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童汝川(1879~1962),名益臨,字季樵,安徽省望江縣沈沖鄉(xiāng)人。
生平事跡
出生書香世家。幼年聰穎過人,能一目三行,觀后不忘。由于家道中落,二哥稚樵已先期入學,父親無力同時供兩個孩子讀書,只好將他送到石隆山(今新壩鄉(xiāng))學裁縫,不到半年便辭師回家,在四叔童問渠師塾邊做炊事員邊讀書。童問渠見他聰明好學,力勸他父親讓他正式入學就讀。這時至德縣的許世英慕他四叔大名前來求學,許、童兩人遂成為同窗好友,互勉互勵,學業(yè)大進,16歲與二哥稚樵同科考取秀才,18歲考入敬敷書院(院址在今安慶師范學院內(nèi)),與許世英和桐城的光明甫、房秩伍同為院中的高材生。21歲選為拔貢。同年在北京考取高等法官,從此步入官場。
清朝末期汝川先后擔任過奉天學務處一級科員、東三省日報館總理、奉天高等審判廳典簿、推事及庭長。民國元年任直隸都督府秘書、司法部秘書兼總檢察廳書記官。民國3年任閩侯縣知縣。民國4年任內(nèi)務部顧問,民國6年任津浦鐵路天津總務處長。民國11年任北京繕后會議籌備處高等顧問、國民政府行政院高等顧問,并當選為安徽省國民議會議員!熬拧ひ话恕笔伦兒蠡赝,任蕪湖萬頃湖地方專員辦事處秘書。民國21年任安徽省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機要秘書兼理泗縣司法及保安司令部軍政處法官。任閩侯縣知事時,秉公執(zhí)法,解決了許多長期懸而未決的爭訟案件,深受群眾愛戴,人們在祖堂上供奉“長生祿牌位”來祝福他。在安徽省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公署和泗縣署任職期間,設繕狀堂,配專職錄事為民間訴訟寫狀文,并親自坐堂,公開辦案。一時泗縣地區(qū)訟風糜平,人心安定,紛紛稱他為“童菩薩”。
汝川平生不貪財利,不事積蓄,樂于施舍,獎掖后輩。居官期間許多鄉(xiāng)人前去找他介紹工作,他都熱情款待。他知人善任,對德才兼?zhèn)湔叨级急M量予以安置;對一些學業(yè)未成,尚不能供職者,則贈送書籍,給以路費,勸勉他們回鄉(xiāng)好好讀書。有人一時找不到工作,競在他家閑居三月半載。有人不滿意所介紹的工作,復請轉介,他也不嫌麻煩,竭力相助。
民國26年日軍大舉侵華,國土淪喪,汝川告別官場,退隱蕪湖。故人中有叛國投敵者,常以名利為誘餌,以宴請敘舊為名,企圖拉他變節(jié),他憤然離開蕪湖,流離上海、南京、安慶等地。民國27年除夕,曾賦抒懷七律一首云:
五十九年逢此夕,百千萬劫痛余生。山河空灑新亭淚,骨肉同傷異地情。
隔院笙歌疑臘鼓,漫天風雪對孤檠。楚囚未忍南冠易,憂國思鄉(xiāng)坐到明。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統(tǒng)區(qū)政治腐敗,他不愿同流合污,毅然于民國34年冬回鄉(xiāng)隱居。他為官幾十年,回到故里時卻是兩袖清風,一身瘦骨,數(shù)只書箱,幾卷鋪蓋。故園也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族人用公堂租谷供他生活,收拾學堂供他住宿。他在住所門楣上自書“問竹軒”匾額。
翌年春節(jié)后,他在“問竹軒”開館講學。不論貧富貴賤,不計奉薪厚薄,他都收為弟子。許多家鄉(xiāng)學子都慕名前來。他誨人不倦,教學有方,深受學生及家長信賴和愛戴,自己也樂在其中。七十壽誕,學生家長和鄰里親友相約為他祝壽,送上“洛社耆英”壽匾。
1951年夏,經(jīng)房秩伍推薦,被聘為省文史館員,移居安慶。他如枯木逢春,精神煥發(fā),致力于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1959年春在大街上被一板車撞傷致殘,1962年春病逝于安慶寓所,終年84歲,臨終前撰自挽聯(lián)云:
游跡遍南北東西,過眼云煙,到此際好尋歸路。
世味飽甜酸苦辣,醉心錦繡,愿他生再作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