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食(麻什)是形狀如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疙瘩,中間略薄,邊緣翹起。賈平凹先生在《陜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陜北語),關(guān)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麻食的做法是將和好的面撮成細條后,用手揪成指甲蓋大小的面疙瘩,放在案板上用大拇指搓成的。撮好的麻什放入鍋中煮,燴入事先炒好的菜,有切成麻什大小丁狀的土豆、豆角、豆腐、西紅柿、青菜等。麻食主要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是人們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的一種。
發(fā)展歷程
麻食(麻什)是形狀如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疙瘩,中間略薄,邊緣翹起。麻食的做法是將和好的面撮成細條后,用手揪成指甲蓋大小的面疙瘩,放在案板上用大拇指搓成的。撮好的麻什放入鍋中煮,燴入事先炒好的菜,有切成麻什大小丁狀的土豆、豆角、豆腐、西紅柿、青菜等。麻食主要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是人們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的一種。
種類區(qū)分
甘肅徽縣麻食是用麥粉和成軟面團,每次掐一小點,用大拇指搓片后卷成一個個小海螺狀,在開水中煮熟,撈入碗中,澆上臊子,調(diào)入佐料即可食用。特點是入味、滑爽、易消化。還可做成炒麻食、燴麻食等。
做法介紹
1)和面,面要稍微軟一些,并醒二十分鐘;2)面團搟薄成1cm左右厚的面餅,再切成1cm寬的面條,切好的條用手在案板上稍微滾成圓柱;
3)圓柱均勻切成小面丁。
4)案板上撒面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輕微摁一下,借著摁勁輕輕搓一下,面就會卷起來,像一個貓耳朵的樣子。表面稍微粗糙的案板易搓成形。
5)把“貓耳朵”煮熟。
6)各種蔬菜,切成開心果大小的樣子,炒熟;7)西紅柿切小塊,在鍋中炒成醬,加足夠的水,水開后放入青菜和調(diào)味料。
8)將煮好的麻食以及黃豆,炒好的配菜倒入湯中,大勺一攪,盛入碗中,滴幾滴辣椒油。
麻食不僅可以煮著吃(俗稱燴麻食),也可以用清湯煮熟后,撈起現(xiàn)炒(俗稱炒麻食)。
飲食文化
麻食傳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是陜西人,當抗戰(zhàn)勝利的喜訊傳來時,他情不自禁的對夫人說:“快給我買頂草帽,我要吃家鄉(xiāng)飯,再買些酒菜來,好好慶祝下,”原來他的家鄉(xiāng)在陜西省蒲城縣,那里的家鄉(xiāng)飯就是麻食。草帽作為日常的雨具,在當?shù)刈鳛橹谱髀槭车墓ぞ,為的是搓上草帽上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