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聲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美院油畫系導師。
1977 年杜泳樵與張聲顯合作油畫《為了千秋萬代》(與王大同、張聲顯合作)參加四川省雙慶展覽。油畫《到延安去》參加四川省建軍五十周年美展。右起是:馬一平、杜詠樵(已故)、張方震、王大同、魏傳藝、劉國樞(時任繪畫系主任)、吳成琨(解剖教師)、張聲顯、夏培躍、王元壽。除馬一平老師至今還活躍在美術教育(擔任川音美院院長)外,其他老師均已退休。向他們致敬!
后面的同學中現(xiàn)為當代藝術大腕的有羅中立(后右三)、何多苓(后右五)、陳重林(二排右一)、張曉剛(二排中)、高小華(二排左一)等,其余的也多數(shù)在高校任教。張聲顯先生認為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準確的比例、形體、結構關系;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xiàn)實中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tǒng)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fā)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
他強調(diào),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等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張聲顯先生油畫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作品《舞者》充分體現(xiàn)了這位老藝術家的心聲。
文化大革命之后,是文藝的開放期,各種形式的畫會風起云涌,繪畫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其中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聞立鵬的《大地的女兒》、杜泳樵與張聲顯合作油畫《為了千秋萬代》、詹建俊的《回望》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在最初的藝術噴涌期過后,油畫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中國畫壇迫切需要更現(xiàn)代,更新鮮的空氣。其中胡悌麟、賈滌非的《楊靖宇將軍》,蘇笑柏的《大娘家》,俞曉夫的《我輕輕的敲門》等作品,在當代意識的關照下對主題性繪畫作了新的開拓。
張聲顯作品《舞者》估價:160,000至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