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原名大悲閣。位于保定城北51公里處定興縣城內(nèi)。
中文名稱: 慈云閣
地理位置: 保定城北51公里處定興縣城內(nèi)
所屬城市: 河北省保定市
所屬國家: 中國
開放時間: 處于保護(hù)目的,不對外開放
建造歷史
據(jù)《定興縣志》載,慈云閣原名大悲閣,其始建年代不詳,以閣內(nèi)大悲佛銅像而得名,后毀于戰(zhàn)亂。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德寶在故址重建此閣,明萬歷年間李藎傳重修,因佛教視心慈為貴,貴慈如云,改名慈云閣。并清康熙年間五十二年(1731)、嘉慶二十五年(1820)對閣均有修葺。
慈云閣原為一組建筑群,總平面為舟形,分前、中、后三部,現(xiàn)前后兩部分被毀,惟存中間慈云閣。閣平面近方形,面闊、進(jìn)深各三問,建筑面積142平方米,二層樓閣式,重檐歇山布瓦頂,通高13.3米,南北長12.6米,東西寬11.9米。
文物保護(hù)
構(gòu)架及做法均很有特點,內(nèi)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于墻體之內(nèi)。屋架只有東西兩壁,都是利用下平博平梁,載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斗拱五鋪作雙下昂,其中上昂為真昂。下檐四鋪作。慈云閣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明御史李藎有碑記。是中國古代建筑從宋代風(fēng)格向明清風(fēng)格過渡的最好例證。
199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佛教勝地
黎花塢慈云閣位于保山城西南3公里九嶺崗下黎花塢,為保山當(dāng)代著名佛教勝地。黎花塢寺廟群順山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玉屏門、韋陀殿、放生池、彌勒宮、醉月樓、玉佛殿、慈云閣和觀音紡線處等。慈云閣重檐歇山頂,前檐出抱廈,通面闊9.85米,通進(jìn)深9.1米,因置于高臺陡崖之間,屋檐前伸后促,遠(yuǎn)遠(yuǎn)望去似有金鵬展翅之勢,可謂別具一格。
據(jù)史載,慈云閣建成于清初,系清康熙年間戶部尚書王宏祚受觀音菩薩點化而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此后寺院歷經(jīng)不斷增修、綠化,先后形成"黎花香雪"、"露灑隆陽"等景。
邁入閣內(nèi),正中供奉著南海觀音的塑像,法身高4米,持柳枝、凈瓶站于波濤之上,全身飾金,善財和龍女左右侍立。慈云閣后有摩崖畫一幅,站立云端的是觀音菩薩,下有一馬配鞍悠閑食草,一人身著官服拱手遙拜,據(jù)稱這人就是王宏祚。
名聞遐邇
300多年來,梨花塢慈云閣的香火綿延不斷,名聞遐邇。
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一年三次觀音會,四方香客云集此地,朝山拜佛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平時前來瞻仰晉拜者也不絕于途。
這里還有名揚四方的素席,所有用作齋席、齋飯的原料,都是本地出產(chǎn),比如綠葉菜、果品、菇類、豆制品等,其菜譜與葷席相近,足可以假亂真。加上從臥云樓后開溝引來的涵鶴溪水,水質(zhì)清淳甘美,用以燒制的素席,飯香菜鮮,味道極佳。慈云閣左側(cè)是玉佛大殿,殿中須彌座上的佛龕內(nèi),供奉有三尊玉佛,龕前貢桌上還有三尊體態(tài)較小的玉佛。
佛像呈坐姿,披金色架裝,袒右肩,發(fā)呈螺髻狀,佛冠上鑲有寶石,臉部安樣慈和。這六尊玉佛均為純漢白玉雕成,玉面晶瑩剔透,極其珍貴。
主要景點
為舟形,分前、中、后三部,現(xiàn)前后兩部分被毀,惟存中間慈云閣。閣平面近方形,面闊、進(jìn)深各三問,建筑面積142平方米,二層樓閣式,重檐歇山布瓦頂,通高13.3米,南北長12.6米,東西寬11.9米。
構(gòu)架及做法均很有特點,內(nèi)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于墻體之內(nèi)。屋架只有東西兩壁,都是利用下平博平梁,載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
上檐斗拱五鋪作雙下昂,其中上昂為真昂。下檐四鋪作。慈云閣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明御史李藎有碑記。
中國古代建筑從宋代風(fēng)格向明清風(fēng)格過渡的最好例證。199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慈云閣左側(cè)是玉佛大殿,殿中須彌座上的佛龕內(nèi),供奉有三尊玉佛,龕前貢桌上還有三尊體態(tài)較小的玉佛。
佛像呈坐姿,披金色架裝,袒右肩,發(fā)呈螺髻狀,佛冠上鑲有寶石,臉部安樣慈和。這六尊玉佛均為純漢白玉雕成,玉面晶瑩剔透,極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