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回國即位,任命鮑叔牙執(zhí)掌國政,鮑叔牙辭謝,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并建議向魯國提出請求讓管仲回來。齊桓公認(rèn)為,施伯是魯君的謀臣,如果知道要起用管仲,一定不會把人交出來。鮑叔牙回答,只要告訴魯國打算在群臣面前處死管仲,那么魯國就會交出管仲。齊桓公便派人按鮑叔牙所說的那樣去魯國要人。
魯莊公詢問施伯如何處置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處死他,而是要起用他來執(zhí)政。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力的國家,一定會稱霸于諸侯。讓他返齊,必將會長久地成為魯國的禍患!濒斍f公問:“那怎么辦呢?”施伯答道:“殺了他把尸體交還給齊國!濒斍f公準(zhǔn)備處死管仲,齊國使者告訴魯莊公,齊桓公想親自處決管仲,如果不把他活著帶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眾,還是沒能達(dá)到要求。于是魯莊公派人把管仲捆縛起來交給齊國使者。管仲回國后,被齊桓公拜為下卿,執(zhí)掌國政。
家族成員
父親施父
施父,姬姓,名尾,字施父,魯惠公之子,魯隱公和魯桓公的兄弟。
公元前703年冬季,曹國的太子射姑來朝見魯桓公,魯國設(shè)享禮招待曹太子。首先獻酒,接著奏樂,曹太子就嘆氣。施父說:“曹國太子恐怕會有什么憂心事吧?因為這里不是嘆息的地方!苯Y(jié)果第二年春季曹桓公便過世,太子射姑即位,是為曹莊公
爺爺魯惠公
魯惠公,姬姓,名弗湟,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三任君主。他為魯孝公兒子,承襲魯孝公擔(dān)任該國君主,在位46年。
姬姓起源
姬姓起源
傳說黃帝降生在一條稱做“姬”的河邊,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貴族是黃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發(fā)。而周朝結(jié)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國名為姓,開始改為周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黃帝有25個兒子,分別得到了12個姓,其中就有姬姓。后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后裔。這些后裔繼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代多數(shù)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從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相關(guān)資料
《管子·匡君大匡》:桓公問于鮑叔曰:“將何以定社稷!滨U叔曰:“得管仲與召忽,則社稷定矣!惫唬骸耙奈崤c召忽,吾賊也”,鮑叔乃告公其故圖。公曰:“然則可得乎?”鮑叔曰:“若前召,則可得也;不亟,不可得也,夫魯施伯知夷吾為人之有慧也,其謀必將令魯致政于夷吾,夷吾受之,則彼知能弱齊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將反于齊也,必將殺之!惫唬骸叭粍t夷吾將受魯之政乎?”其否也?”鮑叔對曰:“不受,夫夷吾之不死糾也,為欲定齊國之社稷也,今受魯之政,是弱齊也。夷吾之事君無二心,雖知死,必不受也”,公曰:“其于我也,曾若是乎?”鮑叔對曰:“非為君也,為先君也,其于君不如親糾也,糾之不死。而況君乎?君若欲定齊之社稷,則前迎之!惫唬骸翱植患,奈何?”鮑叔曰:“夫施伯之為人也,敏而多畏,公若先反,恐注怨焉。必不殺也。”公曰:“諾”。施伯進對魯君曰:“管仲有急,其事不濟,今在魯。君其致魯之政焉,若受之,則齊可弱也。若不受,則殺之。殺之,以說于齊也,與同怒,尚賢于已!本恢Z,魯未及致政,而齊之使至,曰:“夷吾與召忽也,寡人之賊也,今在魯,寡人愿生得之,若不得也,是君與寡人賊比也。魯君問施伯,施伯曰:“君與之,臣聞齊君惕而前驕,雖得賢,庸必能用之乎?及齊君之能用之也,管子之事濟也。夫管仲天下之大圣也,今彼反齊,天下皆鄉(xiāng)之,豈獨魯乎?今若殺之,此鮑叔之友也,鮑叔因此以作難,君必不能待也,不如與之。”
《管子·匡君小匡》: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牙為宰,鮑叔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凍饑,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jié)于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執(zhí)枹,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惫唬骸肮芤奈嵊H射寡人中鉤,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鮑叔曰:“彼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其為君亦猶是也!惫唬骸叭粍t為之柰何?”鮑叔曰:“君使人請之魯。”公曰:“施伯,魯之謀臣也。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滨U叔曰:“君詔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愿請之以戮群臣,魯君必諾。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將致魯之政,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將反于齊,必殺之!惫唬骸叭粍t夷吾受乎?”鮑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無二心!惫唬骸捌溆诠讶霜q如是乎?”對曰:“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廟,則前請之;不然,無及也!惫耸辊U叔行成,曰:“公子糾親也,請君討之!濒斎藶闅⒐蛹m。又曰:“管仲仇也,請受而甘心焉!濒斁S諾。施伯謂魯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將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在狄,則狄得意于天下。今齊求而得之,則必長為魯國憂,君何不殺而受之其尸。”魯君曰:“諾。”將殺管仲,鮑叔進曰:“殺之齊,是戮齊也,殺之魯,是戮魯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國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與寡君賊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謂也。使臣不能受命!庇谑囚斁瞬粴,遂生束縛而柙以予齊。鮑叔受而哭之三舉,施伯從而笑之。謂大夫曰:“管仲必不死,夫鮑叔之忍,不戮賢人,其智稱賢以自成也。鮑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國,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后入,與魯以戰(zhàn),能使魯敗。功足以得天與失天,其人事一也。今魯懼,殺公子糾召忽,囚管仲以予齊,鮑叔知無后事,必將勤管仲以勞其君,愿以顯其功眾必予之有得,力死之功,猶尚可加也,顯生之功,將何如?是昭德以貳君也,鮑叔之知是不失也。”
參考文獻
韋昭《國語注》:施伯,魯大夫,惠公之孫、施父之子。
《國語·齊語》: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jié)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zhí)包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腹唬骸胺蚬芤奈嵘涔讶酥秀^,是以濱于死!滨U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被腹唬骸叭艉危俊滨U子對曰:“請諸魯!被腹唬骸笆┎,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u2018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u2019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史記·魯周公世家》:齊告魯生致管仲。魯人施伯曰:“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將用之,用之則為魯患。不如殺,以其尸與之!鼻f公不聽,遂囚管仲與齊。齊人相管仲。
《國語·齊語》: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尸授之!鼻f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于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左傳·僖公十二年》: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jié)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蓖踉唬骸熬耸希嗉文藙,應(yīng)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惫苤偈芟虑渲Y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