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列巴(列巴是俄語面包的音譯),又叫大面包,由俄羅斯傳入,圓形,有五斤重,味道具有傳統(tǒng)的歐洲風味,現(xiàn)為哈爾濱一絕。
大列巴是哈爾濱特產(chǎn),其名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之融合,因為個大,所以前面冠以中文的“大”字,是全麥面包,擁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松軟,易于消化,不會對胃腸造成損害。
發(fā)展歷程
歷史淵源
大列巴(大面包)是俄國人傳統(tǒng)的主食。俄羅斯每個農莊只有一個面包爐,各個家庭到面包爐定期烤面包。平時只在家里吃儲存的面包,因此面包制作的特別大,吃時切下一片。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技藝和風俗。1898年俄國人在中國修建中東鐵路。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俄國人大量涌進哈爾濱。為滿足他們傳統(tǒng)的衣食住行需要,1900年俄國人伊萬.雅闊洛維奇.秋林開辦秋林洋行哈爾濱分行,并設立面包等食品作坊,專門生產(chǎn)俄國人喜歡的大列巴等傳統(tǒng)食品。這就是哈爾濱秋林食品廠的前身。
這種大面包香味濃郁,口味微酸,比較適宜儲存。圓形,直徑可達33厘米,四五斤重。初期,技藝主要掌握在俄國技師手里,在哈爾濱傳承了兩代。1953年由中國政府接收,俄羅斯師傅手把手地把面包制作工藝教給了中國師傅,沈寶聚、王占先是華人第一代技師。至今,在哈爾濱人手中又傳承了三代。目前,哈爾濱秋林食品廠生產(chǎn)的大面包一直沿用的傳統(tǒng)手工工藝和設備。曾經(jīng)有俄羅斯食品加工人士來哈爾濱參觀了大面包制作工藝后,非常感慨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具有俄羅斯風情的地域性飲食文化,并說:“這項傳統(tǒng)工藝在俄羅斯很多地方已經(jīng)失傳了。”經(jīng)過百年的沉淀,這一食品已與中國飲食文化相結合,成為哈爾濱一絕。
特點介紹
大列巴是秋林食品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俄羅斯商人伊萬·亞闊洛維奇·秋林引進前店后廠的模式生產(chǎn)的,已經(jīng)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秋林“大列巴”每天限量生產(chǎn)160個,在哈爾濱經(jīng)常見到排隊購物的就是“里道斯”紅腸和“大列巴”面包!按罅邪汀钡陌b以前是白屜布的口袋,現(xiàn)在是無紡布上印著俄羅斯風情的花紋圖案。
大列巴面包經(jīng)過三次發(fā)酵工藝生產(chǎn)、加之啤酒花、以特有的椴木、柞木等硬雜烘烤出來的外皮硬且艮,內芯軟松。大列巴面包有面香、酒香、鹽香、果木香、乳酸香,大列巴面包的特點就是保鮮時間長。
在哈爾濱沒有哪種食品像秋林的“大列巴”一樣名揚中外,也沒有哪種食品像“大列巴”一樣能夠歷經(jīng)百年仍舊滿城飄香!按罅邪汀睂τ诠枮I這個城市來講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它是一種象征,一種文化,更是這個城市歷史的見證和承載。
做法介紹
原料:白面粉全麥粉 鮮酵母精鹽植物油雞蛋。
操作:
1、兩種面粉加鹽混拌均勻。
2、鮮酵母用溫熱水化開,摻入面粉充分揉勻成面團,用濕布蓋住,置溫暖處發(fā)酵1/2-1小時至體積增倍。
3、取出面團、置面板上,輕揉約5分鐘,作面包生坯,擺于烤盤上(烤盤要涂油防粘或墊一層烤紙),再發(fā)酵約15分鐘。
4、烤箱預熱至200℃,面包坯表面刷雞蛋漿,置于中層,烤15-20分鐘即成。
營養(yǎng)價值
大列巴表皮干脆的脆皮面包熱量最低,面包不甜。含糖、鹽和油脂都很少,烘焙后表皮脆硬。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維生素及鈣、鉀、鎂、鋅等礦物質,易于消化、吸收。大列巴是全麥面包,擁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面包松軟,易于消化,不會對胃腸造成損害。
美食吃法
大列巴個頭很大,吃“大列巴”切成片,用微波爐烘熱后,抹上果醬,夾上奶酪,或者抹上黃油、魚籽醬,夾上火腿、香腸片吃。也可以把列巴撕碎放到湯和牛奶里吃,容易消化。
也可以用哈爾濱紅腸就著大列巴吃,哈爾濱紅腸原名蘇聯(lián)立陶宛灌腸,音譯里道斯灌腸。這種灌腸傳到哈爾濱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因為腸的外表呈棗紅色,所以被哈爾濱人稱之為紅腸。生產(chǎn)紅腸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腸衣(動物腸衣,以豬或牛的小腸腸衣為最佳)、淀粉(馬鈴薯淀粉最佳),大蒜,鹽和硝等。其中有一半是瘦豬肉,大約三分之一的肥豬肉,有的也加瘦牛肉,其余為淀粉和調料。
城市介紹
哈爾濱歷史悠久,薈萃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城市,被世人譽為"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
哈爾濱還是世界冰雪文化發(fā)源地之一,有亞布力高山滑雪、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松花江上冬泳、雪雕、冰雪游樂等活動和節(jié)日,還有“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每年一屆的中國哈爾濱經(jīng)濟貿易洽談會。哈爾濱是中國東北部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歷史文化名城,有“天鵝項下的珍珠”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