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車鴻志,字凌云。1894年生于奉天鳳凰廳(今遼寧省鳳城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高小畢業(yè)后,因生活所迫,隨父逃荒到一面坡鎮(zhèn)。1914年考入賓縣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回到一面坡,在西小營小學教書,后擔任該校校長。
1921年,考取奉天講武堂,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東北軍十八旅旅部當副官,以后曾任吉長鎮(zhèn)守使署丁超部副官、中東鐵路護路軍鐵甲隊隊長等職。1929年,辭去軍隊職務(wù),應聘到東省特別區(qū)立第一中學任體育教員兼軍事教官。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中共哈爾濱地下組織領(lǐng)導下,各學校都組織了反日大同盟和反日會等黨的外圍組織。車鴻志參加了反日大同盟。為籌備抗日武裝和所需物資,同年10月,車鴻志將妻子和兩個兒子送回一面坡,利用經(jīng)常來往于一面坡和哈爾濱之間的機會和當過一面坡西小營小學校長的身份,主動與官商各界及地方頭面人物接觸,多次進行秘密洽談。經(jīng)過反復耐心的工作,最后征集到馬車3輛,槍100多支以及糧草等物資。
1931年底,車鴻志返回哈爾濱,開始著手組織學生抗日武裝。1932年春節(jié)前夕,車鴻志將組織起來的200余名愛國師生,匯聚到一面坡鎮(zhèn),組成了一支以東省特別區(qū)第一中學(今哈爾濱市第一中學前身)愛國師生為骨干的抗日義勇軍學生大隊。這支隊伍的宗旨是抗日救國,抵御外侮。除進步師生外,當?shù)馗鹘缑癖娨矡崃翼憫,一面坡的一些商鋪子弟和青年農(nóng)民也參加了這支隊伍。在成立大會上,車鴻志作了動員,一面坡的父老鄉(xiāng)親也在會上熱烈祝賀。
會后,這支隊伍打著書有“ 抗日救國義勇軍學生大隊”字樣的旗幟,在車鴻志率領(lǐng)下,開展了抗日宣傳和武裝斗爭。他們的武器裝備雖然比較簡陋,多半是土槍、土炮、腰別子之類,僅有一座“駝式”的兵工廠,但卻精神抖擻,斗志昂揚。他們從一面坡出發(fā)經(jīng)山前的五十二戶、沖河,然后奔向珠河(今尚志縣)。進軍途中,學生大隊專門組織了一支宣傳鼓動小分隊。每到一處,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號召民眾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物出物。并提出誰家有槍可以跟一個人,誰家有馬也可以跟去一個人,準許自己看槍看馬,大家齊心協(xié)力打日本。這樣,沿途士紳、富戶在這支隊伍抗日激情的感召之下,主動獻出了自己的槍支彈藥、車馬糧草等。當隊伍到達方正縣時,參軍人數(shù)已發(fā)展至近700人,馬600余匹。學生大隊進至賓縣與方正縣交界處的高力帽子時,與日本侵略軍相遇,學生大隊便配合友軍同日軍開了火。戰(zhàn)斗進行得十分激烈,最后由于隊伍的軍事素質(zhì)不佳,武器不良,加之日軍出動兩架飛機投彈掃射,學生大隊傷亡慘重,只好后撤,稍事整頓后,將隊伍開往依蘭。當行至大羅勒密時又遭日軍飛機追擊,隊伍被炸散,余部輾轉(zhuǎn)撤往依蘭,駐扎在依蘭城西。
當時,依蘭鎮(zhèn)守使李杜將軍聽說來了一支抗日義勇軍學生大隊,立即接見了車鴻志和全體學生軍戰(zhàn)士。他愛憐地望著學生們一張張稚氣的臉,禁不住心潮起伏,熱淚奪眶而出。他對車鴻志說:“凌云老弟,倘若中國人都像學生軍這樣,我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后來,這支隊伍又不斷擴大,號稱“車團”。
一次,“車團”在經(jīng)勃利山轉(zhuǎn)移時,又與日軍交火。在這次戰(zhàn)斗中車鴻志不幸犧牲。學
生大隊的余部投奔了趙尚志領(lǐng)導的抗日游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