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張民達

    張民達

    張民達(1885—1925),廣東梅縣人,馬來西亞華僑,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前夕,張民達通過鄧澤如介紹結(jié)識孫中山,后加入中國同盟會,在南洋聯(lián)絡(luò)華僑積極籌餉支持革命;貒螅渡碛趯O中山發(fā)動的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進行護國反袁斗爭。經(jīng)過十多年的政治和軍事斗爭的磨煉,成為孫中山領(lǐng)導下的一員出色的軍事將領(lǐng)。

    張民達1920年后在粵軍中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多次參加孫中山領(lǐng)導指揮的重大戰(zhàn)役,身經(jīng)百戰(zhàn),所向披靡。 1925年4月25日,張民達從蕉嶺返汕頭商議平亂,不幸在潮州覆舟殉難,終年40歲。1926年8月,國民政府追贈張民達為陸軍上將。1953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民達為烈士。


    人物簡介

    張民達(1885—1925),廣東梅州市梅縣區(qū)桃堯鎮(zhèn)石螺崗人,馬來西亞歸國華僑,是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杰出將領(lǐng)。辛亥革命前,張民達通過鄧澤如介紹結(jié)識孫中山,后加入同盟會,在南洋聯(lián)絡(luò)華僑積極籌餉支持革命。

    1920年后在粵軍中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多次參加孫中山領(lǐng)導指揮的重大戰(zhàn)役,身經(jīng)百戰(zhàn),所向披靡。

    1925年4月25日,張民達不幸殉難,終年40歲。

    1926年8月,國民政府追贈張民達為陸軍上將。

    1953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民達為烈士。

    張民達

    張民達墓位于廣州市先烈中路動物園西側(cè),建于1926年,占地面積2874平方米,內(nèi)有墓道牌坊、墓堂、祭臺、墓表、宣講臺、張民達半身銅像、涼亭和張民達夫人鄧淑賢女士墓等組成。墓道牌坊上張民達先生墓道由葉劍英元帥所題。

    人物生平

    9歲時,隨叔父去馬來亞與其父一起生活。稍長,就讀英文學堂,因成績優(yōu)良,曾在吉隆坡、芙蓉、怡保、巴都牙也、丹戎馬林各埠審判廳當翻譯,收入豐厚。他工作之余,愛好踢足球與狩獵,經(jīng)常獨自在森林荒野打獵,練就一身膽量和一手好槍法。他為人豪爽、樂于助人,常資助有困難的親友。他胸懷大志,憤慨清廷之腐敗,痛感國弱民貧,僑胞受人欺壓,早有投筆從戎、報效祖國的志向。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多次到東南亞從事反清宣傳和組織同盟會等活動,張民達通過同盟會南洋支部負責人鄧澤如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并加入同盟會。

    辛亥革命后,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又陷入了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黑暗時代。民國3年(1914)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中華革命黨”,開展反袁斗爭。張民達加入了這個組織,并受孫中山之命,在東南亞英、荷各屬華僑中募捐接濟革命黨人。

    張民達目睹袁世凱的賣國行徑,義憤填膺,欲親手殺死此竊國大盜。民國4年(1915)到東京謁見孫中山,提出赴北京剌袁的汁劃,為孫中山制止。次年春,張民達與侯玉山、黃志偉等一批華僑愛國青年返國,參與周之貞帶領(lǐng)的華僑護國軍,謀刺袁的死黨粵督龍濟光,他成了討龍決死隊員,以制炸彈襲擊龍于廣州晏公街口,惜未命中。是年,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病死,討袁活動告一段落。這時張民達重返東南亞,走遍芙蓉、加拉比拉等埠,演講討袁經(jīng)過,并繼續(xù)負責籌款和聯(lián)絡(luò)事宜。

    民國6年(1917),護法運動興起,孫中山自滬返粵,張民達返國效命,初在大元帥府侍衛(wèi)孫中山,后入援閩粵軍第二軍許崇智部,任軍事委員,少校副官。是年5月,張民達隨部活動于福建武平及漳州各屬。民國9年(1920)夏,粵軍奉孫中山命回粵,討伐桂系軍閥。8月,粵桂戰(zhàn)爭開始,許崇智部隊攻占梅縣。9月初,沿東江向河源挺進,受到滇、桂軍閥萬余人的瘋狂反撲,河源縣城三得三失,粵軍形勢危急。許崇智令張民達接任五十七營營長,扼守碗窯。張民達扶病上陣,與敵五個營的兵力激戰(zhàn),將敵擊退,克復河源,使戰(zhàn)局轉(zhuǎn)危為安。此役,張民達鋒芒初露,以戰(zhàn)功擢升為第九旅第十八團團長。10月底,粵軍克廣州,張民達部移駐韶關(guān)。次年6月,桂軍分三路攻粵,許崇智部受嚴重威脅,張民達奉命赴援,率部由韶赴桂,突破懷集良村的桂軍陣地后,乘夜挺進,直搗陽朔,使桂林安定。民國11年(1922)5月,孫中山到韶關(guān)督師北伐,張民達任許崇智部右翼軍先鋒,從翁源進攻江西的龍南、信豐等縣,一路勢如破竹,于6月13日攻下贛州。6月16日,陳炯民在粵策劃叛變,曾向張民達誘降,遭其怒斥,張明確表示堅決擁護孫中山。10月,入閩北伐軍攻占古田,許崇智部攻打福州門戶水口,張民達身先士卒猛打猛攻,最后取得勝利。此為著名的水口攻堅戰(zhàn)役。為阻止陳炯明之叛變,10月19日,北伐軍改編為“東路討賊軍”,許崇智為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張民達擢升為第八旅旅長,葉劍英為旅參謀長。在與陳炯明部大小數(shù)十次戰(zhàn)斗中,每戰(zhàn)必勝,威震陳軍。在戰(zhàn)斗中,張民達顯露出其雄才大略:他作戰(zhàn)勇敢,治軍有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每戰(zhàn)必身先士卒,將士無不奮勇效命;他嚴以律己,為全軍表率。因此,他領(lǐng)導的部隊,上下團結(jié),在緊急關(guān)頭能經(jīng)受嚴峻的考驗取得勝利。張民達對革命忠心耿耿,屢立戰(zhàn)功,孫中山稱贊他統(tǒng)率的第八旅為革命中堅。

    民國13年(1924)春,廣東革命政權(quán)的財政陷于困境,原因之一是販私鹽猖獗。廖仲凱向?qū)O中山建議,委任張民達兼任兩廣鹽務(wù)緝私處主任,以整頓鹽稅。是年4月,張民達走馬上任,即采取果斷措施,嚴禁軍隊私收鹽稅和包庇走私,并擴充緝私營,建立一支擁有20多艘艦艇的江防力量。經(jīng)過整治,走私斂跡,政府鹽稅收入有了保證。6月間,孫中山任命張民達為粵軍第二師師長兼第四旅旅長,葉劍英任師參謀長。7月,張民達奉命征討盤踞在連平的陳炯明屬下李易標部,擊斃其師長麥勝芳。8月9日攻克連平。10月,回師廣州討平廣州商團陳廉伯之武裝叛亂。

    民國14年(1925)春的第一次東征,張民達以第二師師長職擔任右翼軍總指揮,掃蕩了石灘、石龍一帶之陳家軍,攻克廣九線上的常平。張民達在掃清陳炯明殘部后,任梅州五屬綏靖督辦。是年4月5日,張民達由梅縣赴汕頭商議回師廣州的軍機大事,途經(jīng)潮州時,船觸湘子橋鐵索,翻船遇難,時年40歲。

    次年,國民政府表彰張民達戰(zhàn)功,追贈他為陸軍上將,舉行隆重葬禮,建墓于廣州東北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同時撥款修葺其墓地,葉劍英元帥為墓碑題詞,供后人憑吊。在其故鄉(xiāng)桃堯石螺崗,由廣東省民政廳撥款在原址修復他的故居,于1980年對外開放,供國內(nèi)外人士瞻仰。

    革命事件

    加入中國同盟會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先生漫游南洋,張民達通過中國同盟會南洋組織負責人之一鄧澤如的介紹,認識了孫中山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在孫中山先生民族民主革命旗幟下,忠貞不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1914年7月中華革命黨成立,11月孫中山致函鄧澤如委張民達以南洋英荷各屬籌款事宜。

    1915年5月袁世凱接受喪權(quán)辱國的“廿一條”,孫中山積極開展反帝活動,張民達東渡日本,在東京謁見孫中山,請為介紹到北京東交民巷使節(jié)團做侍役,伺機刺殺袁世凱。中山先生不以為然,未予采納,張民達隨即加入中華革命黨,孫中山先生特派他為聯(lián)絡(luò)委員,仍返南洋丹戎馬林當傳譯員,聯(lián)絡(luò)黨人,進行籌餉工作。同年,古應(yīng)芬、朱執(zhí)信、陸領(lǐng)等集合於澳門,謀剌龍濟光,事聞于南洋黨人,張民達準備束裝返國參加,請命于孫中山,中山先生不贊同,馳書止之。翌年張民達和侯山、黃志偉、王保志、黃世明、吳世新、龍飛標等一批青年華僑志士返國參加周之貞領(lǐng)導的華僑護國軍,任討龍決死隊員。得黨人鄧文烈、蕭覺民之助,以自制炸彈,擊龍于晏公街之商會門口,惜未命中。

    1916年6月袁世凱死,討龍軍事結(jié)束,張民達復返南洋,遍走芙蓉、掛羅比勞各埠,報告討袁經(jīng)過,繼續(xù)籌款接濟黨人。

    護法孫中山

    1917年孫中山先生南下護法,張民達復返國投效,在大元帥府隨侍中山先生左右。時桂系軍閥廣東督軍陳炳焜,專橫跋扈,對孫中山先生一切方針大計,莫不阻撓掣肘,中山先生深為憤慨。同年11月15日,中山先生命海軍炮轟觀音山督軍署,而海軍總長程璧光拒不聽命。1918年1月3日孫中山先生直接指揮同安艦長溫樹德、豫章艦長吳芝馨炮轟督署。而程璧光竟加罪于兩艦艦長,將他們扣留撤職。之后,程又赴廣西與陸榮廷密謀對付孫中山。張民達認為這是程氏背叛孫中山陰謀的進—步發(fā)展,若不去程,勢將危及護法前途和孫中山的安全,乃于1918年2月26日組織三人小組,刺殺程璧光于海珠碼頭。

    張民達于1918年投入許祟智第二支隊戎幕當軍事委員,1920年粵軍回粵時,任許部五十七營營長,始嶄露頭角。以后五年間,所有重要戰(zhàn)役,他都無不參與。最后一次且以右翼軍前敵指揮方面之任,攻潰盤踞東江潮梅三年之久、為數(shù)在四五萬人之眾的陳炯明舊部。

    驅(qū)逐舊桂系之役

    1920年粵軍回粵驅(qū)逐舊桂系之役。援閩粵軍于1920年8月12日在漳州誓師回粵討伐桂系莫榮新。當時粵軍擴編為兩軍:第一軍由陳炯明以總司令兼軍長,第二軍由許崇智任軍長。同粵時許崇智任右翼總指揮,由上杭、永定攻蕉嶺、大埔,趨興寧、梅縣攻擊前進,戰(zhàn)事順利進展。迨攻下河源后,遇到桂軍頑強反撲,致河源三得三失,眾寡勞逸之勢懸殊,當戰(zhàn)況危急時,許崇智召見張民達,令其率兵一營扼守碗窯,相機策應(yīng)反攻河源,時張民達抱病受命,接五十七營營長,在友隊的配合下,興桂軍五營激戰(zhàn),后擊潰之,占領(lǐng)回龍,旋又攻克河源、援閩粵軍于1920年10月下旬克復廣州。1921年5月,張民達被升為第九旅十八團團長,歸黃國華旅指揮,奉命留韶關(guān)。

    援桂之役

    1921年援桂之役。援閩粵軍克復廣州后,孫中山先生于1920年11月由上;氐綇V州,恢復軍政府,并于翌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6月舉兵“援桂”,分三路推進,進展非常迅速,又得到桂軍劉震寰部起義,敵勢益殆。正當右翼許崇智部攻桂林時,粵軍受到陽朔之敵威脅,乃電韶關(guān)黃國華旅派兵增援。張民達爭先赴前線效命,率兵馳援,在良村與沈鴻英部接觸,乘夜摸索前進,擊潰陽朔之敵。

    回師討賊

    第一次北伐與回師討賊。1921年12月中山先生在桂林設(shè)大本營,籌劃北伐、次年5月,又到韶關(guān)督師北伐,時許祟智率第三軍和粵軍李福林部及第一師梁鴻楷部任右翼,以張民達團為右翼先鋒,從翁源攻江西之虔南、龍南、信豐、雩都,大小數(shù)十戰(zhàn),于6月13日與友軍會師攻克贛川,前鋒逼近吉安。6月16日陳烱明在廣州稱兵叛變,炮擊總統(tǒng)府。北伐軍聞訊,即決定回師廣東靖亂從7月10日至29日,北伐軍與叛軍激戰(zhàn)于韶關(guān)至翁源一帶,北伐軍戰(zhàn)敗,全軍后撤,敵乘勢在前線招降,許濟部曾于一夜逃亡大半,李福林部兩支隊司令和總參議均逃。是時,張民達亦曾接到誘降信件,他憤怒地寫一“殺”字擲還,全團感動,表示隨團長同生死、共患難,少有脫逃者。

    進攻福州水口之役

    輾轉(zhuǎn)入閩與進攻福州水口之役。中山先生得悉北伐軍回師受阻后,于8月9日離永豐艦,改乘英艦至香港,轉(zhuǎn)商輪赴上海。此時段祺瑞與中山先生有聯(lián)系,閩督李厚基背叛段系軍閥,因此許崇智部乃有與駐延平的段系混成旅長王永泉合謀反攻福州之圖。10月6日張民達與李福林及黃大偉部進占古田。10月12日進攻水口,張民達親率部主攻,身先士卒,全殲敵人。是役繳獲機槍十余挺,步槍二千多支,軍用品無數(shù)。黃、李兩部乃得于水口克服之日,乘虛攻克幅川。

    回粵之役

    東路討賊軍回粵之役。孫中山先生于攻下幅川后,曾將駐閩粵軍改編為東路軍,討伐陳烱明。以許崇智為總司令,張民達擢升為第八旅旅長,葉劍英任該旅參謀長、1923年2月1日,東路討賊軍三個軍十二個旅二萬余人,從福建福清、泉州經(jīng)漳州分路入粵。一路經(jīng)南靖、龍巖、上杭、峰市入粵境大埔,張民達屬此一路。他旋率部逐步向松口、梅州、興寧推進,到達梅州后,偵知林虎(北洋軍閥政府于3月20日任命林虎為潮梅護軍使兼粵軍總指揮)部近萬人潛伏于粵贛邊尋鄒一帶,勢極可慮,曾建議許崇智派兩旅兵力主動出擊,許又不納。時張民達身體有病,因遄返廣州,希望一面看清局勢,明確戰(zhàn)爭決策,一面醫(yī)治疾病。5月9日,討賊軍在揭陽再次遭到自贛邊南下的林虎部隊的襲擊,從揭陽入豐順要地言嶺關(guān)失守。張民達聞知,帶病兼程馳返防地。抵達之日,言嶺關(guān)已失守,則親率所部,星夜反攻,卒挫敵破關(guān),乘勝追擊,此役關(guān)系全軍安危。6月初,東路討賊軍到達惠川新村,與博羅西路討賊軍取得聯(lián)系,回師告一結(jié)束。但全軍損失甚重,惟張民達旅與許濟旅損失較輕。

    東征期間的戰(zhàn)斗。張民達到達惠州新村后,曾一再擊退來犯之熊略部,進而克三棟、永湖,葉學率熊部等集結(jié)白芒花,窺永湖,偵知張民達甫抵蝦壟,立腳未定,準備于次晨拂曉前突襲,張民達先發(fā)制人,當晚夜襲痛擊之,俘敵熊部三千余人,繳械千余支,永湖之威脅解除,8月24日叛軍分三路進犯,增城、博羅同時告急。張民達奉孫大元帥令,以全力攻平山以分博羅之敵。但當時右翼王懋功、邱鴻鈞兩旅失利,退守永湖,敵大部復由淡水進攻永湖,璟湖高山已為敵占。獨立團團長蕭覺民陣亡,形勢危急。張民達率十五團團長譚曙卿全團迎擊,破之,乘勝占領(lǐng)淡水,以阻于水未能克平山,9月15日博羅守軍的粵軍第一師李濟深部增援解圍,敵分向派尾、響水、七女湖退卻,戰(zhàn)局起了有利變化。10月11日張民達克平山,14日增城之敵撤退、博羅解圍四十三天,叛軍又分路進犯。時張民達和莫雄兩旅守三徑。11月30日戰(zhàn)斗行將展開時,張民達以電話要求守派尾指揮官張國楨“固守派尾二小時”,但張國楨部甫經(jīng)與敵接觸,即撤退放棄派尾。張民達與莫雄共同擊退三徑之敵后,莫旅追擊向楊村潰退之敵,張民達星夜反攻,克復派尾,繳槍千枝,從而柏塘友軍得以從容擊潰敵人。敵在派尾失敗後,分向黃麻陂退卻。這是有名的派尾之役,與張民達攻福建水口役同為孫大元帥所稱贊。張民達自6月抵惠川新村參加戰(zhàn)斗,轉(zhuǎn)戰(zhàn)惠、博間,日夜無休止,歷時又半年,是他最艱苦的時期,許崇智對張民達深致嘉許。當東路討賊軍調(diào)回廣東整編時,孫大元帥對張民達旅全體官兵講話,稱張民達為“我黨的一個好同志,為革命的好黨員”。

    進攻連平之役

    進攻連平之役。1924年二三月間,建國粵軍正式成立,以許崇智任總司令,張民達擢升為第二師師長,葉劍英為參謀長,轄二旅。第三旅旅長莫雄,第四旅旅長張民達兼。孫中山先生特別重視第二師,當時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決定在第二師成立—個獨立營,葉劍英兼任該營營長,4月,張民達受孫中山先生命,任兩廣鹽務(wù)緝私處主任,嚴密巡緝。一時軍隊私收鹽稅,包庇走私之風大減,更重要的是成立了一個緝私營,擁有二十多艘艦只,成為—支江防力量。7月,張民達奉命攻擊連平逆將李易標、黃任環(huán)、黎生等部。張民達與葉劍英熟商,決定用奇兵。部隊于7月15日乘廣韶車抵英德河頭,翌晨從百步經(jīng)過大鎮(zhèn),沿翁源、龍仙出南浦、陂頭,23日抵桃花坪之水浸棟,沿途越過崎嶇鳥道,直迫連平城,敵尚在夢中。24日攻城,葉劍英親自率領(lǐng)炮兵連選定炮兵陣地,指揮炮兵炮擊隔山高地行進之敵,擊斃李部師長麥勝芳,陳炯明諸部大震,后因廣州商團醞釀叛變,全師奉命撤回廣州警戒。張民達先回廣州,由葉劍英指揮全師安全撤回。

    第一次東征之役

    第一次東征之役。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北上,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1925年1月,陳烱明會同江西北洋軍閥方本仁部,分兵三路進犯廣州。于是廣州革命政府1925年2月1日舉行(第一次)東征,分三路進攻敵人,右翼由粵軍許崇智擔任,約一萬余人,進取潮汕,張民達任前敵指揮,進展迅速。針對叛軍盤踞東江多年,勢成頑敵,而當時敵勢又如此猖撅,張民達與參謀長葉劍英提出以猛攻孟追為東征作戰(zhàn)方針。張民達于1月26日從廣州出發(fā),2月4日到達新墟村,拂曉揭開戰(zhàn)幕,攻擊敵熊略部,繳槍數(shù)百枝,俘虜數(shù)百人。2月5日晚進抵淡水城郊。2月6日有拂曉戰(zhàn),當前鋒正圍攻淡水之際,敵守惠州楊坤如派一團斜出新墟,企圖包圍二師后方,遭遇許濟部譚曙卿旅截擊。被迫竄回惠州城。二師隨后于2月7日(即正月元宵)攻破淡水,并擊退敵人多次反撲,乘勝追擊,直搗陳烱明窠穴海豐城。入城后,張民達師部進駐陳逆之“將軍府”,府中珍貴物品均來不及搬走。

    東征軍進展之速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之外。二師乘勝猛追殘敵,次第收復惠來、揭陽、潮陽,直抵汕頭,張民達分兵向黃岡、饒平、潮州、梅州、蕉嶺各地潰退之敵追擊,將其重創(chuàng)。敵在慘敗之下,葉學走香港,洪兆麟逃上海,殘敵退竄閩邊。

    東征軍擊潰陳烱明、林虎諸部,收復潮汕、興梅之后,大本營(時中山先生已在北京逝世)事務(wù)由胡漢民代行,以張民達為梅州綏靖督辦,蔣介石為潮汕督辦,目的在於穩(wěn)定收復后之地方秩序,防止逃鼠閩贛邊境陳炯明殘部之卷土重來。 1925年3月末,張民達追擊敵人于粵贛邊,駐節(jié)蕉嶺時,劉震寰、楊希閔已在廣州陰謀叛亂(公開叛變在6月),企圖奪取大元帥直轄之石井兵工廠,情勢緊急,連接師部后方主任侯山電告急,并知侯山來汕頭候晤;同時許祟智亦有急電促張民達赴汕商議軍事。張民達以時局急劇變化,趕程赴汕,打算在汕頭晤許后,即兼程赴省。不料舟抵潮州,韓江水漲,潮汕鐵路不能通車,不得已浮舟直下,到潮州市湘子橋,不幸覆舟殉難。遺骸于1926年2月在潮州七都洞沙灘中發(fā)現(xiàn),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所獲榮譽

    張民達于1918年投入許祟智第二支隊戎幕當軍事委員

    1921年5月,張民達被升為第九旅十八團團長,歸黃國華旅指揮,奉命留韶關(guān)。

    第一次北伐與回師討賊。

    福州水口之役是役繳獲機槍十余挺,步槍二干多支,軍用品無數(shù)。黃、李兩部乃得于水口克服之日,乘虛攻克幅川。

    東路討賊軍回粵之役。與博羅西路討賊軍取得聯(lián)系,回師告一結(jié)束。但全軍損失甚重,惟張民達旅與許濟旅損失較輕。

    孫大元帥對張民達旅全體官兵講話,稱張民達為“我黨的一個好同志,為革命的好黨員”。

    人物故居

    故居簡介

    張民達故居位于梅州市梅縣區(qū)桃堯鎮(zhèn)石螺崗村。故居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65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平面為“凸”字形;炷量蚣芙Y(jié)構(gòu),底層及二層均有陽臺式回廊,正面為券廊。大廳正面設(shè)置木樓梯,靠后壁處上三分一高后分左右梯登樓。大廳兩側(cè)為房間,左右對稱,布局相同。故居依山而建,環(huán)境幽雅。1979年11月維修。

    相關(guān)介紹

    樓頂?shù)窕ㄅ品簧狭沃賽痤}寫的“逸廬”二字已經(jīng)斑駁脫落。

    張民達是孫中山領(lǐng)導的民主革命中功勛卓著的一位杰出將領(lǐng),也是葉劍英早期的親密戰(zhàn)友。張民達的故鄉(xiāng),就在梅州市梅縣區(qū)桃堯鎮(zhèn)螺江村。來到桃堯鎮(zhèn)螺江村,參觀張民達的故居——“逸廬”。

    從桃堯圩出發(fā),沿著蜿蜒的小河邊的水泥村道,僅10多分鐘車程,就到了螺江村。張民達故居就坐落在河對面的半山腰,下了車,步行幾分鐘就到了。

    螺江村是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大村落,現(xiàn)有1400多人,村民大多數(shù)都姓張。據(jù)市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廖金龍同志介紹,張民達于1885年在這里出生,其父張瑞興早年因家貧赴南洋謀生。張民達出生不久后,因母親病死無所依靠而隨嬸母生活,9歲時族內(nèi)叔父將其攜帶到馬來西亞庇能其父親處,在當?shù)刈x書,精通多種語言,后來在吉隆坡各埠審判廳當翻譯。1906年8月,在同盟會吉隆坡分會成立時,認識了孫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會。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受孫中山所派,到南洋各地聯(lián)絡(luò)黨人并進行籌餉。1915年4月,張民達返國參加華僑護國軍。1917年9月1日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以后,在大元帥府擔任孫中山的侍衛(wèi),后入援閩粵軍任少校副官,后來任營長、團長、旅長,1924年3月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師長,葉劍英當時任二師參謀長,4月兼任兩廣鹽務(wù)緝私處主任。張民達先后參加過孫中山領(lǐng)導的“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回粵驅(qū)桂戰(zhàn)爭、首次北伐、東路討賊、平息商團暴亂、鎮(zhèn)壓劉楊叛亂、東征”等等,打了許多大仗、硬仗和勝仗,為剪除軍閥、實現(xiàn)第一次國共合作,為革命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孫中山譽為“真正的革命黨人”,是“革命的中堅”。

    張民達故居的修建有一段故事:孫中山非常關(guān)心張民達的婚姻和生活,張民達的夫人鄧淑賢就是孫中山授意廖仲愷何香凝夫婦介紹認識的。1924年中秋節(jié)他倆結(jié)婚后,孫中山還指令建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獎勵1萬光洋給張民達在家鄉(xiāng)修建樓房。張民達為了紀念和感恩孫中山先生,取孫中山字“逸仙”之“逸”字,把該樓房命名為逸廬,逸廬二字由廖仲愷親自題寫。記者看到,逸廬是一座白色的兩層鋼筋水泥洋房,頗有西式建筑的味道。中間的主樓與左右兩邊的副樓連在一起成“品”字形,其中主樓占地約250平方米,樓上、樓下各四房一廳,樓梯是木結(jié)構(gòu)的,四面陽臺,兩邊有走廊與副樓相連,建筑風格比較簡潔,但不失莊重典雅。二樓樓頂有一塊雕花牌坊,上面刻著的“逸廬”二字已經(jīng)斑駁脫落,幾乎認不出來了。據(jù)說當時用的鋼筋、水泥、地板磚等建筑材料都是從香港進口、由汕頭水運過來的。經(jīng)過80年的風風雨雨,兩邊的副樓都遭到破壞,惟有主樓還算保存完整,但當時屋內(nèi)的擺設(shè)物件等幾乎蕩然無存,F(xiàn)由張民達的一個外甥在此居住看管。

    1925年3月下旬,第一次東征結(jié)束后,張民達、葉劍英分別被廣東革命政府委任為梅州五屬綏靖督辦。4月3日,張民達從駐防地蕉嶺騎馬回到桃堯鎮(zhèn)螺江村,4日上午在家設(shè)宴慶祝“逸廬”落成,葉劍英等也從梅城趕來赴宴。由于許崇智在汕頭急電催促商議軍事,4月5日上午,張民達冒大雨從梅州松口坐船去汕頭。由于水漲急湍,行至潮州湘子橋時翻船遇難,時年41歲。張民達遇難后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授為陸軍上將。新中國成立以后,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民達去世后,留有兒子張亮仁,遺腹女張玉維,養(yǎng)子張亮維,養(yǎng)女張靄維。其夫人鄧淑賢長期從事幼兒教育工作,1984年5月病逝。張玉維是她和張民達所生,現(xiàn)年77歲,已中風癱瘓。張亮仁是張民達早年與童養(yǎng)媳所生,前幾年在臺灣病逝,下傳有長子張奕宗,現(xiàn)是臺北某學院院長,次女在臺灣“中山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體育教練。

    現(xiàn)如今“逸廬”周圍到處都是果園,螺江村村民主要靠種植金柚、香蕉等水果發(fā)展經(jīng)濟。其中,該村僅金柚就有1000多畝,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村民大多數(shù)都建起了新樓房,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據(jù)桃堯鎮(zhèn)黨委書記鐘梅福介紹,該鎮(zhèn)黨委、政府正在做好規(guī)劃,對“逸廬”進行重修和保護,現(xiàn)已經(jīng)修通了主村道到"逸廬"的幾百米道路,將來要把它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獨特的人文景觀。

    TAGS: 歷史人物
    名人推薦
    • 基利安·阿扎爾
      基利安·阿扎爾是一名比利時籍足球運動員,場上位置是中場。現(xiàn)時效力于色格拉布魯日足球俱樂部。2018年9月1日,基利安·阿扎爾租借加盟色格拉布魯日。2019年5月,比利時..
    • 謝忠義
      謝忠義,男,漢族,1947年9月12日出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湘劇代表性傳承人。
    • 海羅·吉梅內(nèi)斯
      海羅·吉梅內(nèi)斯,出生于巴拿馬,足球運動員,效力于埃爾切足球俱樂部。
    • 趙永平
      趙永平,男,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電氣學院博士生導師。
    • 龔玉雄
      高級研究員,先后從事過語文、歷史教學,現(xiàn)任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全國和諧校園——漣源市伏口鎮(zhèn)中心學校校長。
    • 吳昊天
      吳昊天,國內(nèi)著名漫畫家米二在《知音漫客》連載漫畫《九九八十一》中的一號男主角,學校的不良少年,在漫畫中為孫策轉(zhuǎn)世。成績極其差,做事有時腦筋缺根弦,被老師稱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