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jīng)歷
作為一名貧困山區(qū)的孩子,馬燕也曾被迫輟學。為求學,馬燕采取各種手段抗爭,同媽媽談判、塞日記給母親看、寫信,更掀起一場教育能不能改變當?shù)嘏⒆用\的爭論。同村人都認為不可能,而馬燕堅決地認為,上過學的女人能自立,一定可以改變嫁人、用聘禮替兄弟們找媳婦的命運。馬燕的執(zhí)著打動了媽媽,更感動了來采訪的法國人彼埃爾。
三年級的時候,家里供不起馬燕和兩個弟弟上學了,按照當?shù)刂啬休p女的傳統(tǒng),只能是馬燕輟學,盡管她成績很優(yōu)秀。媽媽白菊花騙馬燕說:“學校沒有書了,你先喂羊羔,等把羊羔喂大,把它賣了,你再去學校就有書了!瘪R燕相信媽媽,每天割草、給弟弟做飯,閑下來就蹲在小羊羔前面,盼著它快快長大。
一看到同學們往學校走,她就會淚眼汪汪……媽媽看不下去了,讓輟學21天的馬燕回到了學校。那年,她仍然是全班第一。 馬燕從小學四年級起就有記日記的習慣,為了打動母親堅硬的心,她把厚厚的4本日記塞給媽媽,又給媽媽寫信,讓弟弟讀給她聽。當聽到“媽媽,如果我上不了學,我的眼淚一輩子都流不干”時,白菊花終于決定借錢讓女兒上學。
就在這時,馬燕的命運突然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法國《解放報》駐中國記者彼埃爾·阿斯基一行來到了小山村。白菊花將女兒的信和4本日記交到了他們手里;氐奖本┖,這些日記和信被翻譯成法語,彼埃爾被馬燕稚嫩的文字震撼了。他立即返回到張家樹村。
在那里,馬燕告訴他:“我因為家里窮,所以更要學習。如果我學習好,有知識,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讓我的父母下半輩子過得幸!薄●R燕已經(jīng)上了初三,而且再也不用擔心失學。當問起她的理想時,馬燕說:“我的心愿是考上重點高中,以后爭取考進北大、清華,再往后要當個記者,像彼埃爾·阿斯基叔叔這樣的記者。我要像所有幫助過我的人那樣,幫助更多輟學兒童,讓他們通過上學改變命運!
希望之款
彼埃爾在法國《解放報》上發(fā)表了題為《我要上學》的長篇通訊,詳細記錄了馬燕為上學而艱難奮斗的事跡。這篇文章引起了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注意,這篇文章也徹底改變了馬燕的命運。
巴黎市讀者亞歷山大說:“當我們西方社會一部分年輕人為游玩而放棄學校和學業(yè)時,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怎么能不讓人激動呢?我們的孩子每個月狂吃糖果和漢堡包就要花掉幾百法郎,而這點錢就能讓這些中國孩子重新走進學校。對此,我們怎么能無動于衷呢?”于是,亞歷山大為素昧平生的馬燕和她失學的伙伴們捐出了一筆來自異國的“希望之款”。
在波爾多市電影發(fā)行系統(tǒng)工作的普通市民卡洛琳娜,收入并不高,也沒有什么重要的社會關系,但她表示“愿意為馬燕母親還債”……還有許多人表示,要出資幫助馬燕完成她所希望的最終學業(yè),高中、大學、研究生都可以。 法國人、意大利人,以及讀了這篇文章的其他一些歐洲人,都被馬燕的故事感動了。他們寄來了捐款,寫來了慰問信,甚至成立了一個“阿斯基———馬燕基金會”。
人物影響
馬燕因一本《馬燕日記》轟動了全歐洲。她在日記本上寫道:“今年我上不起學了,我回來種田,供養(yǎng)弟弟上學,我一想起校園的歡笑聲,就像在學校讀書一樣。
我多么想讀書啊,可是我家沒錢。”馬燕的日記被法國解放日報記者發(fā)現(xiàn),并在報上連載,反響強烈。她的日記已被譯成法、英、德、意多種文字,歐洲人被感動得紛紛寫信慰問、捐款。
2002年3月份,彼埃爾帶著首筆共計1000美元的讀者捐款,第三次來到張家樹村。彼埃爾請求馬燕所在中學幫助再找出6位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連同馬燕共有16個孩子成為第一批接受海外捐助的幸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