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區(qū),由西湖景區(qū)和紅花湖景區(qū)組成,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13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為特征、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以休閑和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其山川秀邃、幽勝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隱現(xiàn)于樹木蔥蘢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苧蘿西子”之美譽,并有“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載。歷代以蘇東坡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為西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近代孫中山、周恩來等領(lǐng)導(dǎo)人在惠州從事過革命運動,在西湖留下了光輝的足跡。這些歷史古跡和革命勝跡與西湖的青山秀水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2009年祥云掛榜(高榜山)、玉塔微瀾(泗洲塔)、西湖蘇跡(東坡園·蘇堤)、豐渚孝感(豐渚園)、碧湖書香(豐湖書院)、留丹點翠(點翠洲)等景點被選為“惠州十大名勝”。
2018年該景區(qū)晉升為5A級景區(qū)。以六湖九橋十八景成為羅浮山風(fēng)景區(qū)之后惠州第二個5A級景區(qū)。
歷史
惠州西湖面積遼闊,湖岸彎環(huán)曲折,湖上洲嶼點綴、三面青山環(huán)抱。湖泊東西最寬處達4公里,南北最長達6公里,面積最大時有10平方公里,湖區(qū)面積約80平方公里。在煙波浩淼的湖面上,堤橋如帶,把湖面分割成五大部分,素有“五湖六橋”之稱。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贊惠州“山水秀邃”。這里是廣東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和旅游勝地。
據(jù)張友仁的《惠州西湖志》說:“東漢時,湖上猶有狼虎居之,無所謂湖也。”那時。湖區(qū)一帶大概還是一片狼虎出沒的草叢洼地。但到公元三一八年東晉元帝時,“興建龍興寺于湖上”(《惠州府志》),可見東晉時湖已形成。唐代在惠州筑開元寺,北宋余靖寫的《開元寺記》中描寫這一帶風(fēng)景:“重山復(fù)嶺,隱映巖谷,長谿帶幡,湖光相照”。從這些歷史記載推斷,惠州西湖大概成于東漢后、東晉前這一歷史時期。
惠州西湖的建設(shè)始于北宋時。州守陳偁最早經(jīng)營西湖,他“引湖灌田,兼魚、藕、蒲、葦之利”,使西湖“施于民者豐”,被稱作豐湖。同時還在湖上筑堤造橋,修建亭榭,使豐湖當(dāng)時被譽為“廣東之勝”,北宋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被貶謫到惠州,他把豐湖稱為西湖,一來湖位于城西,二來也因惠州的這個湖泊的風(fēng)景與他熟悉的杭州西湖一樣美麗。從蘇東坡以后,惠州西湖就叫開了。
清代美術(shù)家戴熙稱惠州西湖“西湖各有妙,此以曲折勝!贝_是恰當(dāng)?shù)脑u價。此外,清代惠州知府吳騫還作了《惠陽紀勝》詩,將杭州西湖與惠州西湖作了一次對比:“杭之佳以玲瓏而惠則曠邈;杭之佳以韶麗而惠則幽森;杭之佳以人事點綴,如華飾靚妝,而惠則天然風(fēng)韻,如娥眉淡掃!卑鸦葜菸骱茸魑慈?yún)菍m前在苧蘿村浣紗的西施,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色是:天然美。
宋朝時,惠州西湖就有“五湖六橋八景”之說。五湖分別是平湖、豐湖、南湖、鱷湖、菱湖。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把紅花湖與這五湖貫通,形成一體,增稱為六湖。古六橋分別是西新橋、拱北橋、圓通橋、明圣橋、煙霞橋、迎仙橋。新中國建國前后,又建設(shè)了眾多景觀橋,其中九曲橋、枇杷橋、花洲橋以其新姿特色點綴西湖,和古景六橋一起被并稱為當(dāng)代西湖九橋;八景是前人對當(dāng)?shù)厝宋牡乩淼囊环N歸納和彰揚:“豐湖晚唱、半徑樵歸、山寺嵐煙、水簾飛瀑、荔浦風(fēng)清、桃園日暖、鶴峰返照、雁塔斜暉”稱為古八景。其中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隨著時境變遷,西湖建設(shè)不斷完善,后來又有了“十二景”、“十六景”、“二十四景”之說,現(xiàn)有景點28處,其中名景有18處。今天,惠州西湖已有“六湖九橋十八景”之說。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惠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區(qū),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13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位于東經(jīng)114°19u203240u2033—114°24u203200u2033,北緯23°02u203240u2033—23°06u203235u2033之間。
地貌
惠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屬低丘陵河谷地貌,西北部紅花嶺景區(qū)山巒起伏,但山體平緩,海拔多在50~80米之間,海拔最高山峰為高榜山,海拔227米。
氣候
惠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fēng)氣候,平均氣溫為19.5℃一22.5℃,年均降雨量1731毫米。
六湖景點
六湖景點為平湖、豐湖、鱷湖、菱湖、南湖、紅花湖。
平湖
平湖位于西湖景區(qū)北部,總面積0.7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57平方公里。湖區(qū)群山環(huán)碧,湖光山色與渚臺亭榭交相輝映。東連市區(qū)府城,西至菱湖、鱷湖,南至蘇堤與豐湖連接,北與東江相通。四周湖岸有孤山蘇跡、泗洲塔、元妙觀、朝云墓、準提閣、明月灣、豐渚園等景點。湖中有點翠洲、芳華洲、百花洲、紅棉島、鶴嶼、鳥島等洲島;還有拱北橋、西新橋、迎仙橋、九曲橋、花洲橋、煙霞橋等景橋與堤島相連。平湖門逶迤延伸至西山。清吳騫游覽后留下《蘇堤玩月》一詩:“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蘇堤千頃邊。多少管窺夸見月,可知月在此間圓!
豐湖
豐湖原是西湖古稱。蘇東坡寓居惠州,發(fā)出“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到西湖”的贊嘆,豐湖遂改名為西湖。現(xiàn)豐湖是指平湖以南,南湖以北的一片水面及其周邊區(qū)域,總面積1.1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335平方公里。湖中有宋太守陳偁所修筑陳公堤和明圣橋,連通市區(qū)府城與豐湖書院,東西兩岸有豐湖書院、荔浦風(fēng)清等景點;湖中有披云島、浮碧洲、湖心島和琵琶洲等洲島。在圓通橋上憑眺,湖上洲渚參錯,眼前堤橋如帶,近旁亭榭掩映,遠處象嶺橫陳,這種富于層次的景色,曾被晚清畫家高奇峰譽為“惠湖第一”。
南湖
南湖位于豐湖東南部,總面積0.3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208平方公里。湖區(qū)東枕長壽路、西銜飛鵝嶺、南連市一中、北接豐湖圓通橋。北宋余靖有“重岡復(fù)嶺,隱映巖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記述,即寫于此處。今日南湖,湖灣深幽曲折,山丘起伏。西岸有飛鵝嶺;湖中有南苑島、學(xué)子洲等景點。
菱湖
菱湖位于平湖西北部、猶龍山東麓,因古時盛產(chǎn)菱角而得名?偯娣e0.6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206平方公里,湖岸有橫槎小隱景點,湖中有綠茵島、含書島等景點。古時,西湖的最大水源橫槎溪,由半徑、猶龍?zhí)督?jīng)猶龍山西北注入菱湖,泛舟溯源,湖灣曲折。明代葉維陽有詩贊曰“橫槎一望白云間,曲曲清流曲曲山,縱目長塘懸怪石,快心半徑瀉澄灣。鶴田拂翠苗初熟,漁艇高歌釣自閑,千頃浮光從此發(fā),扁舟引勝不知還。”
鱷湖
鱷湖位于平湖西南部,因古代多鱷魚而得名。西南接紅花湖景區(qū),總面積1.2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187平方公里。豐山、紫薇山等名山與鱷湖交錯,有歸云洞、永福寺、古榕寺等名跡。湖以其幽深遠邃、林木蒼郁為特色,故古代多有鱷患。宋時,從潮州遷任惠州太守的陳堯佐,曾用一紙祭殺鱷魚;蘇東坡則在此筑放生池,今人則在鱷魚島立鱷魚群雕以作紀念。
紅花湖
惠州西湖紅花湖景區(qū)位于西湖景區(qū)西南部,原為惠州西湖三大水源之一“水簾水”的源地,1991年筑壩成湖,以湖區(qū)最高峰紅花嶂命名紅花湖。總面積16.6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62平方公里;因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異,被譽為惠州城市之肺,環(huán)湖18公里綠道被譽為“綠廊花漾”。這里山環(huán)水繞、重巒疊嶂,水簾飛瀑、峭壁流泉,掛榜題名、儒風(fēng)浩蕩,臥龍香雪、林幽花艷,猶如一幅動靜相生的風(fēng)光畫卷。
九橋景點
九橋分別為:拱北橋、西新橋、明圣橋、圓通橋、煙霞橋、迎仙橋、九曲橋、枇杷橋、花洲橋。
拱北橋
拱北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二橋,位于平湖與東江之間。北宋惠州太守陳稱圍湖筑堤時創(chuàng)建,后歷代均有修筑。原功能為西湖湖水滿時通過此橋放水入東江,后橋面上亦通車做交通之用。由于惠州四周群山環(huán)繞,城中西湖雨水充沛,加之當(dāng)時水利甚差,此橋在西湖北岸起著泄洪和拱衛(wèi)西湖的作用,故稱拱北橋。
西新橋
西新橋位于蘇堤之上,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一橋。蘇堤和西新橋都是蘇東坡資助建造的,始建于宋昭圣二年(1095年),所以西新橋也被叫做“蘇公橋”。當(dāng)時橋用石鹽木(柚木)筑成,堅如鐵石,橋上有飛樓九間,十分宏偉壯觀。后曾多次重修,F(xiàn)橋是1983年修筑后的面貌。
明圣橋
明圣橋又稱黃塘橋,在陳公堤中,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五橋,為北宋太守陳稱筑堤時同建,當(dāng)時為石門木橋,明惠州太守李幾嗣改為石橋,民國又將橋孔改高可通游艇。建國后政府兩次修建,F(xiàn)為一座上可通車、下可通船水泥平橋。
圓通橋
圓通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六橋,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南湖與豐湖以此為界,歷代幾經(jīng)興廢。新中國成立后,于1969年和1983年兩次修建,F(xiàn)除原舊橋外,在東側(cè)湖面上又建一新橋,與舊橋合為圓通雙橋。
煙霞橋
煙霞橋與鱷魚島遙遙相對,這里是西湖又一勝景。蘇東坡滴居惠州時,曾在鱷湖開辟放生池,并修煙霞堤。當(dāng)時堤上不曾筑橋。煙霞橋是后人在堤上加筑的,明代中期始見于記載,如今這座橋是1992年重建的。煙霞橋是西湖六橋中的第三橋,是六橋中的美女子,飄逸秀麗,氣質(zhì)不凡,當(dāng)時曾與永福寺一起構(gòu)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嵐煙”,有“世上黃塵吹不到,煙霞橋外白云封”的意境。如今盛極一時的永福寺早已化作塵埃,唯有寺前的那棵菩提樹依舊枝繁葉茂,似乎演化著著名古寺鼎盛的香火。而煙霞橋依舊了然獨立,遠離鬧市,景色清幽秀麗,飄然塵埃之外,橋上可靜觀湖光山色,看柳色生煙,群鳥飛翔,一派詩情畫意。
迎仙橋
迎仙橋是連接芳華洲與元妙觀的通道,始建于宋代,清代廢,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四橋,1986年重建。相傳由此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遂愿成,故得名迎仙橋。
蘇東坡紀念館
惠州蘇東坡紀念館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州西湖孤山上。孤山是西山湖東之小山,因四面環(huán)水,儼然杭州西湖之孤山而得稱。宋時山有棲禪寺,時人稱棲禪山,蘇東坡侍妾王朝云葬于寺側(cè)松林中。朝云墓、六如亭是孤山名跡,后世游者無不瞻臨,廣東省文史館館長胡希明有詩贊曰:“死士生王論未休,西湖歌哭亦千秋。錢塘蘇小渾無跡,輸與朝云葬惠州!苯辏诠律浇ㄌK東坡紀念館,塑東坡居士像,筑碑廊,收集與蘇東坡有關(guān)的歷史文物一百多件,供游人賞鑒。時人冠以“孤山蘇跡”之景譽。館旁有東坡妻妾朝云墓。
景區(qū)景點
景點名稱 | 景點介紹 | |
豐湖 | 豐湖是北宋時期對惠州西湖的泛稱,后來的平湖區(qū)是指形成五湖之后,在平湖以南,南湖以北的水域及其有關(guān)山地界域而言?偯娣e0.9平方公里,湖水面積 0.29平方公里。湖西緣叫小黃塘,湖中有北宋陳稱創(chuàng)建的陳公堤,有明圣橋橫臥其間并與城區(qū)相連;湖東緣與城區(qū)相望,湖邊有數(shù)里深宅大院,開門見湖;南有圓通橋與南湖相界,北與蘇堤相隔。 | |
鱷湖 | 鱷湖位于平湖西北,冬至煙霞堤,西至新村觀榜橋, 南至鳳山,北至白鶴含書,面積約0.4平方公里。它包括小新村嶺、紫薇山、鳳山等。鱷湖是西湖五湖中唯一以動物命名的一個湖,據(jù)說早年這里曾有鱷魚出沒。如今鱷湖的名稱雖存,卻早已不見了鱷魚的蹤跡。 | |
平湖 | 平湖位于西湖北部,北有拱北橋與東江相通,南有蘇堤為平、豐兩湖為界;西至孤山、準提閣;西北至桃花溪,東與城區(qū)相連。湖區(qū)周長3.6公里,面積約1.06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57平方公里。 | |
菱湖 | 菱湖位于平湖北,面積約0.6平方公里,湖水面積約0.26平方公里。西湖的最大水源——橫搓溪,由半徑、游塘經(jīng)游龍山西北注入菱湖。游人泛舟溯湖而上,湖灣曲折,可至杜田、半徑。 | |
南湖 | 南湖過去面積很大,與豐湖相通,自古以來山丘、洲渚交錯,F(xiàn)湖區(qū)北到圓通橋、市一中一帶,東枕長壽路,西銜飛鵝嶺,面積約0.3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0.17平方公里。 | |
拱北橋 | 拱北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二橋,位于平湖與東江之間。北宋惠州太守陳稱圍湖筑堤時創(chuàng)建,后歷代均有修筑。 原功能為西湖湖水滿時通過此橋放水入東江,后橋面上亦通車做交通之用。由于惠州四周群山環(huán)繞,城中西湖雨水充沛,加之當(dāng)時水利甚差,此橋在西湖北岸起著泄洪和拱衛(wèi)西湖的作用,故稱拱北橋。 | |
西新橋 | 西新橋位于蘇堤之上,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一橋。蘇堤和西新橋都是蘇東坡資助建造的,始建于宋昭圣二年(1095年),所以西新橋也被叫做“蘇公橋”。當(dāng)時橋用石鹽木(柚木)筑成,堅如鐵石,橋上有飛樓九間。后曾多次重修。現(xiàn)橋是1983年修筑后的面貌。 | |
圓通橋 | 圓通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六橋,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南湖與豐湖以此為界,歷代幾經(jīng)興廢。新中國成立后,于1969年和1983年兩次修建。現(xiàn)除原舊橋外,在東側(cè)湖面上又建一新橋,與舊橋合為圓通雙橋。 | |
煙霞橋 | 煙霞橋與鱷魚島遙遙相對,蘇東坡滴居惠州時,曾在鱷湖開辟放生池,并修煙霞堤。當(dāng)時堤上不曾筑橋。煙霞橋是后人在堤上加筑的,明代中期始見于記載,現(xiàn)在這座橋是1992年重建的。煙霞橋是西湖六橋中的第三橋,曾與永福寺一起構(gòu)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嵐煙”。 | |
迎仙橋 | 迎仙橋是連接芳華洲與元妙觀的通道,始建于宋代,清代廢,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四橋,1986年重建。相傳由此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遂愿成,故得名迎仙橋。 | |
明圣橋 | 明圣橋又稱黃塘橋,在陳公堤中,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五橋,為北宋太守陳稱筑堤時同建,當(dāng)時為石門木橋,明惠州太守李幾嗣改為石橋,民國又將橋孔改高可通游艇。建國后政府兩次修建,F(xiàn)為一座上可通車、下可通船水泥平橋。 | |
東坡園 | 東坡園占地面積為32000平方米,孤山居其中,東坡紀念館及朝云墓位于孤山。園內(nèi)建有啖荔亭、杯酒亭、歸醉亭、小圃五味軒、景賢祠、相宜居等景點,并在廊前亭畔設(shè)東坡詩詞石刻以供吟誦賞析,設(shè)《東坡居士》、《造!返攘袼,展示東坡寓惠生活。 | |
豐湖書院 | 豐湖書院在豐湖西畔,南宋惠州太守劉克剛始建。惠州辦教育始于隋朝,《隋書》有州守柳旦開設(shè)學(xué)校,“大變其風(fēng)”的記錄。豐湖書院歷元、明、清、屢有興廢,清康熙年間遷至現(xiàn)址至今,750多年來,一直是惠州最主要的學(xué)府,留下不少名人遺跡。2009年重建為綜合性園林,成為了當(dāng)代西湖勝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碧湖書香”入選鵝城十景。 | |
湖心亭 | 湖心亭位于西湖之豐湖上,因亭筑于湖心,四面環(huán)水,故名。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由郡守吳騫倡議,惠城文武官員捐俸修茸。亭為六角形,石木結(jié)構(gòu),上覆綠 瓦,高3.5米。于亭中可望蘇堤橫臥于湖水之上,玉塔屹立于西山之巔。 | |
飛鵝嶺 | 飛鵝嶺在今西湖南湖和豐湖之間,因山形似飛鵝臥于西湖南、豐二湖間得名。山頂可鳥瞰西湖,飽覽湖光山色,為西湖名景“飛鵝覽勝”;飛鵝嶺又為惠城南要塞,成兵家必爭之地,在“辛亥革命惠州光復(fù)”、“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抗日戰(zhàn)爭”多段歷史中均留下紀念遺址。 | |
平湖門 | 西湖東大門,因為是在五湖中的平湖區(qū),惠州人也叫平湖門。東門的這座牌坊是2001年建成的,是一座仿古牌坊,正面“惠州西湖”四個字是廖承志的墨寶,背面“山水秀邃”四個字是集蘇東坡的字。 | |
南門公園 | 南門公園位于西湖南岸,與南湖融為一體,是當(dāng)代新建的西湖南湖大門公園,占地1萬平方米,有蓮池、假山等;有東坡引泉塑像,以紀念其在宋代引山泉水為老百姓解困的貢獻。湖區(qū)為水生植物種植示范區(qū),有新景“南庭碧芊”。 | |
掛榜閣 | 掛榜閣,位于紅花湖景區(qū)高榜山山頂,規(guī)劃用地6000平方米。于2008年4月8日奠基,2009年1月正式動工,2010年月2月21日對外開放。樓高7層、39.99米,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仿明清官式建筑風(fēng)格,花崗石墻面,黑色琉璃瓦,主樓檐角懸掛鎏金風(fēng)鈴。高榜山原名掛榜山,取意于金榜題名、高中榜首之意,掛榜閣因此而得名。掛榜閣的修建主要是為突顯惠州崇文厚德、感恩勵志的理念。二層安放了從山東曲阜請回來的孔子像以及孔廟微縮景觀模型、孔子圣跡圖;三層擺設(shè)大屏風(fēng)1座,正面題刻國學(xué)大師饒宗頤撰寫的《掛榜閣記》;四層用作演出大廳;五層展覽名家書畫和雕塑藝術(shù)珍品,還有掛榜閣新增的人文新景——惠州清代古城模型;六層則可觀賞惠州的市容市貌和紅花湖的秀麗山水;七層用于藏書, 包括《四庫全書》和饒宗頤先生的著作等。 | |
三大殿 | 三大殿在高榜山的北廣場,位于高榜山腳下,于2009年4月修成開放。廣場上有3棟仿古建筑,一棟主房,兩棟側(cè)房,用作茶藝館,既有上等好茶出售,也為市民提供了一個環(huán)境清雅的喝茶好去處。 | |
故鄉(xiāng)園 | 故鄉(xiāng)園位于紅花湖景區(qū)的中心位置,背依高榜山,面朝紅花湖,集紀念、休閑、旅游于一體。該園于2007年12月動工修建,2008年4月完工,占地面積 3.2萬平方米,分為入口區(qū)、紀念廣場區(qū)和悼詩碑區(qū)等。2008年9月27日,在故鄉(xiāng)園舉行了紀念廖承志同志誕辰100周年祭拜活動,并將廖承志同志 的靈骨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至故鄉(xiāng)園墓園處安葬。故鄉(xiāng)園內(nèi)的紀念廣場區(qū)設(shè)有廖承志半身銅像,兩座黑金剛花崗巖石碑上刻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先生于1983年撰寫的《廖承志副委員長挽詩》及《懷承志同志》。 | |
永福寺 | 永福寺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是惠州西湖歷史最為悠久、也是最為著名的的寺廟之一,舊有“野寺嵐煙”的西湖古景,歷朝歷代香火頗盛,文人題詠很多。寺址原在西湖豐山南麓,臨湖而筑,抗戰(zhàn)時毀于戰(zhàn)火。2000年12月,易地重建永福寺,座落高榜山下紅花湖景區(qū)內(nèi),占地56400平方米,建筑面積7328平方米,于2011年12月11日開光。新永福寺重建設(shè)計構(gòu)思源于敦煌石窟中的第17窟《無量壽經(jīng)變》圖。 |
蘇堤玩月:蘇堤又稱蘇公堤,源自北宋時蘇東坡體恤百姓涉水之苦而捐資建的西新橋,后改橋為堤橋,西新橋于堤之中段,為西湖六古橋之一。古今蘇堤,月影入湖,水天一色,讓人心醉神馳,古人有“人在蘇堤千傾邊,可知月在此間圓”的傳世佳句,故有此景。西湖十八景
玉塔微瀾:玉塔即泗洲塔,又稱寶塔、大圣塔、雁塔、西山塔,是西湖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為樓閣式八角形七層磚塔。暮色晚霞中的泗洲塔,塔影搖曳,余輝逐波,大文豪蘇東坡為此寫下“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千古絕句,即為此景。
孤山蘇跡:因孤山區(qū)域集中展示了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寓惠期間的史跡得名。園內(nèi)有古跡蘇東坡侍妾王朝云墓、六如亭、景賢祠;當(dāng)代建有東坡紀念館、東坡寓惠書跡、相宜居、亭廊雕塑等。景點錯落有致、引人入勝。游人至此,既可飽覽湖光山色,又可訪古探勝。
紅棉春醉:紅棉島以春季紅棉蒼勁,萬花競發(fā),如晴空火蓋得名景“春醉”。登島四望,湖光山色,一覽無遺。前人有“云水空蒙草樹妍,湖山幽賞晚晴天,繞亭花放紅于火,萬綠叢中看木棉”的贊頌。
花洲話雨:百花洲又稱花墩、花洲,分蒔繁卉,燦爛芳菲;盆景園藝,絢麗多姿;四周湖水如練,極目湖山楚楚,在此觀雨聽聲堪稱一絕,故稱“花洲話雨”。清代梁鼎芬有“花墩花放白青紅,蝴蝶雙雙撲曉風(fēng)”的雋永詩句。洲上,落霞榭承載著民國歷史的重要信息。
留丹點翠:在點翠洲,以留丹亭和浩瀚平湖一點翠的洲島特色得名。宋代筑有孤嶼亭,明代以洲名改點翠亭,1913年為紀念辛亥革命“馬鞍之役”犧牲的烈士改建為留丹亭。這里湖光四溢、香風(fēng)縈繞;紅墻碧瓦、古樹蒼翠。明代才女孔少娥贊曰:“西湖西子兩相儔,湖面偏宜點翠洲。一段芳華描不就,月灣宛轉(zhuǎn)似眉頭!
芳華秋艷:芳華洲景色宜人,北宋時始建逍遙堂,蘇東坡常在此尋幽訪友、飲酒垂釣,寫下“幽尋本無事,獨往意自長。釣魚豐樂橋,采杞逍遙堂”的詩句。深秋時節(jié),層林盡染、相映爭輝、瞬息萬變,令人目不暇接,故成“秋艷”之特色。
南苑綠絮:南苑島因其碧水縈繞、建筑精巧、路曲徑幽、風(fēng)清月朗、綠絮柳蔭成為游覽休憩的勝地,故有此景說。園內(nèi)有中國農(nóng)工黨創(chuàng)始人鄧演達銅像和紀念亭,寓革命歷史人物于風(fēng)景名勝之中。
花港觀魚:豐渚園富有文化內(nèi)涵、飽含孝悌之義,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嶺南古典園林。園內(nèi)荷香飄逸,亭榭映襯,怪石嶙峋!盎ǜ塾^魚”,即謂游人可在觀鳥、觀魚、賞荷、賞奇木怪石中領(lǐng)略生態(tài)文化,以琴韻茶香為友,以詩書畫論為伴,陶冶藝術(shù)修養(yǎng)。
鶴鷺祥舞:鳥島水繞環(huán)洲,樹木蔥郁,是大白鷺、小白鷺、蒼鷺、池鷺、夜鷺、鸕鶿等多種鳥類棲息之地。每當(dāng)日出日落,百鳥和鳴,漫天飛舞,構(gòu)成一幅“鶴鷺祥舞”的優(yōu)美畫卷。
平湖秋月:平湖之明月灣,地處平湖東畔,以其“紆回數(shù)十丈,彎環(huán)如月”得名。北宋治平年間廣植桃李,明清筑有亭樓畫舫,民國筑園,今建有亭廊和“平湖秋月”塑像等,成西湖名跡;當(dāng)代以秋花吐蕊、綠秀依然、依亭廊眺望浩瀚平湖構(gòu)成“平湖秋月”之景。
荔浦風(fēng)清:荔浦位于豐湖之畔,風(fēng)景色幽美、風(fēng)清月朗;原建有荔浦亭、書室、蓮池,種有荔枝、梅花。每當(dāng)盛夏荔枝成熟,紅實累累,綠蔭楚楚,如錦銹畫屏,清尹元進贊之“荔浦之風(fēng)益清,桃園之日益暖”,故成“荔浦風(fēng)清”名景;南側(cè)為“紀鄧山莊”和仲元亭,是辛亥革命元勛、民國陸軍上將鄧仲元的重要紀念遺址。
西新避暑:西新即西新園,宋代為西村,明、清、民國為排沙(村、街),后建西新園,在披云島南,以蘇東坡捐建的西新橋得名,現(xiàn)為西湖惠州賓館所在地。西新園湖水縈繞、林木蒼郁,隔湖浮碧、一橋飛渡,石林竹徑,別有洞天,堪稱避暑勝地。
橫槎小隱:隱于菱湖猶龍山與白鶴含書之中,是西湖三大水源之一古橫槎水的發(fā)源地,因其在西湖深邃之處,故明代葉維陽贊曰:“千頃浮光從此發(fā),扁舟引勝不知還!碑(dāng)代橫槎小隱之景,曲徑引幽、天籟聲繞,再現(xiàn)了古人“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
臥龍香雪:位于紅花湖桃梅園半島,宛若游龍側(cè)臥湖中;園內(nèi)廣植桃梅,又以映山紅、日本櫻花、宮粉紫荊等品種兼以粉飾。因其春季桃梅綻放,雪白嫩粉,連成花海一片,故稱“臥龍香雪”。
水簾飛瀑:位于紅花湖石埭山大石壁,因古有名跡水簾洞、南宋三朝宰相留正曾在此卜居苦讀成為一處自然與人文皆盛的名景。水簾飛瀑峰巒疊翠,峭壁流泉,飛瀑掩映,水花飛濺,注潭激石,聲如鐘鼓,令人塵積滌盡。古人有贊:“劈青山,走白虹,以水石相喧,為耳目共賞”。
綠廊花漾:紅花湖環(huán)湖綠道按照國際自行車賽道標準,依山傍水、就其湖山之勢修建,是廣東省首條景區(qū)生態(tài)示范綠道,全長18公里。因其綠林茂盛、繁花似錦,故成“綠廊花漾”之景。
三江眷蜀:蜀地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三江鄉(xiāng),是2008年“5·12”地震受災(zāi)地區(qū)之一;惠州是三江鄉(xiāng)的對口援建單位,3年援建任務(wù)1年時間完成,創(chuàng)造“惠州速度”;三江園就是惠州與三江鄉(xiāng)的友誼紀念園。園內(nèi)紅豆杉、銀杏、杜仲等植物和景石均來自海拔3000多米的三江鄉(xiāng)。
歷史文化
惠州西湖在東漢時期是荒野之地,東晉在湖邊建有龍興寺,唐朝改名為開元寺,唐中宗年間,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張昭遠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時,將湖命名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復(fù)嶺,隱映巖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之句則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陳稱對西湖進行了治理,稱筑了平湖堤、拱北橋,以及點翠洲上的孤嶼亭、湖光亭等建筑,并養(yǎng)魚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稱為豐湖。
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安置,攜妻妾王朝云和兒子蘇過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時常游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在紹圣二年(1095年)寫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dāng)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名句。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葜菸骱惨虼嗽谔K軾詩詞的傳播下得以揚名。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截至2004年,惠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有浮游植物8門68屬117種,其中綠藻門76種,占64.95%;硅藻門12種,占10.26%;藍藻門11種,占9.40%;其余為裸藻門9種,甲藻門6種,金藻門、黃藻門和隱藻門各1種。[8]
截至2006年,惠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木本植物共有48科127種,其中蘇鐵、南洋杉等裸子植物有6科8種,白蘭、含笑、荷花玉蘭等被子植物有42科118種,重陽木、一品紅、月季等雙子葉植物40科103種,假檳榔、刺葵、大王椰子、棕竹、黃金間碧竹等單子葉植物2科15種。
動物資源
截至2004年,惠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有鯉魚、鯽魚、羅非魚、鰱魚、鯪魚、鳙魚等魚類和輪蟲、橈足類、枝角類浮游動物。
截至2014年,惠州西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有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牛背鷺、翠鳥、長尾縫葉鶯等鳥類30多種,數(shù)量超萬只。除了常見的麻雀、白鷺、斑鳩,新發(fā)現(xiàn)了苦惡鳥、小鷿鷈等新的種類。
交通指南
外地自駕
惠河高速:惠州(西)出入口下高速,經(jīng)永聯(lián)路、新聯(lián)路,沿鱷湖路直即達。
惠大高速:沙澳出入口下高速,直行3公里往深圳方向進入三環(huán)南路,直行至實驗中學(xué)立交橋處右轉(zhuǎn)進鵝嶺南路,再繼續(xù)直行4公里即達。
惠鹽高速:白云前(惠州)出入口下高速,直行5公里左右即達。
汽車站:惠州市客運總站地址:惠城區(qū)鵝嶺北路11號
線路 | 始發(fā)—末班 |
惠州-深圳羅湖 | 6:15-21:00 |
惠州-廣州天河 | 6:15-21:00 |
惠州-東莞 | 6:15-18:10 |
*每隔15-30分鐘即有一班車
市內(nèi)公交
平湖門(正門)站:2、5、7、8、10、11、13、15、17、18、19、20、24、25、41、209、301路。
北門站:1、11、15、16、17、19、29路。
豐渚園站:17、29、202、208、369、L1、K2路。
南苑站:14、21路。
西門站:29、36、202、208、369、L1、K2路。
紅花湖站:4、14、19、23、36、L1、K2路。
南湖公園站:14、21路。
南門公園站:2、4、9、12、13、21、26、29、36、41、202、203、206、369、K3、觀光1號線路。
國內(nèi)機場
惠州平潭機場距西湖約25公里,于2009年底復(fù)航,軍民合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距惠州西湖約110公里,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距惠州西湖約150公里。
軌道交通
莞惠城軌:西湖東站(地下站)
門票信息
惠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屬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西湖景區(qū)于2005年取消主入口收費。現(xiàn)對外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