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Khitay)是中國古代游牧民族,發(fā)源于中國東北地區(qū),采取半農(nóng)半牧生活。契丹人髡發(fā),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住所為氈帳。
早期分為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統(tǒng)一的大賀氏聯(lián)盟,聯(lián)盟瓦解后契丹人依附于后突厥汗國。745年(天寶四年),后突厥為回紇所滅。唐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各部,于916年(神冊元年)稱帝,國號契丹,后國號改為遼。1125年(保大五年)遼朝滅亡,耶律大石稱帝建立西遼,西遼于1218年(金興定二年)被蒙古所滅。隨著遼國的滅亡,契丹人逐漸融入其他民族,少部分演變?yōu)槿缃竦倪_斡爾族和云南的本人。
族稱
“契丹”之名,始見于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成書的《魏書》。而漢人記契丹事,以《資治通鑒》為最早,東晉義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襲契丹”。契丹稱號見于朝鮮《三國史記》更早,東晉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麗“北邊,陷八部落”!缎绿茣返让鞔_指出:“至元魏,自號曰契丹!庇械膶W者則認為漢以來即有契丹之號。有的學者認為契丹一詞出于宇文氏酋長名字之演變,約當西晉末東晉初,其異名已顯,意為“鑌鐵”。一般認為契丹,漢譯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給等。其含義眾說紛紜,通行說法為“鑌鐵”之意。另外說法有:“切斷”說、“刀劍”說、“奇首之領地”說、“酋名”說、“寒冷”說、“大中”說、“草原、沙漠或與森林相關的意義”說等等。
由于金帳汗國自13世紀至15世紀長期是歐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后該詞泛指中國。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例如俄語中至今猶稱中國為“契丹”。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
歷史沿革
發(fā)源傳說
對于契丹族的起源,相傳北方大草原流淌著兩條河,一條從大興安嶺南端奔騰而下,契丹人稱其為西拉木倫河,亦稱“黃水”,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自醫(yī)巫閭山西端而來,名為老哈河,亦稱“土河”。契丹民族就興起于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qū)民族的遷徙、融合呈現(xiàn)出十分頻繁復雜的狀態(tài)。
契丹人關于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并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內(nèi)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并進行貿(mào)易。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云。這無疑是有關青牛白馬傳說的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述。由此可知,契丹族發(fā)源于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
早期歷史
契丹最早記載見于《魏書》。《魏書》在記載與北魏政權聯(lián)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時,首次為契丹和與它關系密切的庫莫奚(也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原與契丹同屬一支,后分開,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專傳。此后,《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會要》、《五代會要》、《冊府元龜》、《文獻通考》、《宋會要》等,都有關于契丹人活動情況的專門記錄。上述文獻在記載契丹人的起源時,大致有“匈奴說”和“東胡說”兩種意見。這兩說又派生出另兩說:一說“是匈奴和鮮卑融合的產(chǎn)物”,一說“起源于鮮卑系的別部而不是鮮卑的直接后裔”。
根據(jù)《后漢書》的記載;契丹來源于鮮卑或鮮卑宇文部,出自當時人和稍后唐人之筆;契丹為“匈奴之種”,則是數(shù)百年后宋人的說法。當然,鮮卑族的成分很龐雜,其中確實有人認為契丹為東胡系統(tǒng)東部鮮卑宇文部之裔,來自匈奴的“余種”,宇文部更是如此。東漢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漢將耿夔擊破,北單于逃走后,鮮卑進據(jù)匈奴故地,“有十余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鮮卑。然10余萬落匈奴人并未繼續(xù)以匈奴為號,而“皆自號鮮卑”了。此后,在與原東胡種的鮮卑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響,差別越來越不明顯,它在形成過程中雖有一個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興盛,并向南發(fā)展。北齊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余萬人、數(shù)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別臣附于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游牧于遼西地區(qū),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隋大業(yè)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qū)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chuàng)。
部落時期
大賀氏首領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為部落階段,唐初形成部落聯(lián)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國。唐武德二年(619年),酋長大賀咄羅率軍進攻平州。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長安,給唐高祖進貢名馬、豐貂,但其政治立場仍趨向于突厥頡利可汗。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大賀摩會率部落聯(lián)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唐朝皇帝曾賜給契丹首領旗鼓,后來成為契丹可汗權位的象征。又于貞觀三年(629年),以室韋、契丹族人置師州。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mào)易,也有戰(zhàn)爭和擄掠。后唐太宗以契丹人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遼一帶),以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但其孫大賀阿卜固在位時卻開始伙同奚族騷擾唐朝邊境,被擒送洛陽。唐高宗以窟哥孫子枯莫離為左衛(wèi)將軍、彈汗州刺史,封歸順郡王;另一孫子李盡忠為武衛(wèi)大將軍、松漠都督,繼統(tǒng)契丹八部。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壓迫,于是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盡忠與其妻弟孫萬榮反,攻陷營州,殺營州都督趙文翙,盡忠自立為無上可汗,這是契丹人首次稱汗。武則天大怒,改盡忠名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并派兵圍剿,卻被盡忠擊敗。后盡忠病死,李萬榮(即孫萬榮)繼位,繼續(xù)盡忠的事業(yè)。不久萬榮兵敗,被家奴殺死。開元二年(714年),盡忠堂弟李失活與奚族首領李大酺到長安見唐玄宗,玄宗恢復松漠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并將永樂公主嫁給他。
開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襲位。靜析軍副使可突于驍勇,深得眾心,娑固很忌憚他,欲除之而后快。開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營州,聯(lián)合李大酺反擊可突于,卻均被可突于擒殺。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為主,唐玄宗令襲爵,并賜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襲爵,仍以燕郡公主為妻。吐于忌憚可突于,攜燕郡公主來唐,不敢復回松漠?赏挥趶土⒈M忠弟李邵固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軍員外大將軍、靜析軍經(jīng)略大使,改封廣化郡王,賜以東華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進貢,中書侍郎李元纮不禮遇他,可突于不悅。開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殺邵固,立遙輦屈列為王,率部落并裹脅奚族投降突厥,東華公主逃跑投靠平盧軍。可突于連續(xù)廢立可汗,甚至不再從大賀氏家族選立可汗,可汗人選從此轉入遙輦氏家族。
遙輦氏首領可突于立遙輦屈列(又名楷特)為洼可汗,并與奚族投降突厥。開元二十年(732年),唐軍大破契丹,俘獲甚眾,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復進兵,又被打敗,屬下六千人被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張守珪進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詐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張守珪派遣管記王悔和契丹衙官李過折聯(lián)絡,李過折夜斬可突于、屈烈數(shù)十人,歸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過折北平郡王,授特進,檢校松漠都督。當年,可突于余黨泥禮(即耶律涅里或耶律雅里,耶律阿保機之始祖)弒殺李過折及其子,屠滅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東都護府,唐朝拜為左驍衛(wèi)將軍。泥禮任夷離堇(夷離堇掌兵權),殺過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來禪位給遙輦俎里(漢名李懷秀),立李懷秀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襲夷離堇職位。天寶四年(745年),后突厥滅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賜漢名李懷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賜以靜樂公主。半年后,懷秀不堪安祿山欺凌,殺公主與奚一起反唐。之后,與安祿山多次交戰(zhàn),勝負參半。天寶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遙輦楷落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亂結束,唐朝與契丹之間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基本結束。
蘇可汗時契丹依附回紇,自蘇可汗開始唐朝不再冊封契丹首領為松漠都督。鮮質可汗時曾七次遣使至長安朝貢唐朝,昭古可汗時遣使四次。會昌二年(842年)唐朝破回鶻,耶瀾可汗遙輦屈戍內(nèi)附。咸通年間,巴剌可汗習爾之遣使者到長安朝貢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漸強大。
痕德廑可汗遙輦欽德時契丹征服了奚、室韋,多次入侵幽州、薊州,結果遭割據(jù)勢力劉仁恭報復。劉仁恭火燒草原,致使契丹損失很多良馬。欽德只好獻良馬求牧地,劉仁恭同意了。后又違約入侵,劉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萬騎,劉守光議和,伏兵擒其大將。欽德納馬五千以贖大將,劉守光不許。欽德十年不敢近邊。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興起,世代擔任契丹部夷離堇,權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時期,耶律阿保機擔任夷離堇,在欽德死后,阿保機不再從遙輦氏家族選擇可汗,而是把旗鼓收歸自己所有,自己擔任了契丹部的可汗,從此,可汗的選立就轉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建立大遼
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可汗,可汗選立轉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本來按照原始的軍事民主制和選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轉入一個家族,那么這個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機會當可汗。但是阿保機在位時期,羨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樣采取終身制,所以到了改選之年拒絕讓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誘惑下,阿保機的幾位弟弟決定逼迫他進行選舉,于是就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的三次“諸弟之亂”。阿保機憑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輔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們發(fā)動的一次次叛亂。
內(nèi)部穩(wěn)定之后,其他七個部落的首領不服,也希望當可汗。于是阿保機在述律平的幫助下,引誘七部首領來鹽池赴宴,成功殺死七部首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鹽池之變”,從而清除了反對勢力,統(tǒng)一了契丹八部。遼神冊元年(916年),阿保機稱皇帝,建國號“大契丹國”,年號神冊,阿保機即遼太祖,從此契丹的可汗成為歷史。
遼太祖掠奪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戰(zhàn)亂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們。并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從此遼的建國規(guī)劃多出韓延徽之手。他建議阿保機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以穩(wěn)定對所屬部族的統(tǒng)治;他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強軍權;更為之謀劃軍事,兼并黨項、室韋等部,為契丹奠定了創(chuàng)國大業(yè)。遼神冊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機建皇都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兩年后創(chuàng)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軍事方面,耶律阿保機于遼天贊四年(925年)東征渤海國。耶律阿保機一直有南侵中原的意圖,天贊二年(923年)春,耶律阿保機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堯骨)率軍進攻幽州。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轉師南侵,雖然攻占曲陽(今曲陽西)、北平(今完縣東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堅守,契丹軍遂于當年五月退兵北返。遼天顯五年(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遼太宗耶律德光統(tǒng)一了契丹。
南下中原
遼天顯十一年(936年)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云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協(xié)助石敬瑭攻滅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后晉。契丹獲得燕云十六州后,將燕云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遼會同七年(944年)石重貴不愿向契丹臣服。遼太宗趁機率軍南下,意圖一統(tǒng)中國。遼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軍攻克后晉首都開封,后晉亡,契丹國占領大部分的中原地區(qū)。二月,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表明了遼太宗直接統(tǒng)治中原的意圖。
遼大同元年(947年)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遼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占領中原的期望,多次對中原用兵。然而遼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遼天祿五年(951年)九月,遼世宗協(xié)助北漢攻打后周,行軍至歸化(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時,由于其他部隊未到,先行駐扎在火神淀。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最后被耶律察割殺死于夢鄉(xiāng)中。
輝煌時期
遼景宗勤于政事,使遼朝出現(xiàn)一陣清明。遼景宗對遼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松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上層比較穩(wěn)定。遼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遼景宗前期,遼朝與北宋聘史往還,互賀節(jié)日。北宋趙光義統(tǒng)一江南后,于遼保寧十一年(979年)親征北漢,契丹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zhàn)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成功擊敗宋軍,宋太宗僅以身免。由于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協(xié)助處理。
遼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病逝,遼圣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并由蕭太后攝政。當時蕭太后30歲,遼圣宗12歲。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并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并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在這些行動后,遼圣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wěn)定下來。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在她執(zhí)政期間進行改革,并且勵精圖治,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在民族沖突上,蕭太后與遼圣宗于遼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zhàn)。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遼軍提出和約,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遼圣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于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
遼統(tǒng)和二十七年(1009年)遼圣宗親政后,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xù)蕭太后執(zhí)政時的遼朝風貌。
遼朝衰亡
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在位時,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遼興宗連年征戰(zhàn),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契丹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遼道宗繼位后,遼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爆發(fā)了灤河之亂。遼道宗在位期間,契丹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并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遼乾統(tǒng)元年(1101年)正月,遼道宗去世,皇孫耶律延禧繼位,即天祚帝。
遼天慶四年(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并未將完顏阿骨打當作一個重大威脅,但是所有他派去鎮(zhèn)壓完顏阿骨打的軍隊全部戰(zhàn)敗。遼天慶五年(1115年)天祚帝為了解決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軍擊敗,完顏阿骨打也自稱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遼朝于同年發(fā)生內(nèi)亂,耶律章奴在遼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遼朝內(nèi)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fā)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遼天慶六年(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機占領了遼東京和沈州。遼天慶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zhàn)自敗。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遼天祚帝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qū)白城子),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遼朝共歷時210年(包含契丹國時期),歷經(jīng)9位帝王。
后續(xù)發(fā)展
此后,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金天會十年(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史稱西遼(西方稱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最后金興定二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西遼滅亡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遼貴族八剌黑的帶領下,在今伊朗南部臨近波斯灣的克爾曼地區(qū)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和伊兒汗國的起兒漫王朝,存在近80年,俗稱“后西遼”。由耶律大石率領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后來可能融合于回鶻、蒙古和中亞當?shù)厝酥辛恕?/p>
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區(qū)的契丹人,在遼朝滅亡后則淪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統(tǒng)治者在滅遼過程中,先強行遷徙部分契丹人至今東北中部和北部地區(qū)。因統(tǒng)治者女真族受夠了契丹族的壓迫,故反過來對契丹族實施歧視政策。將其姓氏耶律改變移刺,蕭改為石抹。女真統(tǒng)治者也有用賜國姓完顏的方法拉攏契丹上層貴族人物的情況。
蒙元時期,元朝為統(tǒng)一中國,開疆辟壤,動員契丹兵馬參加滅金、滅南宋的戰(zhàn)爭。契丹人也對女真亡其國十分不滿,遂積極參戰(zhàn),而且屢建戰(zhàn)功。從地域來看,蒙元時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內(nèi)蒙古的赤峰市、通遼市和遼寧、吉林一帶。但隨著蒙古人破西夏、滅金、降高麗、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戰(zhàn)爭的進行,部分契丹人被征調(diào)出征,離開了上述地區(qū),開始遍布整個中國,甚至遠至朝鮮、中亞和西亞地區(qū),他們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駐防,有的留在當?shù)刈龉俨⒍ň酉聛怼?/p>
政治
政治體制
部落聯(lián)盟時期,契丹族部落及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產(chǎn)生,不是世襲而是民主選舉,即民主議會制。契丹舊制,部落聯(lián)盟首領可汗及八部酋長夷離堇(也稱大人,后稱大王),每三年推選一次,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契丹社會逐漸進入奴隸制社會,這種三年一代的舊制也逐漸遭到破壞。耶律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后,繼續(xù)擴展勢力,逐漸建立與完善契丹的政治制度,以契丹制(國制)統(tǒng)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數(shù)民族。并吸收漢族文化制度,發(fā)展農(nóng)墾,建立州縣,以漢制統(tǒng)治漢人,迅速向封建制過渡。
進入遼朝后,民族成分復雜。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區(qū)和被統(tǒng)治民族,契丹統(tǒng)治者逐漸形成了適應本國基本情況的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經(jīng)穆、景、圣三朝,統(tǒng)治制度逐漸完備,機構逐漸完善。遼朝統(tǒng)治的基本方針是“因俗而治”,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因而它的統(tǒng)治體制也就同時具有“行國”和“城國”的基本屬性。
組織形式
歷史傳說契丹族由八個部落發(fā)展起來。這時期部落之間“不相統(tǒng)制”,尚未進入部落聯(lián)盟階段。但八部同族,相互間具有凝聚力,為了抵御共同的敵人,各部之間有聯(lián)合的必要,當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契丹族自身也需要聯(lián)合起來向外拓展勢力。隋朝時期,契丹各部組織有了變化,即出現(xiàn)松散的聯(lián)盟;其時契丹族“分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隨水草畜牧。有征戰(zhàn),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符契!辈柯渎(lián)盟的職權范圍僅限于共同的軍事行動,各部的畜牧生產(chǎn)則不在管理范圍內(nèi)。隋大業(yè)元年(605年),聯(lián)合突厥偷襲契丹部落,“盡獲其男女四萬口,殺其男子,以女子及畜產(chǎn)之半賜突厥,余收之以歸。”經(jīng)過這次打擊,契丹勢力嚴重削弱。為了生存、發(fā)展,契丹各部間的松散聯(lián)盟形勢向固定、永久性聯(lián)盟形式轉化。唐朝時期,契丹族各部已形成穩(wěn)固的部落聯(lián)盟,即初期的大賀氏部落聯(lián)盟和后期的遙輦氏部落聯(lián)盟。部落聯(lián)盟的職權范圍除軍事行動外,還包括政治、經(jīng)濟、司法各項!皣袨募捕竽了,則八部聚議!边@表明,部落聯(lián)盟時期開始出現(xiàn)具體的管理機構。
軍事
契丹族世代狩獵游牧,使他們養(yǎng)成了精于騎射,勇敢強悍,崇智、尚武的民族精神。為了求得生存和發(fā)展,拓展空間,不斷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進行掠奪,戰(zhàn)爭成為他們謀生計的重要手段。“有事則以攻占為務,閑暇則以畋魚為生!逼醯と说能娛聸Q策過程,集中表現(xiàn)為由興兵議合轉制化為軍事集權制。
隋朝,契丹人“有征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必合符契!碧瞥,“若有征發(fā),諸部皆需議合”、“戰(zhàn)則同行,獵則別部”。這說明:第一,在根據(jù)戰(zhàn)爭需要調(diào)動各部族軍隊時,各部酋帥在一起討論、商量,達成協(xié)議,謂之“議合”。在大賀氏、遙輦氏時代,議事會由聯(lián)盟長主持。第二,調(diào)動軍隊必須履行“合符契”的手續(xù)。遼代的“符契”為“金魚符”。據(jù)《遼史》記載:“金魚符七枚,黃金鑄,長六寸,各有字號,每魚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將,使者執(zhí)右半,大小、長短、字號合同,然后發(fā)兵!薄敖痿~符”與中原的“虎符”作用相同。分成兩半,分別由聯(lián)盟長和部落軍的酋帥掌握。此信物驗合后方能生效。這種“議合制”在遼建國前已經(jīng)成為定制。對所有的部族軍都發(fā)生約束力。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平等的氣氛、民主的機制,至少帶有軍事民主制的色彩。
遼朝建國后,適應君主集權制度的需要,為了統(tǒng)一調(diào)動軍隊、統(tǒng)一指揮,這種“興兵議合制”的方式向以皇帝為首的軍事集權制轉化;实鄄粌H控制行政大權、財政大權、立法和司法權,而且還牢牢地控制了軍隊,掌握軍權。并建立了一系列由皇帝控制的軍事機構、制定了一套調(diào)動軍隊的嚴格手續(xù)。所以晉王李存勖不得不承認,契丹軍隊“法嚴”,“中國(指中原)所不及也”。
文化
文字
契丹文是遼朝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chuàng)制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形式。但現(xiàn)時已缺少類似的文獻。契丹大字相傳于遼神冊五年(920年)由遼太祖下令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chuàng)制,應有三千余字;契丹小字由遼太祖弟耶律迭剌參考回鶻文對大字加以改變而成。小字為拼音文字,約五百個發(fā)音符號。契丹小字較大字簡便,原字雖少,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契丹族創(chuàng)字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自覺,對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響,例如西夏創(chuàng)造黨項文字、金朝創(chuàng)造女真文字、元朝創(chuàng)造八思巴文字。契丹字的通行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廢除為止。
文學
契丹人在語言運用上有其獨特的技巧,他們善于運用比喻的手法評論事物和品評人物。遼朝文人既用契丹語言文字創(chuàng)作,也大量用漢語文寫作。他們的作品有詩、詞、歌、賦、文、章奏、書簡等各種體裁,有述懷、戒喻、諷諫、敘事等各種題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諸部人和著帳郎君子弟。
繪畫
契丹畫家善畫草原風光和騎射人物,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著名畫家胡瑰、胡虔父子和東丹王耶律倍所畫多入宋內(nèi)府,被譽為“神品”。耶律倍“多寫貴人酋長,至于袖戈挾彈,牽黃臂蒼,服用皆縵胡之纓,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國衣冠”;畫馬“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步驟之態(tài)”。他的作品甚為五代人所喜,甚至爭相購買。流傳至今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射騎圖》和流傳到美國的《人騎圖》、《射鹿圖》。胡瑰所畫“穹廬部落、帳幕旗旆、弧矢鞍韉,或隨水草放牧,或馳逐弋獵,而又胡天慘冽,沙磧平遠,能曲盡塞外不毛之景趣,信當時之神巧,絕代之精技歟”。他畫契丹人馬,“用狼毫制筆,疏渲鬃尾,細密有力。至于穹廬什物,各盡其妙”。他的作品流傳至今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卓歇圖》,流傳到海外的《出獵圖》、《回獵圖》,也有人列為他的畫作。其子胡虔“丹青之學有父風”,與其父的畫品“殆未可分真贗也”。
樂舞
契丹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婚喪嫁娶,還是祭祀禮儀,節(jié)日活動,都要歌舞相伴。在契丹族初興之際,其音樂歌舞藝術尚很原始,具有很多原始游獵經(jīng)濟和原始宗教文化特色。隨著契丹社會的發(fā)展,以及與其他民族不斷的文化交流,契丹族中也出現(xiàn)了表演性歌舞。遼建國后,大量吸收中原文化藝術,民間歌舞活動也逐漸繁榮起來,并進一步推動了契丹本民族樂舞藝術的發(fā)展。
宗教
契丹統(tǒng)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來一代勝似一代,至道宗時達到極盛。百多年間,契丹皇族和高級僧侶投入巨資,請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與寺院密不可分的遼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現(xiàn)。內(nèi)蒙古地區(qū)現(xiàn)存著名的遼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慶州白塔、豐州萬部華嚴經(jīng)塔等。
在慶州白塔內(nèi)出土的釋迦涅盤石雕像、萬部華嚴經(jīng)塔磚雕菩薩頭像、白瓷迦葉、阿難像等文物,都是遼朝佛教藝術的代表作。
經(jīng)濟
農(nóng)業(yè)
契丹各部的農(nóng)業(yè),大約出現(xiàn)于大賀氏聯(lián)盟時期。唐朝在給大賀氏聯(lián)盟首領的敕書中常常農(nóng)牧并提,說明這時聯(lián)盟中某些部落已經(jīng)有了簡單粗放的農(nóng)業(yè)。迭剌部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當始于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時期,即遙輦氏聯(lián)盟的中后期。
遼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兩類。在沿邊設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種的在官閑田也是公田,百姓領種十年以后,要對朝廷繳納租賦。至于所說的“占田置業(yè)入稅”則是私田了。估計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邊,私田則多在遼國南境。在契丹的漢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織的方法維持家庭收入。同時,契丹將戰(zhàn)爭中俘掠的漢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區(qū),建立許多頭下軍州。除少部分需上繳,其余收入皆歸頭下主所有。遼廷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立例若成功開辟農(nóng)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nóng)牧混合經(jīng)濟。
畜牧業(yè)
契丹的畜牧業(yè)十分發(fā)達,契丹人的牧業(yè)經(jīng)濟得到了較大發(fā)展。契丹等游牧民族牧養(yǎng)的牲畜,羊、馬為多,牛、駝次之。四至八月,牧草繁茂,是他們放牧的黃金季節(jié)。冬季則驅牲畜遷于朝陽背風的平沙處。牧業(yè)是契丹等部落民的生活來源,也是契丹所以武力強盛、所向克捷的物質條件。群牧由北樞密院管轄,設林牙掌管部籍,另有馬群、牛群太保等負責掌管群牧的具體事務,朝廷定期驗檢簿籍,以了解牲畜繁息情況,以牲畜數(shù)量的增減考察群牧官政績的優(yōu)劣,決定升黜。群牧的盛衰,直接關系到遼朝武裝力量的強弱。
契丹各部和屬部中的阻卜、烏古、敵烈、回鶻、黨項等,主要從事游牧業(yè)。羊、馬是契丹等游牧民的主要生活資料:乳肉是食品,皮毛為衣被,馬、駱駝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戰(zhàn)爭和射獵活動中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裝備。羊、馬也是遼朝向契丹諸部和西北、東北屬國、屬部征收的賦稅和貢品,因而受到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視。游牧的契丹人,編入相應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領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從事牧業(yè)生產(chǎn),承擔著部落和國家的賦役負擔,沒有朝廷和部落首領的允許,不能隨意脫離本部。他們是牧區(qū)的勞動者、牧業(yè)生產(chǎn)的主要承擔者,是部落貴族的屬民。
手工業(yè)
遼東是產(chǎn)鐵要地,促進契丹冶鐵業(yè)的發(fā)展。初期,曾以橫帳和大族奴隸置曷術石烈,從事冶煉。“曷術”,即契丹語“鐵”。契丹的陶藝受唐朝影響,墓葬出土文物則顯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國外輸入,但金、銀器制作亦采用唐、宋的金屬打制和鍍金技術。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傳統(tǒng)制陶工藝的基礎上,吸收北方系統(tǒng)的瓷器技法而燒制的,在五代和北宋時期南北諸窯的產(chǎn)品中獨樹一幟。其中,具有契丹族傳統(tǒng)工藝的仿皮囊式雞冠壺可謂遼瓷中的典型器物。雞冠壺造型別致,制作精美,堪稱國之瑰寶。此外,如內(nèi)蒙古博物館館藏的三彩摩羯壺、“官”字款鑲金口白瓷盤、綠釉刻花鳳首瓶等瓷器,皆為遼瓷中的佳品。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區(qū)發(fā)現(xiàn)了松州窯,又稱“缸瓦窯”,這是遼金兩代的官窯址,被譽為草原瓷都。
契丹族的金銀器是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契丹貴族的奢華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土文化與內(nèi)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間的交融。契丹貴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銀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藝御賜“萬歲臺”石硯、金花銀唾盂、摩羯紋金花銀碗,哲盟奈曼旗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銀冠、鏨花銀靴、金銙銀碟躞帶等,皆是契丹金器中之上品。
對外關系
五代和北宋
五代后唐末年,遼太宗接受石敬瑭的請求,協(xié)助他建立后晉取代后唐,以獲得燕云十六州與后晉的臣服。不久又南征中原,滅后晉以建立遼朝。至此遼朝與中原的外交關系首度轉為遼朝居上,中原臣服的狀態(tài)。之后遼朝衰退,后周與北宋為了燕云十六州又相繼北伐,雙方恢復對峙的局面。遼朝采取防御策略,并且扶持北漢對抗中原的北伐,屢次抵御中原的進攻。直到遼圣宗時,經(jīng)過充分準備之后,再度發(fā)動南征,率遼軍直逼北宋的澶州。最后雙方訂立澶淵之盟,從此,宋遼和平相處直至北宋末年。
遼重熙十一年(1042年)遼興宗乘宋夏戰(zhàn)爭后北宋內(nèi)外交困之際,率重兵陳列遼宋邊界,并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宋朝派富弼與遼方使節(jié)談判,雙方于九月達成協(xié)議,此即重熙增幣。最后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遼興宗還派耶律仁先和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臣富弼建議宋仁宗答應要求,并且要求遼朝約束西夏作為條件以破壞遼與西夏的關系,最后使遼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勞民傷災。遼朝晚期因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入侵,加上朝廷內(nèi)部分裂與內(nèi)斗,使遼朝有意與北宋和談。但是北宋已經(jīng)與金朝建立海上之盟而共同伐遼,所以拒絕和談,最后遼朝亡于金朝。
渤海國
公元10世紀初,契丹就攻陷了渤?刂频倪|東;遼天贊四年(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及渤海全境,大諲撰投降,渤海國滅亡。
阿保機滅渤海國以后,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以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作為由渤海國到契丹直接統(tǒng)治的過渡階段。遼乾亨四年(982年),契丹撤銷東丹國,改為東京道。
高麗
遼朝于(926年)滅渤海國后與高麗接觸。遼會同五年(942年)送給高麗50匹駱駝,但遭高麗太祖拒絕。遼使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萬夫橋事件)。至此遼朝多次襲擾高麗邊界,遼統(tǒng)和十一年(993年),遼圣宗率大軍越過鴨綠江入侵高麗。最后雙方和談,在高麗同意斷絕與宋的聯(lián)盟后,遼圣宗率軍北返,雙方建立友好的睦鄰關系。遼統(tǒng)和二十七年(1009年)高麗發(fā)生軍變。遼圣宗趁機入侵高麗,最后在攻下開城后北返。遼開泰七年(1018年),遼朝率大軍再度東征高麗。但不敵高麗軍隊。雙方之后談和,以后遼朝再也沒有入侵高麗。
西域諸國
遼朝與西北諸國保持著較為友好和睦的往來。遼朝西境的主要鄰國西夏,長期以來,一直與遼朝保有朝貢和聯(lián)姻關系。一度為遼藩屬,被稱為甥舅之邦。遼朝與西域諸國的關系也源遠流長。早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就曾經(jīng)率軍西征,使西域諸國相繼臣服。統(tǒng)和年間,王太妃出師西域,遼統(tǒng)和二十一年(1003年)建可敦城,作為西北的邊防重鎮(zhèn),經(jīng)過多年的經(jīng)營,使遼朝的勢力范圍涵蓋漠南、漠北與西域之地。遼朝政府對這些降附的部落屬國,均采取“因遷種落,內(nèi)置三部”的羈縻政策,使的這些國家互相監(jiān)督,皆不愿背叛遼朝。這些都使蔥嶺以東的甘州回鶻、西州回鶻與蔥嶺以西的喀喇汗國,基本上都是親附遼朝,其與北宋的關系較疏。此外,西亞的波斯與大食在遼初也相繼道使來通好。遼天贊二年(923年),波斯使來,其次年大食使來。大食國王遣使為王子請婚,未允。次年,復遣使請婚,遼圣宗以宗室之女嫁之。
社會風俗
儀俗
契丹民族的社會與風俗,本不同于漢人。契丹在統(tǒng)治漢人的燕云十六州地區(qū),則同于中原;在北方的契丹人,則依舊俗生活;介于混雜地區(qū),就呈現(xiàn)兩種混合型態(tài)。契丹人的儀俗很多,如拜日儀、柴冊儀、再生儀、祭山、射鬼箭等。特別的生活方式就是四時的“捺缽”,遼朝皇帝帶領百官的中央政權,隨著一年四時,到各地巡狩,其宮帳的所在地就是“捺缽”。其他還有“頭魚宴”、“頭鵝宴”等生活習慣。契丹飲食文化因地制宜,有蜜餞、果脯等,是用蜜蠟浸漬水果而成,以利保存。清朝東北仍有以歐李(野果)“漬以餳蜜”之俗,今日北京特產(chǎn)果脯,也是與契丹人的“蜜漬山果”“蜜曬山果”之類一脈相承。
服飾
契丹與周邊各族各國的交往甚為密切,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與漢文化的交融最為深入。以服飾為例,契丹人傳統(tǒng)的服裝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腰間束帶,下穿長褲,褲在靴筒之內(nèi)。
發(fā)型
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環(huán),并同烏桓、鮮卑人一樣,也有髡發(fā)的習慣。其發(fā)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顱頂發(fā),顱四周發(fā)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顱兩側留兩綹長發(fā),自然或結辮下垂;有的留雙鬢上兩綹,自然或結辮下垂,或使其從耳環(huán)中穿過再下垂,即沈括所說的,“其人剪發(fā),妥其兩髦”。遼墓壁畫提供了髡發(fā)的形象資料,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豪欠營出土女尸又提供了不見于文獻記載的契丹女性髡發(fā)樣式。
婚俗
契丹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則,即所謂“同姓可結交,異姓可結婚”。姑舅表親的婚姻比較普遍,并且不受行輩的限制,建國初期還有“姊亡妹續(xù)之法”。述律、拔里、乙室已三族都是與皇族耶律氏互通婚姻的家族,后族女為后、男尚主的特殊地位和它所反映的這種婚姻形態(tài),既有早期婚姻習俗的影響,也是統(tǒng)治集團的政治需要,普通部民遵循著同姓不婚的原則。
居住飲食
游牧的契丹人“隨陽遷徙,歲無寧居”,居住的是便于遷徙的穹廬式氈帳,類似內(nèi)蒙古牧區(qū)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二八地遼墓的石棺上所繪的契丹住地小景,提供了這種氈帳的形制,門多東向。車馬是遷徙、游牧不可缺少的運載工具。契丹人遷徙地,夏日選擇高阜處,秋、冬、春季則選擇背風向陽臨水處。食物以乳肉為主,也有少量糧食。肉類可煮成“濡肉”,也可制成“臘肉”,牛、羊乳和乳制品是他們的食物和飲料。糧食則有“糜粥”。果品有桃、杏、李、葡萄等,常用蜜漬成“果脯”,夏日有西瓜,冬天有風味果品“凍梨”。飲料有乳和酒,中京(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的釀酒業(yè)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建國后,漢人、渤海人的食品也傳入了契丹,遼朝皇帝過端午節(jié)時就有渤海廚師制作的艾糕。
后裔追溯
2004年以來,在有關專家用DNA技術認定達斡爾族及云南阿、莽、蔣姓“本人”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眾之后,阜新成為解開契丹源流問題的“重地”。日前,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部分專家利用DNA技術解開了契丹族消失之謎: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蔣氏“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而如今,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于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云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經(jīng)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qū)比較,顯示出了準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zhàn),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xù)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shù)厝送。后者是最難尋找的,因為,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jīng)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shù)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用一個專業(yè)術語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