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龍泉窯。豆青和東青原屬一類,以后才各具特色。豆青和東青原屬一類,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至清代純近綠色。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的釉上彩。
歷史沿革
明以前微近黃色,至清代純近綠色。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
明代豆青色釉燒制水平趨于平穩(wěn),基本色調(diào)仍以青中閃黃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
相關(guān)評(píng)價(jià)
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釉面凝厚。清代燒造豆青釉的同時(shí),還在釉上施以各種色彩入窯二次燒造,淡雅的釉色襯托下的色彩,更加艷麗嫵媚。
珍品賞析
年代:清乾隆(1736-1795年)
尺寸:12cm
估價(jià):80,000-120,000元
描述:敞口,弧腹,圈足,蓋及碗身通體施豆青釉,釉質(zhì)滋潤(rùn),釉色均勻,蓋及碗均落“敬畏堂制”青花紋,“敬畏堂制”四字二行楷書款,乾隆時(sh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