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1680 年5 月11 日生于德國蘭茨貝格; 16 歲進耶穌會初修院,來華前在因戈爾施塔特大學教授數(shù)學與東方語言。1716 年到中國,應(yīng)康熙之召,1717 年1月抵達北京,佐理歷政。 雍正三年(1725)授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九年,加禮部侍郎銜,為二品官。乾隆三年(1738)任耶穌會中國省區(qū)副會長。
戴進賢來華時,正值清廷對耶穌會士由寬容轉(zhuǎn)為嚴厲之際,雍正元年的禁教令把大多數(shù)耶穌會士趕到了澳門,他憑借天文學的特長,得以留用清廷。他任職欽天監(jiān)達 29 年之久,他的科學貢獻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向中國人介紹了西方天文學的新成就,編纂《黃道總星圖》、《歷象考成后編》與《儀象考成》;其二,在華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發(fā)回歐洲,并被歐洲科學界所利用。
《黃道總星圖》是以黃極為中心,以外圈大圓為黃道的二幅南北恒星 圖,由戴進賢立法,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白明(F.B.Moggi)鐫為銅版,于雍正元年(1723)印行。此圖以直線分為十二宮,邊列宮名,節(jié)氣隨之, 星分六等,它參考了南懷仁的《靈臺儀象志》,但又有補充,如三角形星座就比《靈臺儀象志》多“南增三”、“南增四”二星, 后來戴進賢主持編纂的《儀象考成》即收錄了這二顆星,看來,在《儀象考成》成書之前,他已著手修訂星圖。在這二幅圖內(nèi),還描繪了蛾眉相時的金星、太陽黑子、木星的條斑和四顆衛(wèi)星、土星環(huán)與五顆衛(wèi)星、火星的 黑暗表面及月面圖等現(xiàn)象,這包括了伽利略、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等人的天文發(fā)現(xiàn)。 明末編成的《崇禎歷書》與康熙時編的《歷象考成》,都采用了第谷體系。自第谷之后的200 年間,西方天文學在觀測、理論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雍正年間用第谷的方法推算日食已不太精確, 于是有《歷象考成》之作,以監(jiān)正戴進賢、徐懋德(A.Pereira)與漢人梅玨成、何國宗,蒙古族人明安圖等負責考測推算。乾隆七年(1742)書成,凡10 卷。書中采用了 開普勒、艾薩克·牛頓、卡西尼等人的成果。但《后編》采用了顛倒的開普勒橢圓面積定律,即以地球為中心,太陽沿橢圓軌道繞地球旋轉(zhuǎn)。書中的日躔、月離表是根據(jù)意 大利天文學家 N.格拉馬蒂奇的著作編成的,該書參考了牛頓的理論。
1744 年(乾隆9 年),戴進賢奏請修訂《靈臺儀象志》,因此他又主持了《儀象考成》的編纂,對“諸星紀數(shù)之闕者補之序之,紊者正之”。戴進賢根據(jù)天文觀測,并參考了中國的古星圖與西方的星圖,因此糾正了原來星圖的不少錯誤。乾隆十七年書成,已在戴進賢死后的第六年。儀象考成全書32 卷,分為10 冊。星表中列有300 個星座,3 083 顆星的黃道坐標和赤道坐標值,以及每顆恒星的赤道歲差和星等。采用乾隆甲子(1744 年)冬至為星表歷元,內(nèi)容參用了當時出版不久的弗蘭斯提德星表。他還指導了璣衡撫辰儀的制作,該儀分三重,最外即古之六合儀而不用地平圈,其內(nèi)即古之三辰儀而不用黃道圈,再內(nèi)即為四游儀。又編著圖說,冠于《儀象考成》之首。
除上述天文著作外,戴進賢還著有《策算》,主要是對數(shù)表及用法, 表1722 年刻于北京,用法則刻于 1744 年。戴進賢在華期間,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他與俄國、英國、法國科學院的許多科學家都保持著聯(lián)系,他的觀測成果也常為歐洲的天文學家所引用,同時,他也及時地吸取了歐洲天文學的新發(fā)現(xiàn)。北堂圖書館曾藏有戴進賢使用過的天文著作。他的信件保存于巴黎、慕尼黑、維也納及里斯本的圖書館中。他天文觀測之勤,科學素養(yǎng)之高,在來華耶穌會士中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