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孫桓子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春秋
籍貫:衛(wèi)國
民族:漢族
身份:大臣
個人事跡
前602年,孫桓子與魯國會盟。
前589年,孫桓子與寧相、石稷、向禽攻打齊國,失敗。孫桓子求救于晉國,使郤克出兵伐齊。遂有齊晉鞍之戰(zhàn)。
前588年,孫桓子與魯國聘問,當時晉國的荀庚也來聘問。
孫桓子使衛(wèi)國的上卿,荀庚是晉國第三卿(上軍將)。
魯成公問先和誰會盟,臧宣叔(臧孫許)說,次國的上卿相當于大國的中卿,小國的上卿相當于大國的下卿,晉國還是盟主,先和晉國會盟。
前587年,孫桓子聯(lián)合晉國、鄭國伐宋國。
孫姓起源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衛(wèi)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封康叔于衛(wèi)(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wèi)國?凳逶诋?shù)亟y(tǒng)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wèi)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wèi)武公。衛(wèi)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
2、源于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后裔。孫叔敖,字孫叔,他這一支的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孫叔氏,后來去掉叔字改為孫姓。
3、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后代。帝舜曾居媯,于是就姓媯,成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賢遺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孫敬仲,把他封在陳地,世稱陳敬仲。敬仲四世孫名無字。生子名書,在齊國為卿仕,因為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于樂安。后齊國內(nèi)亂,孫書的子孫奔往吳國,“孫武為吳將,其后也。 ”孫姓世居富春,至漢末有孫權,為吳國大帝。
4、出自復姓侯氏。據(jù)《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又有孫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后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紂王所害,子孫避難隱姓,因本為王族之子孫的緣故,就改為孫姓。 孫姓又出荀姓,是戰(zhàn)國時著名學者荀子后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后世子孫遂為荀氏。西漢宣帝名劉詢,以同音之故諱荀字,詔令天下荀姓改為孫姓。后來,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一支。
5、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后。孫叔敖是楚國的賢臣,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孫姓的另一大宗。
6、出自田氏。陳歷公的兒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田完的五世孫田恒無宇的小兒子田書,為齊國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于樂安,賜姓孫氏。其后有孫武子,為吳將。唐代時期,中原的孫氏曾經(jīng)兩次向福建移民。
左傳
衞,宣七、成二,即良夫,先敗于齊,后聯(lián)晉、魯敗齊于鞌。
衛(wèi)臣。參[桓子]。[孫子]二見:成傳二·二(七八七),三·七(八一四)。[孫良夫]十見:宣經(jīng)七·一(六九○);成經(jīng)二·二、二·三(七八五),傳二·二(七八六),成經(jīng)三·一三、三·一五(八一二),傳三·六、三·七(八一四),成經(jīng)六·四(八二五),傳六·四(八二七)。[孫桓子]四見:宣傳七·一(六九一);成傳二·二(七八八),二·三(七八九);襄傳七·七(九五二)。
《左傳》記載,衛(wèi)國當政者孫桓子率領軍隊攻打齊國,結果大敗。新筑小民仲叔于奚救了孫桓子一命,孫恒子還不錯,想報答救命恩人,決定賞于奚幾座城池,特許他在那里收租收費,五十年不變。孫桓子的獎賞沒想到被于奚婉言謝絕了,估計這哥哥特有錢,不在乎物質(zhì)獎勵,他提出來要在自己的馬車上裝飾“繁纓”,這應該是一種貴族身份的標識物。孫桓子一聽有這樣的好事,不用花銀子就能辦事,馬上就爽快地答應了?追蜃勇牭胶蟀l(fā)表評論:“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保ㄎ糁偈逵谵捎泄τ谛l(wèi),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顿Y治通鑒u2022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