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末期,曾經(jīng)的霸主晉國衰落,實權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前453年,趙、韓、魏三家聯(lián)合滅了智家,晉被趙、韓、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晉君成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的分界點。三家分晉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揭開了七雄兼并的戰(zhàn)國序幕。
事件介紹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zhàn)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
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于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志。事件背景
經(jīng)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zhàn)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并吞了。有的國家內(nèi)部發(fā)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里。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后來他們采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yōu)榈刂麟A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后來有兩家(范、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后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瑤,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chǎn)業(yè),說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fā)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jīng)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zhàn)。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筑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沖晉陽,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里,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墒,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墻一樣能攔住敵人,現(xiàn)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里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伯瑤,是不會心甘情愿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jīng)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里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fā)現(xiàn)衣裳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里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里來了,趕緊叫兵士們?nèi)屝。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zhàn)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沖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計其數(shù)。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占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fā)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nèi)曳鉃橹T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后,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后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后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后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zhàn)國七雄”。
事件過程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趙桓子一年后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后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后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此即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界點。
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余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歷史事件
晉無公族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系作為公室的屏衛(wèi)。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于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春秋六卿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后又有韓、魏、欒、范、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jīng)過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晉陽之戰(zhàn)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并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zhàn)即晉陽之戰(zhàn),為日后“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歷史意義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的分界點。同時也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chǎn)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并的戰(zhàn)國序幕揭開了。
其他相關
公元前544年(晉平公十四年),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晉,同晉國的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相見晤談后,神奇地預言:“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
其實此時晉國執(zhí)政者有六卿,韓、趙、魏之外,尚有范、中行、智氏三家。公室卑弱,六卿強大,政在私門。但是,韓、趙、魏三家的優(yōu)勢還不明顯。
然而正是這樣的形勢,導致私門與公室的斗爭,以及六卿之間相互爭奪兼并的斗爭愈演愈烈。前458年(晉出公十七年),智氏與趙、韓、魏滅范、中行氏而共分其地;前456年,四卿又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晉國的政局至哀公之立而進入一個新時期。
關于智伯
智伯名瑤,是智宣子之子。當初智宣子要確定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勸他不如立智宵。智宵同是宣子之子。智果認為智瑤各方面優(yōu)點很多,儀表魁偉,武勇善射,多才多藝,能說會道,性格剛毅果決,能挑剔的地方不多,可就是有個致命的缺點,道德品質不好。也就是說,智瑤是那種有才無德之人。智果料定由智瑤這種人來掌握智氏家族的命運,必然會蕩家覆宗,毀滅整個家族。智宣子沒有聽從智果的勸告,還是確定以智瑤為繼承人。智果毅然與智氏家族斷絕關系,在晉國太史處立案,自立一宗,稱輔氏。
智伯繼位后,確實大有作為,內(nèi)政方面滅范、中行二氏,驅逐晉出公,擁立晉哀公,獨擅國政;外事方面一次興兵伐齊,兩次率軍討鄭,戰(zhàn)功赫奕,威震諸侯。然而在他取得如此成就之時,自身“貪而愎”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貪包括貪得無厭,好大喜功,驕奢淫逸;愎包括剛愎自用,不納諫言,獨斷專行。大權獨攬之后,使得他驕橫跋扈,不可一世。
智伯在藍臺與韓康子、魏桓子宴飲,竟在酒宴上戲弄韓康子,并且侮辱韓康子的家臣段規(guī)。智國進諫,說這樣做恐怕會招來禍患。智伯大言不慚地說:“難將由我,我不為為難,誰敢興之!”似乎韓、魏諸家的命運已被他掌握在手中,誰對他也是無可奈何。智國舉出晉國歷史上郤氏、趙氏、欒氏、范氏、中行氏等家族遭難的例子,都是因為仇家伺機而動所致。如不謹慎從事而經(jīng)常結怨于人,那大禍臨頭的日子就不遠了。并說:“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u2018不敢興難u2019,無乃不可乎?夫誰不可喜,誰不可懼?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蚊子、螞蟻、黃蜂、蝎子這一類昆蟲都能害人,與強宗巨卿的主君和家相結怨,能不提防嗎?智伯把這樣的規(guī)諫當作耳旁風,依然我行我素。
關于智伯與趙襄子結怨
智伯結怨最早、最深的還是趙氏,具體地說,是趙氏家族的主君趙襄子。早在趙襄子繼位之前,已與智伯積怨甚深。
關于智伯與趙襄子結怨一事,史籍中有兩種不同的記載!蹲髠鳌方Y尾處記載魯?shù)抗哪辏ㄇ?63年),智伯率軍伐鄭,其時趙襄子尚為趙氏太子,隨軍出征,在攻入鄭都城門之際,智伯命趙襄子先入城,襄子請智伯先入,智伯當時就口出惡言,說:“惡而無勇,何以為子?”智伯認為襄子缺乏勇氣,不敢入城,況且相貌又長得那樣丑惡,怎么還能做太子!由此趙襄子十分忌恨智伯。《史記。趙世家》記載,晉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伯伐鄭,趙襄子為將領,智伯酒醉之后,給趙襄子灌酒,還毆擊襄子。趙氏的家臣紛紛要求以死相拼,襄子勸阻了大家,并說正是因為自己能夠忍辱,才被父親立為太子。他內(nèi)心里對智伯的怨恨自是不言而喻。然而返國后,智伯居然還給襄子之父趙簡子做工作,要他廢除襄子,另立太子。簡子不聽。
這兩處記載雖然有差異,但都是智伯侮辱趙襄子。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兩處都有智伯對襄子為太子的不滿,企圖動搖他的地位。《史記》中所載,智伯竟是要干預趙氏的家政,這就更引起襄子的憤恨。趙襄子的太子地位可謂來之不易。襄子名毋恤,因其母為趙簡子侍婢,又是狄人,本來沒有資格繼承趙氏的基業(yè)。然而他的識見與才干逐漸被簡子認識,受到寵愛。一次,簡子對幾個兒子說,他把寶符藏在常山(今河北曲陽西北)上,誰先得到有賞。諸子回來俱無所得,只有毋恤說他已得到。他說,從常山居高臨下攻擊代國,可以吞并代國,這就是寶。簡子認為此子果有雄圖大略,確實可以作為繼承人,繼續(xù)發(fā)展趙氏的勢力。于是廢太子伯魯,立毋恤為太子。智伯企圖阻撓毋恤掌權,自然是想盡早去除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從而遏制趙氏。這對于雄心勃勃的趙毋恤來說,能不恨之入骨嗎?
韓康子讓地
智伯四下結怨,卻不自省,而且貪心進一步膨脹,公然伸手向韓氏索要土地。韓康子意欲拒絕,段規(guī)勸諫道:“不可。夫知(智)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鷙愎(愎),來請地不與,必加兵于韓矣。君其與之。與之彼狃,又將請地于他國,他國不聽,必鄉(xiāng)(向)之以兵;然則韓可以免于患難,而待事之變!倍我(guī)分析智伯的性格,認為他在索要之后必然藏著武力強奪的一手,這是他陰鷙、剛愎的本性決定的;另外,他這個人貪得無厭,決不會只向韓氏一家索要土地,韓家給他一點甜頭,他必定還要到處伸手,等到別人拒絕,動起刀兵,那時就有機可乘了。韓康子覺得這辦法可行,先受一點損失,但可以避免同智氏交兵,又能挑起事端,從中漁利,因此決定送給智伯一個萬家之邑,派出使者奉上。
魏桓子讓地
智伯一計得逞,滿心喜悅,隨即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桓子的本意當然也不愿意,謀臣任章問為什么不愿意,桓子說,無緣無故地索要土地,無法答允。任章說:“無故索地,天下必懼;君予之地,知(智)伯必驕。驕而輕敵,鄰國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知(智)氏之命不長矣!”任章從總體形勢上分析,智伯索地得逞,會狂傲,狂傲必然輕敵;被索者會自然而然地聯(lián)合為一個陣營,共同對抗智伯。以聯(lián)合陣營的強大實力來對付一個輕敵狂傲的敵人,勝負的結局顯而易見。他還講了“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的辯證思路,勸魏桓子不必為愛惜領地而單獨與智氏對抗,一定要等形勢變化到對智伯不利時再說。魏桓子聽從了任章的勸告,也送給智伯一個萬家之邑。
趙襄子斷拒,智伯起兵
智伯輕而易舉得到兩個萬家之邑,如法炮制,向趙襄子索要蔡、皋狼之地。襄子斷然拒絕。智伯索地,明顯的是要蠶食三家。蠶食不成,即變?yōu)轹L吞。智伯當即率領韓、魏二氏,以三家的甲兵攻伐趙氏,意欲一舉而翦滅之。
退避晉陽
趙襄子見形勢于己不利,決定退守以避敵鋒芒。但是,退到哪里去呢?臣下建議,長子(今山西長子)城垣厚實,修整完好,距離不遠,可以據(jù)守。襄子說:“民罷(疲)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他認為當?shù)厝嗣裥蘅槼浅匾呀?jīng)疲憊不堪,如果在那里死守,恐怕民心不穩(wěn)。又有人建議退到邯鄲(今河北邯鄲市),那里倉庫充實。襄子說:“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倉庫充實是因為搜刮民脂民膏,當?shù)厝嗣癖粍儕Z壓榨已苦不堪言,再讓人家浴血守城,怎么會與自己同心協(xié)力?他最后決定:“其晉陽(今太原市南晉源鎮(zhèn)一帶)乎!先主之所屬(囑)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
關于晉陽
晉陽是趙氏經(jīng)營多年的根據(jù)地,以前邯鄲叛亂時,范、中行氏支持叛者,趙簡子就曾退保晉陽。襄子所說“尹鐸之所寬”,指的是趙氏對晉陽地區(qū)有特殊的優(yōu)惠政策。當初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尹鐸就專門請示過,在晉陽是為趙氏輸送財賦呢,還是建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簡子明確肯定是后者。因而尹鐸減少了上交賦稅的戶數(shù),大大減少了實際上的征收稅額,民眾得到實惠。襄子所謂“先主之所屬”,是先主趙簡子特別囑咐過襄子:“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睍x陽就是為了防備不測而經(jīng)營的,名義上收取的財賦雖少,卻是最為可靠的固守壁壘。所以襄子認為只有晉陽的民心可用,撤退到了晉陽。
襄子巡視晉陽一周,見城池堅固,府庫充實,倉廩豐盈,只是缺乏御敵所用的箭矢。張孟談告訴他,早年董安于修建晉陽時,深謀遠慮,建筑宮室墻垣的材料都可以用來造箭桿,銅鑄的柱礎可以用來造箭鏃。于是一切齊備,嚴陣以待三家來犯。
屢戰(zhàn)不克
前454年(晉哀公三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鏖戰(zhàn)3個月不下,又圍困一年多未克。智伯眼見戰(zhàn)事拖延兩年而進展甚微,不禁焦急萬分。他苦苦思索,終于想出引水淹灌晉陽城的計策,決晉水(汾水)灌向晉陽,城中變?yōu)橥粞鬂蓢俺猎町a(chǎn)蛙”,灶膛成了青蛙的家園;城內(nèi)人們只好“懸釜而炊”,吊起鍋子來做飯;糧食吃完,竟至“易子而食”。然而,“民無叛意”,依然協(xié)助趙襄子堅守。
水灌晉陽
晉陽城被水所困,“城不浸者三版(二尺為一版)”。智伯見趙氏指日可滅,躊躇滿志,帶著魏桓子、韓康子巡視水情,忘乎所以地說:“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蔽骸㈨n二人聽了這話,馬上聯(lián)想到自家的事,魏桓子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運城市附近,屬魏),韓康子想到絳水可以灌平陽(今臨汾市,屬韓)。魏桓子用胳膊肘暗捅韓康子,康子踩了一下桓子的足背,二人心領神會,已包藏著反戈一擊的殺機。
智伯對韓、魏二家的動靜毫不在意,滿以為大功垂成,韓、魏二氏不足為慮。倒是他的臣屬中有個叫郄疵的人注意到一些端倪,提醒說:“韓、魏之君必反矣。”智伯不解,郄疵給他解釋說,原來已經(jīng)和兩家約好,攻滅趙氏,三分其地。如果他們真有這種顧慮,那是一定要反的。智伯不但不信郄疵之言,并且將他的話轉告了魏桓子和韓康子,可能也包含著試探之意。韓、魏二君當然矢口否認,還說這是讒臣替趙氏游說,離間三家的關系;真是那樣的話,韓、魏兩家放著就要到手的趙氏土地而不顧,卻去冒風險同智氏作戰(zhàn),豈不是很愚蠢?智伯相信了韓、魏二君的狡辯。二君出門,郄疵進門,對智伯說,他說的那些話怎么能告訴韓、魏二君呢?智伯反問郄疵怎么會得知,郄疵說從那兩個人的神態(tài)上就可以看出來。智伯始終不相信韓、魏兩家會反,郄疵自己想到個脫身避禍之計,請求到齊國出使去了。
共謀智氏
危城之中,趙襄子與張孟談謀劃,要策反韓、魏二君,張孟談潛出城外,會見二君,說:“臣聞唇亡則齒寒。今知(智)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他的說辭一針見血,直指二君的隱憂,趙氏滅亡,緊接著就輪到韓、魏二家了。二君對這一點深有同感,只是擔心事機不密,先遭智伯的毒手。張孟談說:“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敝灰恍孤┏鋈ィ筒粫鰡栴}。于是三人約好日期,共謀智氏。
趙襄子既與韓、魏二氏聯(lián)絡,約好里應外合,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扭轉了局勢,這時智伯仍蒙在鼓里。襄子在夜里派出軍卒殺死智伯守堤之吏,決開河堤,反使晉水沖向智伯軍中。趙軍從城中殺出,正面沖擊智氏之軍。智軍為水所淹,已亂作一團,韓、魏二家又從兩邊夾擊,大敗智軍,殺死智伯,盡滅智氏之族。智氏合族僅有一門因改為輔氏而得以保全。
瓜分智氏
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趙襄子對智伯怨毒最深,還把智伯的頭顱涂上油漆,做了飲器。智伯的家臣豫讓發(fā)誓要為智伯報仇,多次行刺趙襄子,甚至不惜毀容易貌,變?yōu)榘]痢形狀,吞下火炭弄啞了嗓子,在街市上乞討為生,尋找機會。但是,終于沒有成功,遭擒而死。智伯的遺業(yè)只有這樣一位著名的刺客。
后代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柳繼位,是為晉幽公。幽公之時,晉公室已毫無權威,幽公非但不能號令韓、趙、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見三家之君。公室只保留了絳(當為今山西運城市市之新絳)與曲沃(今山西曲沃)二邑,其余的晉國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桓子一年后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后來繼位,即是趙烈侯。
魏桓子之后由其孫魏斯繼位,是為魏文侯。
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晉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并列。單純從合法性的角度看,這一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zhàn)國即由此起始。
司馬光對三家分晉的評價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曰賢明,于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