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顧圖河自幼好學(xué),聰慧敏捷。14歲為補(bǔ)邑諸生,40歲中舉?滴跞辏1694年),顧圖河參加甲戌科會試,中一甲第二名進(jìn)士,欽點榜眼?滴醯墼陂営[應(yīng)試者的“對策”時,對顧圖河的《治河策》一文極為贊賞,并說“必淮揚人也”,遂召見垂詢治河方略。顧圖河鎮(zhèn)定自如,呈述精當(dāng)嫻熟,康熙帝對他很為賞識,敇授為文林郎,翰林院編修。
人物生平
康熙三十三年(1694),顧圖河參加會試中一甲第二名進(jìn)士,欽點榜眼?滴醯墼陂営[應(yīng)試者的“對策”時,對顧圖河的“治河策”一文極為贊賞,遂召見,垂詢治河方略,顧圖河鎮(zhèn)定自如,呈述精當(dāng)、嫻熟?滴醯蹖λ苜p識,敕授為文林郎、翰林院編修。
康熙四十一年(1702),他參與《大清一統(tǒng)志》編纂工作,由于考核精辟,同館推為巨手。康熙四十四年(1705),他奉康熙之命,撰輯《方輿考略》,為總裁官。七月完成首卷,受到康熙帝褒勉。是年冬,他出任湖廣提督學(xué)政。在任期間,他精心培養(yǎng)、選拔了有真才實學(xué)之士26人,第一名為后來桐城學(xué)派領(lǐng)袖人物方苞。
康熙四十五年(1706),顧圖河登程赴楚(今湖北、湖南)任職,臨行離京前,康熙帝特下旨宣詔顧圖河至隆宗門,慰勉有加,并賜御書聯(lián)額。五月到任,接任未3月,他因染疾,于七月十九日病故于楚,終年54歲。楚地府僚及眾百姓痛哭于官府,吊唁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以至靈車無法前行,人們不愿與這位才華橫溢、勤政為民的清官告別。其靈柩安葬于揚州西山伏龍橋,又在故鄉(xiāng)大橋鎮(zhèn)南郊堆筑土丘一座,為衣冠冢。其著述有《雄3雉齋集》、《紀(jì)恩詩》、《湖莊雜錄》等留世。
人物事跡
顧圖河在京期間,還任日講起居注官,南書房行走等職。相傳顧圖河為皇子師,課讀認(rèn)真。一日,康熙帝至御書房,適逢顧圖河與皇子懇談學(xué)習(xí)之重要。顧圖河說:“讀者堯舜君,荒者桀紂王。”康熙聞之甚悅,后欽賜“尊訓(xùn)堂”匾額,以示慰勉,也有要小皇子要能遵照師訓(xùn)之意!白鹩(xùn)堂”匾額,后懸于大橋獅子府顧氏宗祠中。
顧圖河對漢魏六朝以及三唐兩宋之作,無不手自批注。有朋友投贈之作,他也再四吟味。由于博采眾長,他的詩作自成一家,詩集問世甚為流行。不僅康熙常常詢問他的詩作情況,諸多學(xué)者都口誦手抄他的詩作,賢俊之士也喜歡與他依伴相聚,結(jié)果有不少人也因此而成名。顧圖河一生共著有《雄雉齋詩集》六卷,《續(xù)集》十二卷,《湖莊雜錄》十卷,《紀(jì)恩詩》二卷,《治理淮河方略》(手抄本)等。至今,上海等圖書館收藏著他的詩卷。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乾隆年間內(nèi)閣大學(xué)士沈德潛編《清詩別裁集》與阮元編《廣陵詩話》中,俱各選錄了他的篇首詩文。他的詩作,沈德潛評價:“太史韻語都從性靈流出,無一言依傍。皆閱歷有實得語,鄙意深喜。”鄭方坤則稱其詩“雄肆”。劉梅先在所著《揚州雜詠》一書中贊曰:“書宣彩筆擅當(dāng)時,一別承明鬢有絲。雄雉齋頭容獨嘯,一篇百韻論書詩!辈苎┣圩娓覆芤苍鴮憽都念}顧書宣編修踞酒石》一詩。正是由于聲名大噪,顧圖河與當(dāng)時的同鄉(xiāng)史申義(字蕉飲)齊名,獲“維揚二妙”之贊譽。
顧氏來源
源流一
顧姓是源于夏代顧國的姓。
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顧(今河南范縣);還有一支形成于西漢初期,出自會稽(今浙江紹興)。
據(jù)史書記載,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受封于諸侯國顧國(今河南范縣),與附近的巴姓昆吾國和彭姓韋國,都是夏朝在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東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時,顧國被商湯滅掉,亡國后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全國各地,以國名為姓氏,從此中國開始有顧姓。
源流二
而另一支顧姓源自遙的子孫。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于東頤(今浙江永嘉),后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于會稽,人稱顧余侯。后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性居民。
南顧與北顧
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wù)撈錅Y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顧氏得姓后,“北顧”發(fā)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于顧姓主要發(fā)源和成長于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來,這支顧姓中的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發(fā)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