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邱文江(1860—1911),字宗海,號晚香居士,祖籍福建 龍巖,幼年隨父經(jīng)商遷居合肥,后定居全椒古河鎮(zhèn)。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邱文江受 辛亥革命的影響,在古河等地組織武裝起義,因事機不密,被清全椒知縣邵正丙率兵鎮(zhèn)壓,與其子邱御鳴同時殉難。
邱文江自幼讀書聰穎,20歲棄學(xué)就工,入南京制造局學(xué)習(xí)機械制圖,工作十余年,多有創(chuàng)新。后棄工務(wù)農(nóng),在全椒古河鎮(zhèn)附近購置土地,起名“邱家花園”,興墾農(nóng)桑。
他在農(nóng)閑工余之暇常向農(nóng)民宣傳取消帝制,建立共和的民族民主思想,因之,受到地方封建士紳的仇視,難以存身,遂于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前后北走潁上、壽縣,西至合肥交接王占一、張孟介、吳旸谷、范鴻仙、龔正鵬、王正藩等反清人士,約定分頭活動,待機舉事。
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告捷,邱文江匆匆從和縣返回邱家花園,召集同志王甲三等人共謀組織國民軍響應(yīng) 武昌起義。
他們決定先將滁(縣)全(椒)兩縣光復(fù),并利用邱與張勛部團長左金臺有舊,勸左起義,以切斷張勛的歸路。同時,組織民團敢死大隊1000余人,邱御鳴為前敵支隊長,在封山寺集中開會,宣布起義計劃和紀律。接著他們又秘密地向古河商界和社會其他各界募集軍款,派人到上海購置軍火,趕制義旗、袖章。為了尋求配合,邱文江又派次子邱砥青星夜馳往合肥與吳旸谷聯(lián)系,其時吳已抵達安慶組織起義,遂與合肥孫品三等人協(xié)商,孫等當面應(yīng)允農(nóng)歷九月二十八日出兵古河相助起事。
九月底,由滬購運的軍火因滁河干涸尚未運到,加之北方數(shù)縣起義均因異軍叛變而陸續(xù)失敗,約好在十月起義的計劃被迫延期。
十月初,舉義一事被全椒知縣邵正丙獲悉,遂帶兵于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一日(公歷12月30日)夜包圍了邱家花園,邱文江和邱御鳴不幸披捕,押至古河保甲局審汛。
邱文江陳述民族大義,斥責邵殘害百姓, 助紂為虐的種種罪行,遂與子御鳴一起被處以斬刑。
邱文江就義時52歲,子御鳴年僅19歲。
人物生平
邱文江(1860—1911),幼有大志,喜讀書。20歲時,因家庭經(jīng)濟不甚寬裕,棄學(xué)就工,入南京制造局,習(xí)機械繪圖。工作中,勤奮刻苦,成績頗著,為同輩所稱譽。
當時正是清朝末葉,外侮方殷,國勢日蹙,愛國志士紛紛建立學(xué)會,發(fā)動起義,革命形勢如星火燎原。文江幼年曾隨父遠商外地,多所閱歷,至此目擊時艱,激于愛國熱情,不禁悲憤萬端,于是毅然辭去制造局工作,投身革命活動。
文江在制造局工作十余年,頗有資蓄。離寧后,經(jīng)友人介紹,來含山北鄉(xiāng)邵灣村,購地造屋,廣植樹木花草,以開墾為掩護,秘密從事革命活動。所住的地方,后來就叫邱家花園。1909年,文江復(fù)出資在與邵灣一河之隔的古河鎮(zhèn),創(chuàng)設(shè)私立新興小學(xué)。名為興辦教育事業(yè),實則借以作革命活動的根據(jù)地。古河鎮(zhèn)屬全椒縣邊境,在兩縣接壤之間從事活動,對避開官府耳目是比較有利的。
文江往來于邵灣村與古河鎮(zhèn)兩地,經(jīng)常深入到群眾之中宣傳革命,灌輸民族民主的革命思想。當他每講到國如累卵、民正倒懸的時候,裂眥扼腕,慷慨泣下,聽者無不動容。從此,文江周圍聚集了一批富有革命思想、滿懷愛國熱情的青年志士。歷時既久,文江的活動情況,不免逐漸為地方官府所偵悉,引起他們的嚴密注意,并進而策劃加害文江的陰謀。文江知邵灣、古河一隅暫時難以立足,遂將革命工作做了一番交代后,飄然一身,慨然作北上之行。文江此行,不是單純?yōu)榱颂颖茱L險,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局處一地不足有為,還需要進一步考察革命形勢,擴大革命聯(lián)系,加速積蓄革命力量,迎接大規(guī)模起義的到來。
1903年,文江經(jīng)合肥赴壽縣、穎上等地,先后結(jié)識了革命志士王占一、張孟介、 吳旸谷、 龔振鵬、范鴻山、王正藩等人。這些人都有相當?shù)母锩绊懞拓S富的革命經(jīng)歷,其中有的還是 孫中山早期組織的 興中會會員。文江相與縱談,指陳國事,分析形勢,以致如何緩急相濟,共舉大事等等,無不出以至誠,各抒己見。經(jīng)過這次活動,文江更增加了革命信心,提高了革命勇氣。目的既達,文江再行南旋,決心傾注心血,積極進行革命起義的準備工作。
1910年,文江再赴南京,在 鐵良將軍的新軍中,進行策反工作。文江銳意納交當時的騎尉趙克俠,并動員他報告南京總督張人駿,準其移軍屯駐紫金山和八卦洲,借以接近清吏府署,了解動態(tài),從中取事。但因當時新軍易于接受革命思想,早為清廷所忌,因此所請不獲批準,文江之謀遂不行。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擁護共和政體。此時江寧提督張勛獨效忠清廷,憑借南京城池險固,負隅頑抗。于是江浙起義軍聯(lián)合出師聲討,南京城外,戰(zhàn)火紛飛。張勛為了鞏固后方,加緊對滁縣、和縣、全椒、含山等地進行控制。文江認為此時是起義良機,遂匆匆返回邵灣村故宅,召集王甲三等,密商起義大計。文江一面派遣得力助手前往浦口說服故交左金臺團長率部起義,占領(lǐng)滁縣;一面令次子砥青速往合肥,約吳旸谷等人同時舉事。自己則星夜動員群眾,組織武裝力量,計劃以這支力量配合左金臺,迅速切斷津浦鐵路,并就地擴大革命勢力,阻遏張勛的退路,以此策應(yīng)江浙起義軍,早日克服南京。
文江組織起來的起義軍不下千人,從中還組織了一支敢死隊,以四子和庚為隊長。將起義軍集中到含山北鄉(xiāng)的黃山峰山廟內(nèi),舉行誓師大會,宣布起義宗旨、軍事紀律和行動計劃等。本來起義軍應(yīng)隨時出發(fā),迅速行動,不幸在此關(guān)鍵時刻,武器彈藥未能及時購運到手,募集款項也因種種原因受到阻礙,于是原定于11月18日的起義日程只好一再推遲。
遷延日久,事機失密,全椒知縣邵正炳于1911年12月1日率所部兵丁乘夜襲占邵灣村,包圍了邱家花園,文江不幸被俘,其余起義軍大半嚇散。
文江被俘后,意氣揚揚如平時,見邵正炳戮指痛罵,斥其認賊作父,甘為虎倀,大義凜然,無絲毫畏葸乞憐態(tài),隨即在古河鎮(zhèn)南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