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經(jīng)歷
2007年
參加“中國書畫家向黨的十七大獻禮作品精粹”國畫作品《牡丹》獲金獎。
參展記錄
2008年參加 “北部灣風情展”國畫作品《美人香》入選出書并在廣西博物館展出;
參加廣西藝學院首屆學術論壇中,作品《牡丹》獲優(yōu)秀獎在廣西藝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國畫作品展,《繁花似錦》在廣西博物館展出;
國畫作品《水墨三角梅》在南寧市邕江灣美術館展出并被收藏;
2009年
書法作品《李白詩》參加八桂書風在南寧市邕江灣美術館展出;
2011年
1月山西晉城寫生6幅山水作品發(fā)表于《訪山問水》(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11月10-13日在廣東揭陽舉辦小型個人畫展;
2015年
1-6月《意貴真》、《境尚靜》等6幅山水作品參加廣西孔廟“第二屆翰風書畫”展;
10月中國畫《碧荷圖》在廣西美術館展出;
2016年
1月7幅中國畫小品參加廣西孔廟“第三屆翰風書畫”展。
藝術評論
思賢齋主人吳鎖中國畫小記
文/李晨輝
中國傳統(tǒng)繪畫進入20世紀以后,從表現(xiàn)手法到思想觀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來各畫種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影響甚至沖擊。由此,如何完成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以適應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社會審美趣味,成為至今都還在積極探討和畫家身體力行的重要問題。而無論是美術革命,還是保守與融合,其實都是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深入的思考和對中國美術深沉的眷戀與殷切的期望上。如今,藝術觀念愈加多元化,藝術形式愈加多樣化,加上思想文化的頻繁交流和碰撞等,使得當代中國畫壇呈現(xiàn)出愈加豐富的圖示和表現(xiàn)形式。有對傳統(tǒng)的恪守,有對綜合材料的運用,有對西方經(jīng)典架上繪畫的借鑒,當然,也有對更加新穎的藝術形式——如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的融合。我們不能說哪一種是先進的,也不能說哪一種是落后的,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中國畫偉大的傳統(tǒng),才顯得更加有意義和有價值,也才更耐人尋味。
青年女畫家吳鎖以“思賢”作為齋名,可見其對傳統(tǒng)的眷戀和對自身的勉勵。觀她的作品,她似乎對20世紀前后的中國畫更加醉心。這時期,各種美術思潮和美術觀念的爭鳴與論戰(zhàn)構成了意識層面的多元碰撞的局面,而在實踐領域,各種流派或曰觀念的中國畫都積極力爭對中國美術進行改造和發(fā)展。當然,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吳昌碩、虛谷等卓然大家,他們的筆墨形式和畫面的氣派,無疑是對幾千年中國畫尤其是寫意(水墨)畫的總結和突破。從此,中國畫的現(xiàn)代形態(tài)越來越鮮明,對當時以及當代中國畫事業(yè)的繁榮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吳鎖以此為出發(fā)點,廣泛師承,潛心鉆研,以汲取豐富的養(yǎng)料,完成其中國畫的風格形成和突變。這也顯示了吳鎖作為當代接受過學院藝術教育的青年畫家的較高眼界,以及對傳統(tǒng)轉(zhuǎn)型現(xiàn)代途徑的思考和探索。
講傳統(tǒng)就要下苦功,藝術作品能夠隨性而作、隨筆而化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練成。那軟軟的筆毫,那沾水即滲化無形、變幻多端的生宣,那手腕和指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力道,這一切是多么的微妙和讓人著迷。吳鎖深明此理,她十分重視基本功的訓練,除了中國畫,她還花大量時間用于對書、印、文等的訓練,以提高修養(yǎng)。畢竟,這也正是中國畫這個獨特畫種的重要傳統(tǒng)。她說:追求“逸品”,首先本身要有非常強的造型基礎、筆墨基礎及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寫實能力必須要具備,否則,直接達到“逸品”,那么這個“逸品”是空洞的,不真實的,經(jīng)不起“品”的,則根本不是“逸品”。因此,要達到真正的逸品,最重要必須要經(jīng)歷“能品”“妙品”“神品”的階段。這三品是基礎,是可以有法可依,有律可循的,這三品具備了,才有可能達到“逸品”。神、妙、能、逸是中國文人對繪畫最重要的品評標準之一,是歷來中國批評家將繪畫分為各種等級的依據(jù)。而吳鎖卻并未將其割開來談,而是將它們統(tǒng)一于自身,將“標準”上升為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階段”,而且把“逸品”作為幾個階段的最高境界。
吳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筆墨在中國畫中地位,自從文人畫以來,幾乎不可動搖。除了造型、構圖,吳鎖或許便將筆墨作為這幾個階段晉級的法寶。筆墨是抒情的,更是畫家綜合素養(yǎng)的顯現(xiàn)。董其昌說:“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秉S賓虹說:“畫重蒼潤,蒼是筆力,潤是墨彩,筆墨功深,氣韻生動!眳擎i性格爽朗潑辣,有著柳州人一貫的熱情似火。在藝術作品中,她也賦予用筆以爽快潑辣的面貌和精神。她筆力蒼勁厚實,長于中側鋒并用,加上大膽的用墨用色,她的作品往往顯現(xiàn)出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的蒼潤和大氣。如其一幅題款為“十日畫一山,五日畫一石”的山水畫,整體構圖似混沌的橢圓形,像是從太古剛要暈化而開的卵形巨石。這樣的構圖可謂奇險。然而她通過筆墨的皴擦點染和巧妙的留白布局,使畫面頓顯陰陽和疏透。她以山石為體,以云水為衣,以筆墨為骨,以淺絳為裳,虛虛實實,洋洋灑灑,陰陽內(nèi)蘊于太一之中,有無涵生于空間之內(nèi),有瀟灑往還之氣,無蔽塞臃腫之態(tài)。
吳鎖沿著先賢的道路,有如此認識和勤勉精神,我相信,她一定會在中國畫園地中開創(chuàng)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