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置碭郡,治所在下邑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人口
碭郡有三千六百二十一戶,八千七百五十四口人。
行政區(qū)劃
碭郡下轄安陽縣、碭縣兩個縣。
碭縣故城,在碭山縣南古宋碭邑戰(zhàn)國策黃歇說秦昭王曰秦楚搆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碭蕭相故宋必盡秦置碭縣二世二年沛公攻碭拔之漢改郡曰梁國碭縣屬焉后漢復(fù)故晉省入于下邑宋初復(fù)置后魏屬碭郡魏収志碭縣治魯城非古治矣隋以安陽置碭山縣又非魏之碭邑也故縣蓋即今縣南之保安鎮(zhèn)。
安陽故城,在碭山縣東北即古麻城也亦曰麻鄉(xiāng)左傳昭公四年吳伐楚入棘櫟麻后漢書葢延伐劉永自防邑進(jìn)攻麻鄉(xiāng)后魏孝昌二年置安陽縣魏収志安陽縣治麻城隋改置碭山縣因廢安陽入焉太平寰宇記故麻城在今縣西北縣志今為麻城集在城東北二十五里。
文獻(xiàn)記載
《魏書》志第六·地形二中:“碭郡孝昌二年置,治下邑城。領(lǐng)縣二,戶三千六百二十一 口八千七百五十四。
安陽(孝昌二年置,治麻城。)碭(二漢屬梁國,晉罷,后復(fù)屬。治魯城。)”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河南道十二宋州:“下邑縣。東一百二十里,舊九鄉(xiāng),今八鄉(xiāng)。戰(zhàn)國時下邑地,漢為下邑縣。王莽改為下治,其后因之。至唐,后為下邑。今碭山縣,即古下邑城也。后魏明帝孝昌二年,置碭郡于下邑,城移下邑縣于此,即古之城界也。南蓼堤路。在縣南五里,從谷熟界入八十里,東入永城界!
《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五十 ◎河南五歸德府:“夏邑縣府東百二十里,東至江南蕭縣百五十里,北至山東單縣七十里。戰(zhàn)國時下邑地。秦屬碭郡。漢置下邑縣,屬梁國。晉因之。劉宋兼置梁郡于此。后魏初,屬梁郡。孝昌二年,于此置碭郡。隋屬亳州。開皇十六年,改屬宋州。唐、宋因之。金曰下邑縣,仍屬宋州。元初,并入睢陽縣,尋復(fù)置,屬歸德府。明初,改下為夏。今縣城周八里,編戶十四里!
《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五十四 歸德府:“栗縣故城,今夏邑縣治。《史記》章邯軍至栗。注 徐廣曰 縣名在沛。漢征和元年封趙敬肅王子為侯國,后漢省。后魏改置下邑縣!跺居钣洝废乱卦跂|城東一百二十里,魏孝昌二年置碭郡于下邑城,移下邑縣于此,即古栗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