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記載
趙孝婦,元時湖北應(yīng)城人也。夫早亡,姑老,遺孤二均幼。婦事姑甚孝,能委曲承歡。然婦常念姑年已衰老,風燭鐘漏,不保朝夕,設(shè)一旦不幸,臨危壽終之時,倉促間何從得棺?與其臨時惶急,何如預(yù)先籌備?但此時家中并無分文積蓄,即每日食用,尚且困難,何有力量制買壽木?然此事極為重要,無論如何為難,亦須設(shè)法盡力去辦。反復(fù)籌量,實無他法。因思已有兩子,不如留長子繼續(xù)宗祧,將次子賣給別人,用此錢備辦棺木,以孝奪慈,實為萬不得已之舉。主意決定,便將次子賣與富家,購得板料,覓木匠造成一棺,置放家中,以備婆母臨終之用。鄰里皆交口稱賢孝不置。一日,其南鄰因不慎起火,一時烈焰飛騰,劈劈啪啪之焚爆聲,人喊兒啼之囂亂聲,紛然并起。又值南風甚大,火益猛烈。孝婦匆忙中急扶姑出避于外,惟有所治之壽棺重不可移;饎荽藭r已見逼近。婦急迫欲死,仰天大哭曰:“天乎!我為婆母賣兒得棺,今竟付之一火!早知今日,當初不如不作!”正悲痛間,風頭忽轉(zhuǎn),火亦改變方向,未遭焚毀。人以為孝感所致。
白話文翻譯
趙孝婦,元朝湖北應(yīng)城人。丈夫死得早,婆母年邁,留下兩個兒子都還年幼。趙孝婦侍奉婆母很孝順,能夠盡量讓老人高興。然而,趙孝婦常常想,婆母年紀老邁,風燭殘年,朝不保夕,假如一旦發(fā)生不幸,臨終之時,倉促問去哪里弄棺材?與其臨時慌忙,不如事先預(yù)備好。但是,這時家中不僅沒有分文積蓄,就足每天吃的用的,尚且很困難,哪里有能力買棺木?但這件事義非常重要,無論如何作難,也都必須想辦法去做。反復(fù)思量,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于是想到了兩個兒子,不如留下長子繼承祖宗香火,把次子賣給富人家,得來的餞置辦棺木。為盡孝而讓兒子失去母親的愛,實在是萬不得已之舉。拿定主意之后,就把次子賣給了富人家,用所得的錢購買木料,找木匠做成一口棺材,放在家中,以備婆母臨終所用。鄰居都稱贊她又賢惠又孝順。一天,南邊的鄰居家不慎起火,一時間大火熊熊,大火燃燒的劈劈啪啪聲,和大人喊小兒哭的聲音交雜在一起,十分喧囂雜亂。又趕上南風越刮越大,火勢更加猛烈。趙孝婦匆忙中急忙把婆母扶到外面躲避,只有原來置辦的棺材太沉重,無法移出。火勢越來越猛,漸漸逼近他們家,趙孝婦急得要死,仰天大哭說:“天!我賣掉兒子為婆母買棺材,今天竟要付之一炬了嗎?早知是今天這個樣子,當初還不如不做!”正在悲痛欲絕之間,風忽然轉(zhuǎn)向了,大火也改變了方向,棺材沒有被焚毀。人們都認為這是孝心感動了上天造成的。
評價
趙孝婦為了給婆婆買一口送終的棺材,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選擇了以孝奪慈,即為了盡孝而剝奪了兒子享受母愛的權(quán)利,把小兒子賣給了富人家。為了買一口棺材而賣掉兒子,固然可以看出其生活是多么困窘和艱難,但這種選擇是否合適,卻大可商榷。趙孝婦的選擇雖然不像郭巨埋兒那樣無情,但同樣有些不近人情。尤其是其婆婆,如果知道這件事而聽任媳婦去做,那就顯得過分了。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只要有人在,還愁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