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述
基本介紹
于同新,祖籍山東省五蓮縣人,1963年9月9日生于北京,自幼喜愛金石書法。
貢獻
八十年代初在部隊服役期間積極參加培養(yǎng)軍地兩用人才活動。由于成績突出,榮獲三等功一次。多年來于同新的藝術(shù)作品在多家報刊雜志上發(fā)表。2004年中央電視臺對其印章收藏做了專題報導。 于同新現(xiàn)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會會員、中國書畫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師白藝術(shù)研究會會員。
生平經(jīng)歷
成就
于同新196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東日照,受家庭熏陶自幼酷愛美術(shù),尤其對篆刻和古文字情有獨鐘。早在上中學時,其印章篆刻就受到老師同學們的喜愛。高中畢業(yè)后從軍,在部隊的四年中,其篆刻書法專長受到領(lǐng)導的重視,成為軍地兩用人才的代表,曾因此榮立三等功。復員參加工作后,在謝中原老師的精心指導下,開始潛心對書法藝術(shù)和古文字學進行系統(tǒng)研究。他從漢印入手,對甲骨文、鐘鼎文、秦小篆、漢隸及行楷都有涉獵,尤對鐘鼎文的研究最有心得。謝先生書畫皆精,畫學任伯年,書法篆刻嚴謹規(guī)范,為人樸實認真,只可惜英年早逝。于同新受老師的影響多多,謝先生曾為他刻一閑章曰:“成在苦窮日,敗于得意時”,至今成為他的座右銘。
軼事
同新專攻大篆也有另外一個因緣,友人曹彬開了一家文化餐廳“六合人家”,以歷史朝代劃分廳房,并將自甲骨文起不同風格的書法書于四壁,同新?lián)斄诉@項工作,憑借其金石篆刻的功底,他日夜揮毫,不成想其所書大篆體廣受大家好評,一些書家和古文字研究人員都對此連連稱贊,尤其詫異青年人能達到如此水平者,真乃寥寥無幾。自此于篆書他更一發(fā)而不可收。
為深入理解青銅器文字鑄造特點,近年來他與歷史博物館的青銅器專家共同復制了多件青銅及甲骨制品。這對于他書法的提高尤其是大篆作品的藝術(shù)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大篆不僅追求字形與書寫的關(guān)系,而且將鑄銅和范痕的特點也表現(xiàn)出來。
他的筆耕不輟使他對篆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對夏、商、周歷史和古文字學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新深有所悟,他幾次談到中國的漢字,通過象形、會意、形聲、假借等,我們可以認讀一些很少用到的漢字,在甲骨文中多是一些族徽或地名、人名。鐘鼎文內(nèi)容多是記錄重大的歷史事件,學書法應從篆書學起,對于歷史、考古、古漢語知識多有幫助,省去了書法家日后再回爐補文史知識的尷尬局面,有事半功倍之效,亦有看似難學,但入手進展較快的特點。看來他已得其中三昧也。
2006年,中央電視臺對于同新印章的收藏與鑒賞進行了專題報道,同年他出版了個人書法篆刻集,報刊雜志上也紛紛對他的篆刻書法藝術(shù)進行了專題介紹。
于同新非常感慨于十多年前,與著名古文字學專家、書法家康殷先生的一段因緣。有一年為單位活動題寫橫幅,不想被大康先生看到他的篆書橫幅,大康先生非常高興,將同新叫到身邊坐下,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這么年輕就對鐘鼎文的文字有了如此深的認識,真是難能可貴!”在對他作品肯定的同時,也指出了篆字的書寫特點和對古文字的一些觀點。當他請教甲骨文的書寫問題時,康殷先生耐心地講解了自己對甲骨文的研究和對書寫的認識,使他受益匪淺。分別時康殷先生還特別留下住址,邀他到家中做客,由于工作繁忙和康殷先生的離世,未能去先生家拜訪請教,成為終身遺憾。時至今日,每每談及大康先生予以他的關(guān)愛,他猶感慨不已。
前些天著名畫家、服裝學院教授郎森先生在觀看了他的巨幅八扇屏書毛公鼎銘文大篆作品時,評價其嚴謹、規(guī)正、大氣不俗,著名書法教育家賈誠雋先生看了他的書法后感嘆道:當代中國,尤其年青一代,有一種脫離自己土地的傾向,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種陌生感。年輕人缺乏和母體文化的血肉聯(lián)系,傳統(tǒng)啟蒙教育已成稀少,而于同新的大篆為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
聽同新談,他與已故著名書法家趙家熹先生為忘年之交,曾多次就書法藝術(shù)方面的問題請教,趙家熹也極其賞識他的聰慧和勤奮,欣然為其題寫了“甜園書屋”的齋名。
這些前輩名家對他的鼓勵和教誨,使同新獲益匪淺,也成為他的動力。
古人說:“雛鳳清于老鳳聲”,從于同新鐵劃銀鉤、椽筆濃墨的篆刻和書法不懈耕耘中,其雛鳳清聲已為期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