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勞倫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1901~1958)美國物理學家。1901年8月8日出生于美國北達科他州南部的坎頓。1922年畢業(yè)于南達科他大學,后來繼續(xù)在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深造。1925年在耶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又獲南達科他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25~1927年在耶魯大學工作。1928年起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工作,1930年起任教授。1936年起任輻射實驗室(現名勞倫斯輻射實驗室)主任。
勞倫斯一生從事加速器技術、核物理及其在生物學和醫(yī)學上應用方面的研究。1928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G.Gamow)提出,可以用質子代替α粒子作為轟擊物來實現人工核反應。由氫原子電離而得到的質子能量很小,需要通過電場或磁場進行加速,以保證作為“炮彈”的質子獲得足夠高的能量。于是,各種類型的粒子加速器逐步發(fā)展起來。1929年勞倫斯提出磁共振加速器(即回旋加速器)的構造原理,即利用一個均勻磁場,使加速粒子沿螺旋形路徑運動。在運動平面內,粒子將越過一個加速間隙,間隙里有一外加射頻電場,其變化頻率與離子旋轉頻率同相,以保證粒子每一次通過加速區(qū)時都能得到加速。1932年,勞倫斯和他的學生埃德爾森(N.E.Edlefson)和利文斯頓(M.S.Livingston)建成了第一臺回旋加速器(直徑只有27厘米,可以拿在手中,能量可達1MeV)并開始運行。后來,在勞倫斯的領導下,在美國建成了一系列不同的回旋加速器。40年代初,這類加速器的能量達到40MeV,遠遠超過了天然放射源的能量。可以用于加速質子、α粒子和氖核,由此發(fā)現了許多新的核反應,產生了幾百種穩(wěn)定的和放射性的同位素。回旋加速器對核裂變及核力的研究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勞倫斯由于發(fā)明了回旋加速器以及借此取得的成果而于193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勞倫斯原名為托馬斯·勞倫斯(T.E. Lawrence),生于英國,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參加不列顛博物館幼發(fā)拉底河卡赫美士考古隊,任普通隊員。他除了是一個軍人和阿拉伯語專家以外,還是一個作家,主要作品有《七根智慧之柱》(1926,私下傳閱)!渡衬﹦印罚1927)等。他死后,事跡被改編為包括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在一九六二年度的奧斯卡獎角逐中,戰(zhàn)勝豪華巨片《最長的一天》與《叛艦喋血記》(重拍片),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與最佳音樂七項獎。)在內的各種文藝作品廣泛傳播。?
從1916年起,原英軍北非情報員“阿拉伯的勞倫斯”就帶著對古老帝國遺留的熱情與自信率領阿拉伯人抗擊土耳其軍隊。作為一個英國人,他在語言、服裝和生活習慣上卻能完全地融入阿拉伯人中,他的形象因此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到了10月,這個奇怪同時又飽滄桑的人攻下了大馬士革,還出席了巴黎和會。然后,他令人不可思議地在1922年舍棄了公職和傳奇式的身份,用假名羅斯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RAF),成了一名普通的空軍士兵。身份暴露后他又改名為肖加入皇家坦克軍團,后又于1925年轉回皇家空軍。1935年退役。?
1935年5月19日,以阿拉伯的勞倫斯聞名的T-E-勞倫斯上校因6天前在英國多塞特郡發(fā)生的一起摩托車事故中受重傷于今天上午去世。這位世界大戰(zhàn)中率領阿拉伯人反對土耳其統(tǒng)治的具有傳奇色彩的領袖是為了避免在一條寧靜的山路撞著一男孩而急轉彎時受傷致死的。被認為是天才的勞倫斯在他的《七根智慧之柱》一書中說他“把遺囑寫在滿天星斗之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