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東城區(qū)。
鼓樓是建在高磚臺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筑,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臺上四周圍以宇墻。
發(fā)展歷史
鼓樓位于北京城中軸線的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古代城市的報時臺。清代劃每夜為五節(jié),每節(jié)為兩小時,晚7時至9時(戌時)曰定更(又稱起更或初更);9時至11時(亥時)曰二更;11時至此次01時(子時)曰三更;1時至3時(丑時)曰四更;3時至5時(寅)曰五更;五時(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后撞鐘。而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擊鐘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俗曰:“緊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間計六次,共108響。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重建鐘鼓樓。
據(jù)談遷《北游錄》記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二樓毀于火災,乾隆時重建,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筑幸免于毀。民國年間鐘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3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
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鐘鼓樓,1987年和1988年鼓樓和鐘樓相繼開放,隨后作為展覽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護和利用。1996年,鐘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鼓樓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建在高磚臺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臺基高達4米,臺上有5間重檐的木
構殿樓,樓高46米多。紅墻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北京城內(nèi)的鐘樓和鼓樓位于京城中軸線北部終點的,由于其類似城樓的建筑形式,飛檐翼角的獨特形態(tài),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而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
清代原規(guī)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后改為只報夜里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鐘、鼓樓,先擊鼓后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xiàn)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鐘鼓樓每到定更先擊鼓,后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敲鐘,表示該起床了。擊 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02年元旦0 時結束。鼓樓從2002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如今的鐘鼓樓雖已失去司時的作用,但每到年節(jié),依然能聽到宏厚有力的鐘鼓聲,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暮鼓晨鐘”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停止,1990年 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鐘擊鼓。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 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于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務一座。北墻東側有旁門,內(nèi)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度,共60級,然后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度,亦有9級, 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筑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臺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 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占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結構規(guī)模
樓身有上下二個功能層和中間的一個結構暗層,平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帶周圍廊;城臺(下層)外顯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nèi)部為拱券結構,前后各有三座券門,左右各一券門,南門前有一對石獅。樓臺東北隅有一門,門內(nèi)有石梯69級,由此登臨。鼓樓屋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正脊兩端安背獸,平坐周圍以木制滴珠板封護,下層檐為四坡屋頂,各層屋頂戧脊上曾置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現(xiàn)為仙人為首的七跑小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翹五踩斗拱。室內(nèi)方磚漫地,外檐裝修采用六抹方格格扇門窗。上層室外環(huán)樓有走廊,設木欄桿,四角支撐有擎檐柱。鼓樓二層內(nèi)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現(xiàn)僅存一面主鼓,內(nèi)之鼓高2.22米,長2.25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0米,已殘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華日軍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制鼓座,鼓座為紅油漆上雕云紋,高1.8米,長2米,寬1.9米。1988年依據(jù)舊主鼓復制兩面新鼓;后又依據(jù)清嘉慶年間的史料記載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徑1.60米,群鼓二十四面,鼓高1.60米,鼓面直徑1.12米。供展覽之用。
申遺情況
2018年7月,北京市確定了鼓樓等14處遺產(chǎn)點,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nèi)實現(xiàn)申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