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王曜升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清朝
籍貫:江蘇太倉
民族:漢族
職業(yè):文學家
個人簡介
王曜升,字次谷,江蘇太倉人。生卒年不詳。
王世懋的曾孫,王昊之弟。
約清圣祖康熙七年前后在世。諸生。與兄昊皆有文名。
以奏銷掛誤,悒悒出游,入都客死。曜升工詩,與黃與堅等稱“婁東十子”。
早年是諸生。與兄王昊有文名,詩多法吳偉業(yè),與黃與堅等稱婁東十子。
著有《東皋集》!肚迨妨袀鳌穫饔谑。
婁東十子簡介
明末清初婁東詩派中十詩人的并稱。
《清史稿·文苑·黃與堅傳》:“吳偉業(yè)選u2018婁東十子u2019詩,以與堅為冠。
十子者,周肇、許旭”王撰、王攄、王昊、王揆、王忭、王曜升、顧湄也。
“十子”繼承明王世貞“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然無吳偉業(yè)復雜的經(jīng)歷和認識能力,所作“梅村體”,不如吳詩廣泛真切地反映出世盛裝人情,成就不大,影響亦小。
吳偉業(yè)置黃與堅《太倉十子計選》首卷,但王昊詩卻被認為“才氣無雙,筆力橫逸”,是“十子”“眉目”;黃詩應在其下。
許旭的詩“雄深渾析”;顧湄的詩“精麗婉約”,也為評家贊賞。
其他諸人之詩皆很平常。
王揆受戲拒仕故事
王揆(1619-1696),字端士,一字芝廛,明·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省太倉縣)人。神宗萬歷年間大學士、吏部尚書王錫爵曾孫,清初畫壇領(lǐng)袖、婁東派創(chuàng)始人王時敏次子。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登進士第,終生不仕。工詩,與同邑黃與堅等并稱為“婁東十子”。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書畫家。
明末時期,幼年時就繼承家學,在父親王時敏的嚴格課督下,就早早地摸索于那個時代士人必修的詩、書、畫領(lǐng)域,在大師父親的學業(yè)薰育下,耳濡目染,后又與同邑黃與堅、從弟王撰、王攄、王忭結(jié)課攻學。工書畫,擅長山水、隸書,在詩、書、畫上率成大氣,與同邑黃與堅、周肇、許旭、王撰、王昊、王曜升、顧湄、王攄等成為“婁東十才子”之一。
清初時期,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登進士第,授推官,不出仕?滴踔杏譃檠矒崮教祛伵e薦“博學鴻儒”科,力辭不就。刑部、戶部侍郎田雯很欣賞著作《芝廛集》(清大儒王漁洋作序)。
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病卒,終年77歲。著有《芝廛集》、《畿輔七名家詩鈔》46卷等行世。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登乙未科進士,就在考館選次第的那一天,主考官員本來擬定狀元郎是蘇州府太倉人王揆。但是在唱名的時候,王揆名字中的“揆”字與“魁”讀音相同。順治帝聽到后,隨即開了一句玩笑:“是負心王魁嗎?” 就是因為皇帝的這句玩笑,狀元郎的殊榮,只是給王揆擦了個邊球。
王魁,事見宋·柳貫《王魁傳》及《焚香記》傳奇。是流傳極廣的舊戲《王魁負桂英》中的人物,王魁本是個窮書生,在青樓女子敫(Jiǎo 音繳)桂英赴海神廟降香,見秀才王魁饑寒交迫,倒于雪地,心生側(cè)隱,救回院中。慕其至誠好學,遂結(jié)百年之好。桂英伴王攻讀三年,送王赴京應試,臨行前二人于海神廟結(jié)盟發(fā)誓,永不負心。王魁走后,穆桂英苦苦等待,不料王魁高中后招贅相府,負卻前情,差家院送來三百兩銀子和一紙休書。桂英悲憤欲絕,奔海神廟,求神主持公道,海神終無靈驗,桂英絕望,怒打神像,痛斥王魁,最后自縊而亡。資助下讀書應試。后來敫桂英化為癘鬼,活捉了王魁,報了生前之仇。
考官們聽到皇上的這番話,哪里還敢把王揆立為狀元!可憐王揆隨即被抑為第三甲(見《南亭筆記》卷四)。這樣的事情雖然有些奇巧,但歷史上因為名字的原因在科考中失利或者獲利的例子多的是。因此,王揆對清王朝也沒有什么好感?滴踔心且荒,清廷為籠絡(luò)漢族知識分子,在京城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博學鴻儒”選拔考試,并受到巡撫慕天顏的舉薦。從清人福格《聽雨叢談》卷四所引的《乙未宏詞科征士題名》中看到,明末清初著名的抗節(jié)名士黃宗羲也在被征之列,只是因“患病不到”沒參與考試。而以各種理由而“辭不就征者”中,就有王揆、顧炎武、萬斯同等12人。所以王揆終生沒有做官,只是在家里賦閑,寫得一手好詩。大詩人吳梅村把他列作“太倉十子”詩人的排行榜之中。也許正是這一點,《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文苑傳》中才留下了王揆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