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
楊邦乂任職十五年中,正值金兵入侵,中原多事之秋,徽、欽二帝被俘,而建康府兵又于建炎元年(1127)叛亂。面對人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的艱難形勢,時任溧陽知縣的他,在邑內(nèi)“除苛政,重教化,均征搖”,并訓民為兵,加強民防,整肅治安,以至“在任三年,盜不入境”,邑人“惟恐其去,傾邑請留”。
被俘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再次入侵,建康岌岌可危。留守杜充等人投降金帥兀術,楊邦乂迎難而上,奮勇抗敵,但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金人勸其投降,楊邦乂嚴詞拒絕,并咬破手指。在衣服上書寫“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兀術許他仍做溧陽知縣。他以頭碰柱,鮮血直流,并說:“豈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動者?幸速殺我。”。兀術派降金的戶部尚書李稅等多次勸降。十一月二十七日,楊邦乂見李稅等人在兀術的宴會上,就當面痛斥:“天子以若捍城,敵至不能抗。更與其宴樂,尚有面目見我乎?”
楊邦乂望著他,大罵曰:"若女真圖中原,天寧久假汝?行磔汝萬段,安得污我!"兀術大怒,竟命劊子手割其舌頭,開其胸膛,剜其心臟。楊邦乂在金陵(南京)慷慨就義,年僅四十四歲。后被追贈為朝奉大夫,謚忠襄。
后世評價
楊邦乂為國捐軀、從容就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一直為后人敬仰。楊邦乂被譽為“廬陵五忠一節(jié) ”。后人在其受難處聚寶山(雨花臺)下土門岡。建楊忠襄公墓和祠。祠后毀于戰(zhàn)爭,民國年間曾重修墓道和立“楊忠襄公剖心處”碑,后牽至雨花臺烈士陵園內(nèi),從陵園北大門進入后沿左側道路步行,位于梅花簇擁的梅崗,名為“楊邦乂剖心處”。
人物爭議
虞集記載岳飛裨將楊再興為楊邦乂之子。郾城之戰(zhàn)中身受數(shù)十處傷,殺死金兵數(shù)十人后犧牲!而櫳綏钍霞易V》記載為楊邦乂季子。為史學上長期爭論岳飛裨將楊再興到底是誰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人物生平
楊忠襄公,名邦乂,字唏稷,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時任建康府通判,因留守杜充叛逃而被俘,后被金將完顏宗弼剖心殉職,時年44歲。高宗趙構念其忠貞報國,高風亮節(jié),遂賜謚號“忠襄”,井為其造墓、建祠、立碑。
考證“楊邦乂剖心處”史跡之來龍去脈,當從“宗澤之死冀敘起。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天氣陰晦,風雨交加,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宗澤,在連呼三聲“渡河”之后,赍志而終。開封城內(nèi)居民和將士兵卒聞訊后,奔走相悼,失聲慟哭。太學生為之撰文祭莫,工商界因之罷市致衷。
宗澤的死,使宋軍士氣不振,給抗擊金軍南侵帶來了不利影響。果然,同年八月,金軍再次揮師南下,并分東西、兩路進軍,以宋高宗暫居的揚州為主要戰(zhàn)略目標,企圖一舉滅宋。各路宋軍雖奮起抵抗,但終因實力懸殊而敗北。金軍輕騎直驅揚州瓜洲渡,高宗移駕浙西,揚州失陷。經(jīng)過一番擄掠,金軍大部后撤,少部留兵仍在江淮一帶襲擾。
此時,宋高宗趙構巳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朝廷內(nèi)部,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雖然爭執(zhí)不下,但畏金軍如猛虎的高宗的基本方針卻是放棄江淮一線,退守長江,以謀求和議,偏安江南。
建炎三年(1129年)閏八月十五日,江淮宣撫使杜充,率行營兵10余萬(一說5萬余)鎮(zhèn)守建康,并以御前前軍統(tǒng)制王瓔為后援。當時,岳飛在杜充軍中作統(tǒng)制官,楊邦乂在建康府任通判。通判的職位相當于地方長官的副職,但名義上卻是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官員。
正當南宋統(tǒng)治者在精心策劃,布置江防,以企圖固守東南之時,金太宗完顏晟亦在加速行動。金太宗一方面集中兵力于江、淮之間,積極做渡江南下的準備,一方面任命南宋降將劉豫為京東、京西、淮南等路的安撫使,以控制河南局勢。同時,在奪取了山東東部的登、萊、密州等地區(qū)已穩(wěn)定了左翼后,即于山東東平、梁山一帶的梁山泊造船,準備取海道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南宋江防尚未鞏固,金軍便在完顏宗弼的統(tǒng)帥下,又分東西兩路渡江南下。西路由黃州(今湖北黃岡)附近渡江人江西,東路由和州(今安徽和縣)渡江攻江浙。東路是主力軍,、由完顏宗弼親自率領。十月,攻陷壽春(今安徽壽縣);十一月初一,攻占廬州(今安徽合肥);初四,占和州。大軍壓境,形勢非常危急,但杜充采取“閉門不出,隔岸觀火”的態(tài)度,僅以6萬兵力列戍于江南岸。時任統(tǒng)制官的岳飛,“叩寢閣諫杜充”,說:“勃虜大敵,近在淮南,脾睨長江,包藏不淺。臥薪之勢,莫甚于此時!痹里w雖痛哭流涕,堅請出師,但性酷而無謀”的杜充卻視市不見,聽而不聞,一味敷衍。
完顏宗弼率軍在蕪湖、采石礬一帶渡江,但遇到郭偉軍的狙擊,未能得懲。于是,轉移到和州南長江u2019西岸的馬家渡渡江。情況十分危急,杜充不得不急遣都統(tǒng)制陳淬、統(tǒng)制岳飛等17將3萬士兵(一說2萬)出擊迎戰(zhàn),同時又命王瓔以所部13000人應援。十一月十八日,陳淬、岳飛等正與金軍激戰(zhàn)于馬家渡時,王瓔率軍先逃,致使“淬被擒”,淬軍不支而退。岳飛率軍“力戰(zhàn)一至日暮,因缺援乏食而。還軍鐘山(今南京紫金山)。",次日天明又率軍復戰(zhàn)……“士心不附”的杜充帶少部殘軍北逃,并于次年二月降金。此是后話。
完顏宗弼率軍渡江后,首先圍攻建康,戶部尚書李稅、沿江都置使陳邦光等見大勢已去,加之膽小怕死,遂獻城出降。建康府從此淪陷于金軍之手。就在李稅、陳邦光“具降狀一,“率官屬迎拜”完顏宗弼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時i楊邦義卻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10個大字,以明忠君愛國之志。
完顏宗弼人城后,楊邦乂被陳邦光等人強行裹脅到完顏宗弼處,完顏宗弼令其下跪,楊邦乂以前胸所書之血字示之,昂然不屑一顧。完顏宗弼見威逼無效,只好令其先回府安歇。第二天,完顏宗弼又派人前去游說勸降,并“許以舊官”。楊邦乂聽后,用頭顱猛然撞擊石柱礎,頓時頭破血流,他大聲吼口II著對勸降者說:“世豈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動者?速殺我l”勸降者見狀,灰溜溜地悄然離去。完顏宗弼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舉行的招待李稅、陳邦光等降將的宴會上,命人將楊邦乂帶來。樂聲中,楊邦乂昂首橫眉而立,其大義凜然的氣概,逼使得李、陳等降將頭都不敢抬。“天子以若捍城u2019u2019,楊邦乂想想不解恨,不禁手指著李、陳等叛徒,大聲喝斥,“敵至不能抗,更與共宴樂,尚有面目見我?”一個被稱作劉團練的人,在一張紙上寫下“死、活”二字對楊邦乂說!澳阋菦]有其他的話說,一心想死,就寫一個u2018死u2019字下去吧!睏畎顏V聽說后,環(huán)顧四周,見一個官吏頭上簪著筆,便一把奪過,飽蘸濃墨,奮筆疾書一。死一字。所有在場的人都為楊邦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所震嚇,連完顏宗弼等人都“相顧失色”。
第四天,完顏宗弼又傳見楊邦乂。楊邦乂不勝氣憤,相距老遠就指著他大罵起來:“若女真圖中原,天寧久假汝?行磔汝萬段,安得汗哉?”完顏宗弼再也忍不住了,令人亂棍齊下……楊邦義被害后,又被完顏宗弼剖腹取心,以泄其忿。
楊邦乂英勇殉職時,年僅44歲。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軍由溧水南下,進陷臨安。宋高宗避到定海,金軍跟蹤追到定海。宋高宗無奈,只好逃往海上,飄泊于溫州、臺州(今浙江臨海)沿海一帶達三四個月之久.金軍無法人海窮追,只好“望海興嘆”。
其時,岳飛率軍轉戰(zhàn)于建康、廣德、溧陽、宜興、常州等地,不斷地給金軍以沉重打擊。直至建炎四年(1130年),“兀術趨建康,飛設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營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u2019u2019而大破完顏宗弼,迫退金軍,收復建康。敵兵退去,宋高宗聞知楊邦義壯烈殉難的事跡,即下詔書,“賜田三頃,官為斂葬一,賜謚號膏忠襄”,并下令造墓、建祠、立碑。同時,又官其四子。紹興七年(1137年),樞密院又一次進言,稱頌楊邦義“忠節(jié)顯著u2019u2019,宋高宗回答:“顏真卿異代忠臣。朕昨已冠其子孫,邦乂為朕死節(jié),不可不厚褒祿,以為忠義之勸!彼臁凹淤浕臻嚅w待制,增賜田三頃”。
楊邦乂祠初建于紹興元年(1131年),至明代附祀文信國公,稱“二忠桐”。至清代“甲申之變”,李忠肅公盡節(jié)“二忠祠”內(nèi),遂改稱“三忠桐”!八沃页紡]陵楊忠襄公剖心處”地處雨花臺東崗“江南第二泉u2019后山,呈半圓扇狀,東西進深23米,南北寬18米。周圍青松翠柏成林,綠竹幽篁環(huán)合,環(huán)境極為幽靜。“剖心處”現(xiàn)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三忠祠碑”、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宋楊忠襄公剖心碑”、公元1975年“楊邦乂剖心處遷移記”碑和公元1976年“楊邦乂剖心處”保護標志碑計四通。另有石獅兩樽。
相關史料
《宋史·楊邦乂傳》
《楊邦乂家世考述》 節(jié)自《廬陵史事考述》 楊巴金
《宋故謚忠襄楊公行狀》、《廬陵楊氏族譜原序》 楊萬里(宋)
《湴塘忠節(jié)楊氏總譜》 、《楊氏忠節(jié)總譜》
《泰和楊氏譜序》 四庫全書《東里續(xù)集》卷十三 (明)楊士奇撰
《新溪楊氏顯承續(xù)錄》清光緒二十九年鳣瑞堂木活字本
人物評價
明代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五日,朱元璋登城晚眺,問及金陵前代忠臣軼事。隨臣劉基恭言相告,尤以南宋名吏楊邦乂的事跡最為壯烈。太祖聽后感觸良久,油然詠出《褒忠詩》:“天地正氣,古今一人。生而抗節(jié),死不易心。”
后裔分布
(見圖片)
軼事典故
楊邦乂少年求學,博通古今,而操守嚴謹,非禮勿視。同學想試試他是不是真的正人君子,假說請他到朋友家去玩,將他騙進妓院。楊邦乂開始沒有發(fā)現(xiàn),喝了幾杯酒后,妓女出來了。楊邦乂大吃一驚,連忙逃走,還將當時穿的衣服都燒了,痛哭流涕地責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