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捶牛肉丸是廣東潮汕地區(qū)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傳統(tǒng)民間小食,是一道起源于中國客家人的菜肴。主要特點為牛肉是用兩根特制的鐵棒輪流捶打成肉漿,后做成肉丸。
主料
牛腿肉
配料
精鹽、味精、生粉
做法
選取牛腿肉,順著肉紋切成大塊,放在砧板上,手執(zhí)雙鐵棒,和肉紋同一方向輪流捶打(要用力打,打工有力無力關(guān)系極大),一直打成肉漿,調(diào)入精鹽、味精、生粉和適量的水,用力拍打均勻,用于擠成玻璃球大小的丸,放入煮開的牛肉、牛骨湯中(用中小火,不能用大火),至牛肉丸浮出湯面即可。
名家點評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
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yīng)該是起源于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qū)山地多,飼養(yǎng)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人經(jīng)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制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潮汕地區(qū)最出名的牛肉丸要數(shù)壟美齋極品牛肉丸,其以用料上等、制作考究、口味地道著稱。
簡介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dān),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并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yōu)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zhì)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制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
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于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xì)考究,故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制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qū),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于客家了。
當(dāng)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guān)于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dāng)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jīng)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制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制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后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
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制法,舉一反三而演變發(fā)展來的。
備注
烹制牛肉丸湯,碗腳要調(diào)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