滕州市東一里的倪城,在會刊資料里還印刷了用古今地名繪制的福建桃源顏氏起源與遷徙地圖,并加以文字說明證實。而有學者卻旁征博引,聲稱晉代學者杜預注的是在昌慮的東北。昌慮縣治即在今滕州市羊莊鎮(zhèn)的土城村,那里是叔術建立濫國的故城,即漢代的昌慮縣。顏友的曾孫嗬繢唇ǖ泥犁來城在昌慮城的東北,又稱嗬緋腔蜞城,嗬繢詞堋白印本艉,昌嬛硴潲的国坚t(yī)行≯ス,这座城因此也叫小邾城。栽熀秋战国时期,嗯c小邾的稱謂一直是交叉使用。如公元前567年《左傳·襄公元年》記載:齊滅萊,遷萊國國君于嗉木又丈,齐大夫高厚、磽缐mㄌ锝紜F牘鄖苛樅,墙K祭徹墓粒岸嶗徹墓窈筒聘,葟闹亦y勘┑氖侄偉牙塵薜潔國,侵吞他國的利益。在齊魯兩國爭霸的年代,《左傳》對這次事件則記述得非常真實,這里用的仍舊是喙拿啤?
至今世界各地顏氏后裔依舊遵循宗族世代傳承的史料,依舊遵循“當以舊譜為之”的家訓箴言,依舊遵循認定的顏氏發(fā)源地是山東滕州東一里的喑。历代的滕州史志学者和滕州人民,易幧遵循县昼R募竊,鄧哦荚陔莩恰2粌H如此,嗍蝦笠崮咭迨∫蒼諫蕉洞呵鎩吩又舊戲⒈砦惱攏骸多城和滕州城》(見2002年5月第3期,總第51期)。顏氏、倪氏兩個姓氏都是起源于喑牽詼脊懦鐾戀那嗤魃嫌小佰ビ迅、鄳c、嗪Α弊盅拇笞,文献中覡N小班友、嗬繢礎⑧甲”的記載。
清代,山東歷城(今濟南)的學者馬國翰,他從大量古籍中把收集到歷代學者引用《春秋公羊顏氏記》的章節(jié)內容,集中在《玉函山房輯佚書》里,今國家及大專院校圖書館古籍書庫里均有珍藏本。另據(jù)明清《滕縣志》記載:明代正統(tǒng)年就間(1436—1499年),知縣羅斐報請上司增設三個鄉(xiāng)二十八個社,其中一鄉(xiāng)名叫“安樂鄉(xiāng)”,為“領社”。安樂鄉(xiāng)古屬小邾國,今為滕州東部及山亭區(qū),所領轄十個社。隨著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區(qū)劃的改變,明代的安樂鄉(xiāng)已不存在,只有名稱保留在縣志里。再據(jù)《古滕顏氏族譜》記載:明代崇禎二年(1629年),湖廣德安府司理顏守耕辭官回滕,在城南安樂窩買地建安樂別墅,世傳這是顏安樂辦學的地方,這個村莊那時還叫安樂窩!案C”是滕州歷代的方言俚語,指的是“地方”,至今人們把占地方還叫“占窩”。這是迄今最早的村莊地名的記載,滕州顏氏為紀念宗族中的先賢也最早載入譜牒。建國后,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安樂窩已經(jīng)是城鄉(xiāng)聯(lián)體,1984年縣政府統(tǒng)一更名為“安樂街”。同時,還把以古國名的城更名為小邾城街,在市區(qū)內的龍泉塔東側;把古蕃縣(北魏名蕃陽郡)更名為“蕃陽街”,在市區(qū)內104國道的西側。
古往今來,歲月悠悠。人們不忘顏安樂、顏氏家學和《春秋公羊顏氏記》,用來緬懷他的安樂街在滕州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歷代的滕州學者和歷代的顏氏名人治學是嚴謹?shù)、審慎的,歷代傳承續(xù)修的縣志、顏氏譜志是真實的,是無可非議的。古往今來的滕州人代代保護著喑欽飧鑫拿鞴毆,岁月訕闫也不能淡化蕘睑日f男拍睢1收吆粲跽爸鞴懿棵,灾B≯コ墻紙⒁浴班國故都遺址”為題的永久標志性建筑物,并建議把2002年顏友陵墓的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載入正在續(xù)修的《滕州市志》,這對于國家、地方和人民,對當今和后世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