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龕開鑿在涇河北岸紅砂巖上,現存5窟,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造型宏偉。入窟后迎面三壁圍立高達2米多的7尊佛像,兩旁有13座脅侍菩薩。余4窟皆小,剝落處露出早期壁畫。其風格與北石窟寺極為相似,故稱姊妹窟?咄庋卤谏嫌行↓10余個,均系北魏、中晚唐開鑿。
“南石窟碑”記載,具開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距今1400余年。南石窟寺與甘肅慶陽北石窟寺系同一時期開鑿,均為北魏涇州剌史奚康生所造。南石窟寺現存石龕5個,惟一、四窟有造像。一號窟是主窟,窟門兩旁開有方龕于壁巖之上?吒13米,長17米,寬24米,呈長方形?唔敒閺投沸,結構獨特,造型宏偉,門上設明窗。入窟門,迎面三壁圍站著高6米的七尊佛像。這種七佛一堂排列格式,在國內大石窟中均未有見。七佛頭、手大于正常比例,體型較肥矮,樸實健壯,呈北方民族氣魄。佛像高鼻大耳,面部豐滿,表情慈祥,形態(tài)淳厚,神情肅穆,居高臨下,俯覽眾生。七佛間雕有脅侍菩薩十三尊,儀態(tài)秀曼,婷婷玉立。
窟頂還雕有傳教故事,描繪釋迦牟尼自誕生至出家的情節(jié),造型生動,頗有生活情趣,是一件藝術珍品。四號窟為唐代開鑿,洞窟為5平方米,呈方形,泥塑造像,正中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兩側壁畫有十八羅漢、六力士、八大菩薩形象。南石窟代表著中國佛教石窟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甘肅省人民政府、國務院先后將南石窟公布為省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石窟寺的主窟非常奇特。面積500余平方米的大廳三壁聳立著7尊高達2米多的佛像,兩旁共有13座脅侍菩薩,每一尊佛像形態(tài)各異,栩栩栩如生。
這些大佛神態(tài)慈祥,身體微向前傾,給人一種比迫感,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宗教的肅穆莊嚴。最奇特的地方是,在一般寺廟洞窟中,我們看到如來佛和他的脅持菩薩的姿勢,或坐或站,各不相同。而這里的如來佛和脅持的姿勢則都是站立的姿勢,似乎象征了眾生平等的佛法本旨。窟頂則是各種浮雕,其內容是諸加舍身飼虎、宮中游戲之類的佛經故事。
站在石窟中央,開鑿者的匠心和佛教藝術的博大精深讓人再一次深深震撼,也不禁為中華民族古老燦爛的藝術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