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黃帝祠宇,原名縉云堂,曾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和( 326 - 334 )年間,為中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地之一。
基本構造
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與陜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
基本資料
目前為止,這是全國最大的軒轅黃帝史跡展覽館。它由八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前言,總結性地概括了黃帝的生活年代和生平史跡,偉人的評價,還陳列了黃帝時期的文物文獻資料。第二部分為中華民族祖先的由來和形成。在經歷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及各個時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之后,形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它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由生活在中國這一廣大地域的數十個民族融合而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第三部分為黃帝功德。軒轅黃帝降服炎帝、誅殺蚩尤,統(tǒng)一中原,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他同時創(chuàng)造了文字、音律、教人們種桑養(yǎng)蠶、種植糧食、捕魚狩獵、建房制陶等。總之,我們通常所說的衣、食、住、行、農、工、商、醫(yī)等方面在黃帝時代均已奠定了基礎。第四部分為鑄鼎仙化、北陵南祠。說明了黃帝鑄鼎煉丹飛升,“北陵南祠”格局的形成。第五部分為歷代贊頌。即歷代名人對軒轅黃帝的評價。第六部分為尋根問祖。這里分列了中國四百多個姓氏的來源。第七部分為中華英杰。詳細闡述了在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所涌現出的歷史文化名人及他們對后世所形成的巨大影響。第八部分為民族團結一統(tǒng)。再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疆域變革。在疆域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