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 ,建于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 據(jù)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恩準后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
白塔簡介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 ,建于清初順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 北海白塔據(jù)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準,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北海白塔矗立在瓊島頂峰,殿閣聳擁,綠蔭環(huán)簇,巍峨壯美,成為人們心目中整個北海的象征。北海白塔,不僅莊嚴肅穆,而且具有她天人合一的強大親和力。從山腳仰望白塔,迢遞山路懷著一種朝覲禮佛的虔誠,拽拉著層層殿宇直至山頂,白塔就在這層層疊疊、逐級上攀的建筑群的不斷升華中成為輝煌壯麗的頂點。而這頂點正處于南北、東西兩條軸線的正交點,成為瓊華島的中心,同時也成為圍繞瓊華島四面展開的北海的中心,那種氣指頤使、主宰全園的氣派盡在悄無聲息的高屋建瓴中,“君權神授”、至高無上的鎮(zhèn)攝力自然也就威儀自生了。站在塔下仰望白塔,白塔直指藍天,白云繚繞,長天似洗,那種莊嚴肅穆,讓人感到置身于佛門的極樂凈土世界。環(huán)顧四下,南向是樓閣崢嶸的紫禁城,花團錦簇的中南海,北面則是一湖天光水影,接天蓮葉,映日荷花,掩映無限生機;畫船笙歌,風播水應,歡聲笑語,時時入耳。放目縱馳西山黛色,隱約可見,十里京華,盡入眼底。白塔登臨使人胸襟開闊,而撫今思古,更能感受一種來自心底的震撼。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龕,內(nèi)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 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1679年該塔被地震所毀,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頂被損。在修復時,發(fā)現(xiàn)塔內(nèi)主心木中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nèi)藏有兩"舍利",證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該塔矗立于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這種象征神權的建筑物--白塔和永安寺,設置于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xiàn)"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宮苑的一大特色。
設計結構
北海白塔全部為磚木石混合結構,由塔基、塔身、相輪、華蓋、塔剎五部分組成。它是一座覆缽式塔,外北海白塔形與妙應寺白塔頗為相似,但更為秀麗。北海白塔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在原廣寒殿舊址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滴跏四辏1679年)和雍正九年(1731年)兩次因地震倒塌,后來都進行了重建。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須彌座,座上置覆缽式塔身。覆缽的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nèi)刻“十相自在”圖案。塔座邊長17米,塔基為磚石須彌座,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壓面石和挑檐石。座上為三層圓臺,中部塔肚為圓形,最大直徑14米。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剎。從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但可見到塔的通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這是為塔木構架通風之用,以防塔內(nèi)木料潮濕糟朽。通風孔的紋飾雕刻的比較講究,圖案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畫像。白塔內(nèi)部有根立木,為白塔主心木,柏木制,高約30米,從塔基處直通剎頂。塔身正面的眼光門,周圍用鉗子土燒制的西番蓮花飾,中間為木質(zhì)紅底金字的“時輪咒”,即所謂“十相自在圖”,系七個字組成,譯音“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這組字圖是清代藏傳佛教的著名領袖章嘉國師親手寫成的,據(jù)說這種文字圖案從明代開始由西藏傳入內(nèi)地。剎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剎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兩層銅制華蓋,下層周邊懸14個銅鈴。塔的頂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寶珠組成的剎頂。
功能介紹
四周景色
北海白塔的四周修建了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具六神通殿等建筑,朝廷賜名“大圣壽萬安北海白塔寺”,到了1368年,寺院遭雷焚毀,直至明天順元年,即1457年才重修寺院,并改名為“妙應寺”,但規(guī)模已大不如前。目前天王殿、意珠心鏡殿、東配殿和北側廂房內(nèi)都有文物、史料展出,天王殿為“佛殿瑰寶展”,意珠心鏡殿為“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東配殿及北側廂房為“元大都與白塔寺”,此外,寺院內(nèi)還藏有一些元、明、清時代的唐卡、佛像、匾額等。北海標志性建筑白塔寺為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所建,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為永安寺。主要建筑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配殿廊廡、鐘鼓樓等。自下而上,依山勢而筑。正覺殿前,建有“滌靄”、“引勝”、“云依”、“意遠”四亭,對稱而典雅美觀。由此可拾級登上白塔。白塔為藏式喇嘛塔,高35.9米,塔身呈寶瓶形,上部為兩層銅質(zhì)傘蓋,頂上設鎏金寶珠塔剎,下筑折角式須彌塔座。塔內(nèi)藏有喇嘛經(jīng)文、衣缽和兩顆舍利。塔前有座小巧精致的善因殿。瓊島的西面有悅心殿,殿后有慶霄樓。西北面有閱古樓,樓內(nèi)存放自魏晉至明代的法帖340件,題跋210多件,刻石495方。內(nèi)壁嵌存的摹刻故宮中的《三希堂法帖》,堪稱墨寶,為清乾隆年間原物。附近還有琳光殿,延南熏亭和山腰中的“銅仙承露盤”。瓊島的東北坡古木參天,這里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景物如畫,美不勝收。據(jù)《大清會典》記載起報警的作用,在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jié)),塔頂?shù)缴较露急焙0姿䲡紵簦⒄埨锱e行法事,祈求國泰民安。在塔前的高臺上還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稱鎮(zhèn)海佛,傳為鎮(zhèn)守北海之用。在永安寺東還有兩塊石碑,分別是順治八年(1651年)的《建塔諸臣恭紀碑》和雍正十一年(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北海白塔周圍和島上的其他地方有著許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是金朝時從北宋汴京(開封)的艮岳御花園內(nèi)運來的。永安寺西的悅心殿是皇帝臨時理政之所,殿后的慶霄樓為冬日觀景的佳處。整個永安寺建筑群從山頂?shù)陌姿_始,房屋鱗次櫛比,直達岸邊的牌坊,再以堆云積翠橋跨過水面,與南面的團城遙相呼應。
保護狀況
北海白塔,歷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zhàn)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北海白塔修也是重要原因,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系統(tǒng)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 調(diào)撥優(yōu)質(zhì)木材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北海白塔建筑煥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筑技術,吸引著國內(nèi)外游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jīng)成為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二、三、四層的護欄為累疊的八角形制,頂部同樣使用了八角攢尖式作為自然采光。佛宮寺釋迦木塔與現(xiàn)代建筑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北海白塔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于世界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