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冉天元(1765-1800)清四川白蓮教義軍首領(lǐng)之一。通江縣人。綽號“掃地王”,嘉慶元年(1796年)隨其叔冉文儔在通江王家寨舉義,四年,冉文儔犧牲,繼任元帥。被視為四川白連教各路義軍之主力。五年在江油被俘,死于成都。
人物傳記
卻說徐亮基活著的時候,冉天元是攻必克,戰(zhàn)必勝,視官軍如無物,只是難于統(tǒng)領(lǐng)各門各派,所以一直未能北伐。徐亮基死前,三四十萬教軍都遵其號令,清帥額勒登保全仗著胡時顯給拿主意,卻不是徐亮基的對手。徐亮基一死,徐時顯大顯身手,妙策橫出,教軍防不勝防,屢戰(zhàn)屢敗,冉天元氣得眼中冒火,恨不得把胡妖魔給活吃了。冉天元約合樊人杰,徐天德聯(lián)合作戰(zhàn),跳到外線,將戰(zhàn)火引到滿清腹心地區(qū)。徐天德命令總兵高天升帶領(lǐng)精兵三百從洵陽突然渡過漢江,殺向河南,大軍隨后挺進。德楞泰帶著三千鐵騎飛馬趕上。兩軍大戰(zhàn)于山陽干溝,楊遇春又從野豬坪方向壓了過來,將教軍攔腰截斷。徐天德命總兵龍紹周從山道潛行,突然占了湖北竹山,房縣,官軍顧此失彼,處于被動地位。徐天德在紫陽仁和新灘集合了三萬人馬,擺成九星大陣,選定吉日良辰,出兵掃北。胡時顯密令各路人馬嚴(yán)守關(guān)隘,不許出戰(zhàn),只要堅守三日,就可大功告成。胡時選秘密派人挑開了白河大堤,天降暴雨,山洪咆哮而下,頃刻之間就將新灘淹成一片汪洋。三萬大軍越往高處躲,洪水漲的越快。教軍并無船只,也沒有人想到這一些,徐天德大叫一聲;u2018天亡我也。u2019跳入洪水之中自溺而死。
大軍圍住興山,鮑家山,攻打兩個多月,山中糧盡,教軍首領(lǐng)拼死沖殺,已經(jīng)餓得跑不動了。官軍大獲全勝,殺死賊人五萬有余,活捉三萬有余,湖北教亂基本平定。各路大軍齊集川東,川北,決心一鼓作氣,殲滅巨魁冉天元。
各號星魁相繼歸天,冉天元已經(jīng)是事實上的教軍首領(lǐng)了。劉之協(xié)率領(lǐng)弟子們遍訪各路首領(lǐng),希望各部能遵從他的號令,發(fā)兵北指,與清妖爭奪天下。劉之協(xié)本來是白蓮教的播火者,弟子們也都是教內(nèi)聞名的鼓動家。可是各部首領(lǐng)都是靠著自己的影響與力量拉起的人馬,不愿意服從這些只會放空炮,連殺人都不敢的書呆子們指揮。奔走多年,沒什么效果。冉天元也是劉之協(xié)的門徒,劉之協(xié)帶著三十六弟子來到了川東,經(jīng)過反復(fù)的勸說,冉天元勉強的同意了弟子們擔(dān)當(dāng)各部軍師,劉之協(xié)留在了中軍,與冉天元共同制訂進軍路線。
在劉之協(xié)的主張下,教軍進軍湖北。線號唐大信,龔文玉帶兵三千作為先鋒,進兵夔州。卜三聘,高均德,冷天祿,符曰明,辛聰,張金魁,鮮大川,茍文明八路星君各帶一萬兵馬,經(jīng)略沿途郡縣,擴大戰(zhàn)果。教軍集合一處,大舉進攻,正中朝廷下懷。各郡縣鎮(zhèn)寨人自為戰(zhàn),官軍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龔文玉在夔州被德楞泰所擒,高均德在高家營被賽沖阿,溫春滿軍所破,張金魁敗于通江,符曰明被擒于廣元,鮮大川,茍文明立腳不住,逃往陜,甘。中軍大營在養(yǎng)馬場立腳不住,只好敗走秦州。
各部首領(lǐng)紛紛禮送那些軍師們出營,因為他們只相信佛祖庇佑,不顧敵方火力強硬,逼著教友們硬打硬沖,損失巨大。暫時攻下了一些郡縣,將城內(nèi)鄉(xiāng)鎮(zhèn)糧食財物都收歸公庫,按教內(nèi)規(guī)矩分配。軍民混雜,人心思亂,富家大戶們對抗情緒甚大,紛紛捐出家財,成立鄉(xiāng)勇,與教軍為敵。在清妖打過來之后,軍師們實行焦土作戰(zhàn),將剩下的糧食財物一把火燒掉,掩護教民們出逃,首領(lǐng)們往往來不及撤走,就當(dāng)了俘虜。教軍向來流動作戰(zhàn),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何曾死守過城池,與武器精良的清妖硬拼過?冉天元也覺得劉之協(xié)等老教首有些個名不符實,不是將才。劉之協(xié)等人嘆道;u2018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u2019與冉天元等部分道揚鑣,前往河南,湖北,組建新軍。以u2018彌勒轉(zhuǎn)世,保輔牛八u2019為口號,與天地會結(jié)合在一起,由弟子李杰在寶豐翟家集秘密訓(xùn)練軍事骨干,改混元教為三陽教,提出更為現(xiàn)實的理想目標(biāo),河南,河北一帶,門徒甚多。按八卦編練成軍,準(zhǔn)備直搗清妖京師。
嘉慶五年正月,官軍八路大軍圍剿秦州。冉天元并不迎戰(zhàn),會合徐萬富,汪瀛,陳得俸,張子聰,雷世旺五萬大軍,以牛皮為浮橋,渡過了嘉陵江。南部,西充,城守空虛,被教軍一攻即下。冉天元擴大戰(zhàn)果,連下鄰近數(shù)縣,補充了大軍武器糧草,將中軍大營駐扎在江油新店子,修整隊伍。
官軍兵分四路,兇猛殺來。教軍兩路迎戰(zhàn)楊遇春,羅思舉,守險不出。大軍秘密行動,將驕橫的滿八旗賽沖阿圍困在包家溝。雙方血戰(zhàn)了三天三夜,賽沖阿只帶了三百余殘部沖殺出去。教軍連續(xù)作戰(zhàn),將前來救援的溫春大軍包抄在龍子觀。溫春苦戰(zhàn)七天七夜,最后穿上教軍衣服逃了出去,統(tǒng)領(lǐng)兵馬,全軍覆沒。額勒登保不敢據(jù)實上報,只以雙方死傷相當(dāng)掩飾了過去。
胡時顯對額勒登保道;u2018此次慘敗,難掩三軍之口,朝廷眼線甚多,不獲大捷,經(jīng)略罪不可赦。與其坐以待斃,不若孤注一擲。勝則有功無過,敗則三軍皆為有罪。法不責(zé)眾,望經(jīng)略三思。u2019額勒登保把心一橫道;u2018就依先生之言,全軍出動,直撲賊寨馬蹄崗,定要見出個高低上下來。u2019
教軍大獲全勝,士氣高漲,冉天元猜出額勒登保必然拼死出戰(zhàn),以求一逞。冉天元與眾首領(lǐng)安排了八面埋伏,只等官軍前來送死。德楞泰一馬當(dāng)先,率先開道。五萬大軍洶涌澎湃,向馬蹄崗殺了過來。冉天元見清軍進入伏擊圈,一聲炮響,萬箭齊發(fā),清軍倒下了一大片,亂成一團。清軍慌忙后撤,來路已被亂石亂木堵住。山上丟下無數(shù)火把,枯竹,土里的炸藥連連爆炸,官軍死傷無數(shù)。
額勒登保,德楞泰指揮部下?lián)屨忌筋^,教軍身穿濕棉衣并不怕槍炮,與清軍激戰(zhàn)。雙方血戰(zhàn)了三日三夜,清軍已是彈盡糧絕,逃生無望。各路清軍前來救援,五日四戰(zhàn),都被教軍打得丟盔卸甲,大敗而逃。額勒登保拔出劍來仰天長嘆道;u2018我戎馬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沒想到竟然會死在這里。u2019說完就要自刎。德楞泰將他一把抱住,對主帥道;u2018與其自盡,不如力戰(zhàn)而死。大帥且看我如何殺敵?u2019說罷翻身上馬,獨自一人,直接沖向教軍總首領(lǐng)冉天元。將士們見德楞泰殺了上去,都狂叫著跟在后面殺上山來,誰都知道,這已是最后的拼死一戰(zhàn)了。
冉天元指揮八路伏兵連續(xù)出擊清軍,穩(wěn)操勝算,正在洋洋得意,萬沒想到德楞泰竟然單槍匹馬向自己殺了過來。手下人剛想放箭,冉天元阻止道;u2018此乃困獸,我當(dāng)自擒之。u2019于是打馬迎上,手舞八十斤鑌鐵大刀,旋轉(zhuǎn)如飛。
德楞泰本不是冉天元的對手,冉天元居高臨下,德楞泰更是先失一手。德楞泰暗暗抽弓搭箭,猛然抬手就是一箭。冉天元從上而下,馬奔如潮,哪里能夠躲避?此箭正中馬頭,將冉天元跌下馬來,摔得頭破血流。官軍一擁而上,將冉天元按住,活捉回陣。教軍失了主將,軍心大亂。官軍趁勢追殺,八路教軍反被陷在圍中的清軍殺得大敗,分崩離析,各奔前程,從此再無魁首,只是單獨作戰(zhàn)了。
冉天元敗死后,教軍分布于陜西,甘肅,巴蜀山區(qū),負(fù)固不下。朝廷委派劉清招撫教賊,劉清善待賊人親屬,誘其歸降,一年之間,招撫了三萬余人。劉清認(rèn)為這都是皇帝的赤子,不可妄加殺戮。有田產(chǎn)的可以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沒田產(chǎn)的就留在帳下,收編為鄉(xiāng)勇,保境安民。朝廷要犯不肯赦免的,劉清指使他們更名改姓,照舊留在帳下,視為心腹,降人們心存感激,都對劉大人忠心無二。
冉姓由來
地位綜述
冉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
尋根溯源
冉姓來源有五:1、出自姬姓。據(jù)《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封于冉(一作聃,故城在今湖北荊口縣那口城),春秋時滅于鄭,子孫以國為氏,或說聃去耳為冉。2、據(jù)《元和姓纂》所載,相傳高辛氏(即帝嚳)之后有冉姓。3、據(jù)《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楚大夫叔山冉之后,以名為氏。4、據(jù)《漢書·顏師古注》所載,唐時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開州(今重慶開縣)土著多此姓,皆冉 種(冉 為漢時西夷所建古國,其后或以冉為姓)。5、出自他族。漢時西夷冉 族,居于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一帶,其族人以族名為姓;今鄂川湘交界地域之土家有此姓。
得姓始祖
冉季載。名載,字季。西周王族,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同母弟,最少。武王克商滅紂后,大封諸侯,將其少弟封于冉。因季載有善行,成王時被舉為司空,主管軍事,成為周王室的重臣,他輔佐成王,廣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領(lǐng)導(dǎo)。他的后代,以其封國為氏,稱冉姓,并尊冉季載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古冉國所在地有眾多版本,有說在今湖北荊口,有說在今湖北荊門,也有河南平輿、河南開封、四川茂縣之說。雖眾說紛紜,但我們通過冉姓在周初得姓之后的當(dāng)時史料判斷,整個冉姓家族卻主要是活動于現(xiàn)在的山東境內(nèi)。在春秋時代,至圣先師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就有五名冉姓弟子,并稱圣門五賢。他們是:冉求、冉孺、冉雍、冉耕、冉季,個個出類拔萃,千古流芳,而且他們五人統(tǒng)統(tǒng)都是魯國人,是故后世冉姓郡望有東魯之說。歷秦漢以降,冉姓人逐漸由山東播遷于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北方大地,并有一支山東冉氏家族播遷到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后昌盛為當(dāng)?shù)卮笞,古代此地屬武陵郡,故后世冉姓有以武陵為其郡望堂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于今河北臨漳的冉姓也呈現(xiàn)出族大人眾的興旺局面,昌盛為冉姓魏郡郡望。其中在十六國時期建立過魏國的冉閔便是此一郡望之杰出代表。另據(jù)《華陽國志校注》所載,夔州、開州西南夷首領(lǐng)多冉姓。唐宋之際,還有夔州云安(今重慶云陽)人冉實、冉祖雍父子以及巴東(今重慶奉節(jié))人冉安昌見諸史冊。唐末五代時,有重慶之冉姓播遷貴州。宋末元初,北方冉姓已播遷于今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長江中下游省份。明初,山西冉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湖南、湖北、陜西、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明末張獻(xiàn)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以后的湖廣填四川,有湖北、湖南之地的冉姓遷于今四川、重慶。清康乾年間以后,有河北、河南、山東之冉姓闖關(guān)東進入東北。 如今,冉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重慶兩地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另貴州、河北亦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冉姓約占全國漢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郡望堂號
冉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東魯郡,泛指今山東濟南、泰安、袞州等地;2、武陵郡,漢代置郡,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轄境相當(dāng)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3、魏郡,漢代置郡,治所在鄴縣(故城在今河北臨漳西南),轄境相當(dāng)今河北武安以南,涉縣以東,山東冠縣以西,河南滑縣以北地區(qū)。 堂號:“南面”、“武陵”、“迎圣”等。
宗族特征 1、冉姓分出了沈姓,沈姓又分出葉姓。2、據(jù)《明清進士題名碑錄》所載,明清兩代冉姓進士共計十四名,其中四川、重慶兩地有六名,河北三名,貴州兩名,河南三人均為中牟人,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當(dāng)今冉姓分布之特征。
相關(guān)名人
冉求:字子有,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有治政之術(shù),列政事科,曾為季氏宰。冉季:字子產(chǎn),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以德行稱,后得惡疾而亡。冉雍:字仲弓,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出身貧寒,有德行?鬃右詾榭扇沃T侯治民之官,后曾為季氏宰。冉孺:一作冉儒,字子魯,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敏于學(xué)。勤于問。冉瞻:魏郡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十六國時后趙大臣,石虎養(yǎng)子。有勇力,驍猛善戰(zhàn),以功累遷為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冉閔:冉瞻子,十六國時冉魏建立者。幼果銳,善謀策,勇力絕人。穆帝永和五年,季龍死,他利用石氏內(nèi)亂,奪取后趙政權(quán),建立魏國,史稱冉魏。三年后,為前燕所敗,被俘而死。冉安昌:巴東(今重慶奉節(jié))人,唐代大臣。隋末據(jù)巴東,高祖初歸唐,為招尉使,官至潭州都督。冉實:夔州云安(今重慶云陽)人,唐代官吏。弱冠登進士第,累遷并府參軍。中八科舉,授綿州司戶,轉(zhuǎn)揚府倉曹。又舉四科,除益州導(dǎo)江令。所任有能名,官至河州刺史。其子冉祖雍亦出身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后因倡飲省中,被賜死。冉 、冉 :播州(今貴州遵義)人,宋代名士。兄弟二人同俱文武才,辟召不起。余 安撫四川,筑招賢館以禮士,兄弟倆遂去進見,為畫筑城釣魚山之策,后果賴之。冉通: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區(qū))人,明代官吏。洪武三十年二甲第三名進士,官兵科都給事中。面折廷諍,頗有直聲。好學(xué)問,讀書不輟。冉覲祖:河南中牟人,清代學(xué)者?滴醵赅l(xiāng)試第一,康熙三十年三甲第十三名進士,授檢討。有《四書五經(jīng)詳說》、《陽明疑案》、《正蒙補訓(xùn)》等。冉文儔:四川通江人,清代白蓮教徒。嘉慶元年起事,聚眾數(shù)萬,為通江藍(lán)號元帥,轉(zhuǎn)戰(zhàn)川東、北。三年后,在一次突圍中陣亡。其侄冉天元繼為元帥,繼續(xù)反清,部眾盛時達(dá)十萬以上,攻殺清軍猛將朱射斗,與諸部首領(lǐng)大會南充,威震一時,后在江油被德楞泰所擒,遇害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