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蕭干小字回離保(又作和勒博、夔離不、古爾班),是遼朝時的奚王忒鄰之后,遼道宗耶律洪基擺駕中京、巡視奚部時,聽聞蕭干驍勇之名,遂將蕭干收為護衛(wèi),不久遷蕭干為鐵鷂軍詳穩(wěn)(長官);此后,遼道宗耶律洪基又遷蕭干為漢人行宮都部署。1092年,遼道宗耶律洪基任命蕭干為知奚六部大王事,1095年,遼道宗耶律洪基遷蕭干為奚族本部大王,1099年,遼道宗耶律洪基以蕭干為契丹行宮都部署。1101年1月,遼道宗耶律洪基病逝,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繼位;公元1111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任命蕭干為北女真詳穩(wěn),兼知咸州路兵馬事,后改任東京統(tǒng)軍。
為遼平叛
1117年,遼國東北部諸蕃入寇,蕭干領兵悉數(shù)破之;同年12月,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以蕭干破諸蕃之功,遷蕭干為奚六部大王,兼總知東北路兵馬事。
1118年4月,納葛濼人安生兒、張高兒聚眾二十萬起義反遼,隨后安生兒被遼軍所殺,張高兒亡走懿州(今遼寧阜新東北塔營子古城),與叛軍霍六哥會合;6月,霍六哥、張高兒率部攻陷北海州、圍義州,奚六部大王蕭干率部討平之;此后,蕭干因功被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任命為四軍太師。
保全郭藥師
保大元年(1121),東南路怨軍將領董小丑因為征討利州叛亂不利被處死,于是其手下羅青漢、董仲孫等率怨軍作亂。遼都統(tǒng)耶律余睹、蕭干率兵平叛。郭藥師等人殺了羅青漢數(shù)人,接受招安。遼從中選出2000人編為四營,任命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各自統(tǒng)領。剩下6000人分送各路為禁軍。為了徹底解決怨軍的問題,耶律余睹向蕭干建議:“前年兩營叛,劫掠乾州,已從招安;今歲全軍復叛,而攻錦州。茍我軍不來,城破,則數(shù)萬居民被害。所謂怨軍,未能報怨于金人,而屢怨叛于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殺凈盡,則永訣后患。”但蕭干不同意,認為“亦有忠義為一時脅從者,豈可盡誅殺之?”郭藥師等得以保全性命。
執(zhí)政北遼
1122年3月,在金兵入侵、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不知所蹤的情況下,蕭干毅然聯(lián)合遼國宗室耶律大石、宰相李處溫等率吏民擁立遼南京留守秦晉國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是為北遼宣宗;與此同時,北遼宣宗耶律淳任命回離保為知北院樞密使事,兼諸軍都統(tǒng),時稱四軍(契丹、奚、漢、渤海)大王,蕭干遂成為北遼開國重臣。
宋以太師領樞密院事童貫為陜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率兵10萬進攻北遼政權。由于宋徽宗的牽制及宋將的無能,宋軍楊可世部及辛興宗部先后為北遼耶律大石、蕭干所敗,“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尸相枕籍不可勝記”。六月,耶律淳病死,其妻蕭普賢女為皇太后稱制,蕭干以北樞密使身份專政。
金軍南下,蕭干統(tǒng)帥主力北上抵御,宋徽宗派遣童貫再次攻燕,童貫采納了降將郭藥師的意見:趁蕭干的主力在前線,以輕騎突襲燕京,但在這關鍵時刻,宋將非但未安撫城中百姓,反而下達了一條錯誤命令:盡殺城中契丹、奚人。并且宋兵紀律紊亂,到處酗酒搶劫,引起了強烈反抗,而蕭后也命令蕭干火速回援。這樣,宋軍苦戰(zhàn)三晝夜,外無援兵,僅郭藥師、楊可世及數(shù)百士兵僥幸得脫,至此,宋的兩次攻燕之役都告失敗。
奚國興亡
金軍南下,燕京失守,蕭干和耶律大石發(fā)生分歧,耶律大石率軍投靠遼天祚帝,保大三年正月(1123年)蕭干在奚族故地自號大奚國神圣皇帝,改元天復元年。
宋宣和五年(1123)六月,蕭干因缺糧率兵出盧龍嶺,攻破景州。又敗常勝軍張令徽、劉舜仁部于石門鎮(zhèn),攻陷薊州。童貫從京師移文嚴厲斥責王安中和郭藥師。七月,郭藥師與蕭干戰(zhàn)于腰鋪,大敗蕭干,乘勝追擊過盧龍嶺,殺傷過半。蕭干為其部下白得歌所殺,首級被獻于宋!哆|史·回離保傳》稱其“偽立凡八月”。而諸史所記,五月為眾所殺,不足八月。
史料辨析
回離保之名為《遼史》所載,《續(xù)資治通鑒》作“和勒博”,原注“舊作回離保,今改! , 標點本注:“回離保,一作夔離不,即蕭干也”。《三朝北盟會編》注:“改作古爾班”。后又有蕭干為奚國皇帝之事,事跡相同,實為一人。
史書所載,回離保年號有天復(1123年正月-八月)和天嗣(1123年,或作天興、天阜)。天嗣一說是遼奚王蕭干年號,李崇智據(jù)諸書,認為蕭干與回離保實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