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之名
最初見于清初《嘉應州志》,是廣州一代的人對非本地人之稱呼。
客家來源
有多種說法: 1. 羅香林: 中原漢族的一支,古司州、豫州流人〈山西、河南〉南遷者!兑娍图已芯繉д摗 2. 江運貴: 非漢族說,漢化的塞外民族,農(nóng)業(yè)化的蒙古匈奴後裔,古代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客家人口占中國人口4%〉見其《客家與臺灣》。 3. 房學嘉: 高度漢化的南方人,張光宇有「畬族混血」說。 4. 高木貴藏: 東洋的猶太人、中國內部造成的異鄉(xiāng)人。高木貴藏著u2027關屋牧譯《日本人筆下的客家》
五次南遷說
1.五胡亂華(永嘉5年311-879): 南下避難,由中原遷建康(今南京),豫(河南)鄂(湖北)南部、皖(安徽)贛(江西)延長江北岸,贛江上下游。時有「給客制度」(流民),唐宋「客戶」(無土地者)。 2.黃巢事變(880-1126): 皖豫鄂贛舊居南遷至皖南、贛東南、閩西南、粵東北。(安史之亂應考慮)。 3.宋高宗南渡,金、元人入主(1127-1644): 宋亡客戶居民再度南遷,由舊居遷粵東、粵北。 4.明末清初(1645-1867) 滿清入主,再由第二、三次遷移之舊居遷粵之中及濱海,以及川、桂、湘、臺,部分至貴州南及西康會理。一說:人口遽增,朝廷鼓勵遷移。 5.同治間(1867以後): 太平天國失敗,分遷粵南、海南島、海外等。
客家大本營
粵東、粵北、閩西南、贛東南。來臺人數(shù)依次如下: 1.廣東嘉應州 ─ 嘉應州(民國改稱梅縣,今稱梅州市)舊轄長樂(今稱五華)、鎮(zhèn)平(今稱蕉嶺)、興寧、平遠四個縣,故稱四縣。 2.廣東惠州府 ─ 海豐、陸豐為部分客,其「海陸話」為臺灣地區(qū)僅次于四縣的次方言。 3.福建汀州府 ─ 客家大本營之一,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為純客。其中永定為客家「土樓」較集中地區(qū)。 4.廣東潮州府 ─ 大埔、豐順系純客地區(qū);海陽、揭陽、潮陽、饒平部份客,「大埔無福,海陽無客」。潮州府的「潮州話、潮汕話」近於福佬,客家話居少數(shù),但清代移入臺灣的潮民大部分是客家。 5.福建漳州府南靖、平和、紹安、云霄為部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