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為閩剎之冠,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約1.7公頃,前為香爐峰,后倚白云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華嚴(yán)寺。傳該地原系深潭,內(nèi)有毒龍,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783),郡從事裴胄請靈嶠法師制伏,師于潭畔誦華嚴(yán)經(jīng),龍遂離去,眾深感師之德,就潭址建寺,迎師住錫,帝敕賜“華嚴(yán)”之匾額,稱為華嚴(yán)寺。唐武宗滅佛時,華嚴(yán)寺被毀。908年,閩王王審知修建新寺“國師館”。
涌泉寺,915年改名為鼓山白云峰涌泉禪院。宋朝時,宋真宗賜額“涌泉禪院”。1407年改稱涌泉寺。明代曾兩次毀于火災(zāi),相繼修復(fù)、擴建,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涌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于天王殿寺門之上。
歷史由來
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延請國師神晏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賜名“國師館”。因天王殿前有羅漢泉,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名為鼓山白云峰涌泉禪院。王審知迎請神晏法師來住持涌泉寺,主持?jǐn)U建殿奈,聚徒千百,稱盛一時。宋朝時,宋真宗賜額“涌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改稱涌泉寺。永樂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兩次毀于火災(zāi),殿堂殘存無幾。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天啟間相繼修復(fù),后幾度擴建,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
清順治初,僧元賢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頒賜的御書“涌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于天王殿寺門之上。共和國成立后,1983年涌泉寺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并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
布局結(jié)構(gòu)
涌泉寺分別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于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間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經(jīng)閣、禪堂、念佛堂、庫房、客堂、齋堂等組成,此外還有鐘樓、鼓樓、學(xué)戒堂、法界學(xué)院、東際樓、明月樓、放生池、回龍閣、歲寒樓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沿山坡地形層層上升,構(gòu)成一錯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這座千年古剎占地25畝,寺貌宏偉,殿宇輝煌,法像莊嚴(yán),素有“閩剎之冠”的稱譽。走近涌泉寺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對“千佛陶塔”聳立在寺門兩側(cè)。
千佛寶塔
東邊一座是“莊嚴(yán)劫千佛寶塔”(莊嚴(yán)劫指過去佛之意),西邊為“賢劫千佛寶塔”(賢劫即現(xiàn)代佛之意)。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系用陶土分層燒制,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將72尊,懸陶鈴72枚。塔座上刻有蓮瓣、舞獅、侏儒以及制造時間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為國內(nèi)稀有。這兩座千佛塔建于宋元豐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藝術(shù)的實物佐證。
從寺門沿著石砌的臺階,步入天王殿。殿門有一副對聯(lián):“面對爐峰,何用隔江招手;背臨屴崱,請看頑石點頭。”殿中供奉著塑金大肚彌勒佛像,佛像兩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對聯(lián):“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樾信心時,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么來由”過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題刻《石鼓名山》四個大字,中間橫橋臥波。左右有兩廂樓、鐘鼓樓對峙。
寺內(nèi)銅鐘
鐘樓上有一口鑄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鐘,以銅為主,與金、銀、錫合鑄,重約兩噸。鐘聲洪亮悠揚,余聲不絕。鐘身刻有《金剛般若經(jīng)》全文,共6372字。
大雄寶殿
沿長廊拾級而上,兩側(cè)是閩王祠、伽藍(lán)殿,正中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初建于五代開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
明朝毀于火災(zāi),現(xiàn)存為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筑。殿中供奉三世佛像,兩側(cè)為十八羅漢像。供桌前有一鼎銅鑄大香爐,兩旁各立一尊銅童子像。大殿后側(cè)有清康熙年間鐵鑄“三圣像”,表面貼金,重約2300斤,金光燦燦。
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繪制的各式圖案242塊,有禪龍圖129塊,丹頂鶴86塊,大象、麒麟、白馬、猴等圖案27塊,色彩鮮艷,與羊色燈相輝映,使殿內(nèi)金碧輝煌,莊嚴(yán)肅穆。大雄寶殿后為法堂。
東側(cè)下方為藏經(jīng)樓。
主體建筑
涌泉寺占地約1.7公頃,仍保持著明清的建筑風(fēng)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fù)碇笮蹖毜。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
鎮(zhèn)寺之寶,殿內(nèi)釋迎牟尼三世佛不著梵服,只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tài)各異,“法相莊嚴(yán)”。在大殿后側(cè),有尊重約1.15噸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制成的長桌,據(jù)說歷經(jīng)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為鎮(zhèn)寺之寶。大殿內(nèi)外有許多橡聯(lián)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風(fēng)浴時,蒼龍臥后;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钡,皆為古寺歷史和環(huán)境的生動寫照。
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艷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制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圓通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制的故事彩繪75幅。此外,還有清臺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yán)”。殿中還保藏著幾十部明版錦裝的《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寶殿前兩側(cè)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jīng),至今有300多年了。
院中鐵樹
在圓通寶殿西側(cè)有圣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jù)說鐵樹分別為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晏國師手植。
藏經(jīng)樓建于順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經(jīng)2萬多冊,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御賜的佛經(jīng)《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樓影印《日本續(xù)藏》、《雜藏》善本,康熙年間彩色繪制的《佛祖道影》貝葉刻經(jīng)600多冊。所藏佛經(jīng)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為珍貴。《延祐藏》是元延祐二年(1315年)建陽縣后山報恩寺刊印的《大藏經(jīng)》。
佛學(xué)著作
涌泉寺所藏762卷,雖非全部;但字體秀麗,刻印精美!堆拥v藏》在國內(nèi)已很罕見。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師著作《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疏論纂要》,共120卷,分裝48冊,雕板2425塊,這是康熙年間具有代表性的佛學(xué)著作,十分珍貴。1925年,弘一法師曾印了幾十部贈送給日本各大寺。
這里所藏的佛經(jīng)、佛像雕板13375塊,馳名國內(nèi)外。過去由福州佛學(xué)書局承印,在國內(nèi)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流通。1929年,日本佛教學(xué)者常盤大定博士來考察佛教史跡時,稱涌泉寺為“中國的第一法窟”,對這里的藏經(jīng)、藏版作了一個多月的調(diào)查。
文物題刻
涌泉寺還保存著唐代以后的陶瓷器,明清書畫、佛像和法器,宋代陶制觀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國的銅鐘和緬甸、印度等國的貝葉經(jīng)等文物。香積廚里還保存著四口鋼鐵合鑄的巨鍋,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徑1.67米,深0.8米,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
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題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題刻最集中的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多處,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dá)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
名僧輩出
明清以來,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輩出,先有永覺元賢、為霖道霈,后有古月、地華妙蓮,近代有虛云、圓瑛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蓮法師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檳城建極樂寺為鼓山下院。古月禪師住持涌泉寺期間,帶領(lǐng)僧人將寺廟修繕一新,盛極一時。
1929年,近代名僧虛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請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領(lǐng)僧眾,重振宗風(fēng)。首先革除掛名職事,建立禪堂規(guī)則,恢復(fù)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維那等首領(lǐng)執(zhí)事。其次,創(chuàng)辦鼓山佛學(xué)院,請慈舟法師主講,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經(jīng)經(jīng)版,編《鼓山經(jīng)板目錄》。
虛云法師還親臨禪堂與僧人一起“坐香”、“講開示”,并帶領(lǐng)僧人植樹造林,參加生產(chǎn)勞動。
交通信息
乘坐7路、29路、36路、40路、58路、69路、73路、97路、108路、112路、131路、137路、162路、170路、302路、兩馬航線、兩馬航線定時班車、地鐵二號線到達(dá)鼓山站,轉(zhuǎn)乘班車(費用約為10元)可達(dá)涌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