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鴨脖子,又名醬鴨脖或醬鴨脖子,屬于醬汁類食品(主要是醬板鴨,包括醬鴨翅、醬鴨脖、醬鴨拐、醬鴨掌、醬鴨舌、醬牛肉、醬板魚、醬板干子、醬板藕等),最早起源流傳于清朝洞庭湖區(qū)的常德,經(jīng)湖南流傳至四川和湖北,近年來風(fēng)靡全國。醬汁類食品通過多種香料浸泡,然后經(jīng)過風(fēng)干、烤制等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澤深紅,具有香、辣、甘、麻、咸、酥、綿等特點,是一道佐酒佳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湯臘九在成都學(xué)習(xí)鹵菜技術(shù)和中藥材配方,回武漢后,開起了首家鴨脖子專賣店。
鴨頸絕對是武漢人對中華美食的新貢獻,武漢人喜歡吃鴨脖子,因為它味足夠勁,回味無窮。鴨脖子,本身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墒墙(jīng)過用紅辣椒、花椒、八角等幾十種純天然香料進行精心烹制料理之后就完全不一樣了,再剁成一節(jié)一節(jié),大小剛好能在嘴巴里自由轉(zhuǎn)動。鴨頸肉層次分明,頗有嚼勁,肉啃完后,接著吸吮骨節(jié)中間的骨髓,“滋溜”一聲,讓人覺得頗有成就感。照老一輩人的說法,鴨脖是活肉,鴨子整天尋吃覓食,纖長的頭頸一伸一縮,肌肉纖維鍛煉得非常有韌勁,所以味道格外的好鴨脖子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于它肉附于骨,鴨肝鴨腸之類屬于一口香,很易滿足,而鴨翅、鴨掌骨肉較易分離,吃起來沒有難度,只有鴨脖子骨肉相連,任你啃嚼吸嘬,也只能得其味之八九,讓人總是難以充分滿足,這便是鴨脖子的妙味所在了。
菜品來源
鴨脖子之所以好吃,秘絕全在湯料里,湯料只所以巨香,根本是因為上等的香料。真正使用的鴨脖子香料應(yīng)該是25種(這里指北京的一家“京久”),至于其它品牌有可能根據(jù)自身需要 或增或減,但絕對不可能像某些鴨脖子店聲稱的35種那么多。 其實,鴨脖子是由武漢的一位鐵桿球迷(真實姓名不便公布)前往成都看球時,在成都一小吃店發(fā)現(xiàn)一碟涼菜叫“麻辣兔頭”,食之奇香巨辣,回味無窮,勾引出這位GM的無限興趣,于是,他找到廚房的大師傅學(xué)得其秘制方法。 回武漢之后,準確的說,應(yīng)是回精武路之后,這位GM將其配方與兔頭、雞頭、鴨頭、雞脖子、鴨脖子等下腳料一鍋煮,發(fā)現(xiàn)鴨脖子最香,引得左鄰右舍“爭相食之”,于是一個中華民族偉大的美食小吃誕生了. 既然有這么多人喜歡吃鴨脖子,那何不自己做了賣呢? 于是,精武路的第一家鴨脖子店也誕生了。 從起初的無人知曉到一傳十、十傳百、直至傳遍江城的火爆美食,這位GM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歷史由來
武漢精武鴨脖最早源于重慶,1993年,鴨脖生意在武漢興起,2000年以后進入火爆期。從一開始,這個品牌就帶著濃濃的武漢味和十足的市井氣息。目前公認的武漢鴨脖發(fā)源地是漢口精武路。一條窄窄的小巷子,兩邊開滿了鴨脖子店面,成千上百根油光紅亮的鴨脖子就這么擺在攤位上,場面頗為壯觀。
一個關(guān)于鴨脖的傳說是,20世紀90年代初,湯臘九在成都學(xué)習(xí)鹵菜技術(shù)和中藥材配方,回武漢后,開起了第一家鴨脖子專賣店。另一個說法則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精武路上有一家做川菜的館子“精武飯莊”生意火爆,1991年,為避免食客等待主菜的時間太長,四川籍師傅嚴家華出主意,可以鹵制豬尾巴、鴨頸等打發(fā)食客無聊時間,用三十多味中草藥鹵制出辣嘴不辣喉、越嚼越有勁的鴨頸。
不管哪個版本是鴨脖起源的正解,可以肯定的是,從那以后,精武鴨脖這塊領(lǐng)地不斷被發(fā)掘,并形成“華山派”涂國華、“少林派”湯光山、“武當派”王松林、“明教”蘇德濤這四位鴨脖品牌領(lǐng)軍人物鏖戰(zhàn)江湖的局面,直到今天還有新的品牌注入其中。
精武鴨脖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最出名的數(shù)漢口精武牌,借助陶虹的形象代言,成為武漢市第七屆全國城運會的指定產(chǎn)品,成功實現(xiàn)企業(yè)品牌形象的進一步飛躍。
發(fā)展狀況
鴨脖子發(fā)源于武漢精武路,發(fā)展至今經(jīng)歷近20年的歷史,目前在精武路這條小巷里已經(jīng)有20幾家鴨脖子店,都叫“精武鴨脖”,若仔細品嘗其味道均還是有很大區(qū)別。近幾年精武鴨脖已經(jīng)慢慢走向全國,不同品牌的鴨脖店如雨后春筍般露出。
隨著電影《生活秀》的上映,武漢鴨脖子迅速走紅全國。一根鴨脖賣到10元。僅去年,上海的鴨脖子銷量已上億元。其味麻辣鮮咸諸味相映相攜,且味香入骨,食者一吃之下,罷嘴不得,直至肉啖光骨嚼爛,吸盡湯汁味料,方能依依做罷。鴨鹵件除鴨脖子外還有鴨頭、鴨腸、鴨胗、鴨翅鴨掌、鴨肝等,各有各的妙味。其工藝是將鮮鴨脖子浸泡2小時,多次洗凈,沸水燙5-10分鐘,放鹵料水中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繼續(xù)燜制約一小時,鴨脖子熟爛后撈出,包裝待售。其優(yōu)點是所鹵制的鴨脖子除去了鴨脖子本身的大量腥味,食用時口感極好,鴨脖子香味濃郁、甘香味美、咸中帶甜、香嫩鮮美、紅艷奪目、麻辣香回味無窮,真正做到色、香、味、美、健康無毒副作用,正如顧客所說精武鴨脖子香,二十八料加老湯。
品牌成名
不過,真正讓精武路鴨脖在全國迅速走紅的,還是著名作家池莉和影星陶紅在不經(jīng)意間地推動。2002年6月,池莉劇本、陶紅主演的電影《生活秀》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獲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女演員三項大獎,隨后又獲華表獎、金雞獎,成為當時最火的影片之一,武漢鴨脖子也跟著沾光,迅速風(fēng)靡全國。
制作方法
原料:
袋裝冰鮮鴨頸子5000克、干辣椒400克、姜塊100克、蔥節(jié)120克、八角20克、三奈10克、桂皮8克、小茴香10克、草果10克、花椒10克,丁香5克、砂仁8克、豆蔻12克、排草5克、香葉3克,精鹽260克,味精15克.硝鹽1克,紅曲米50克、料酒100克、鮮湯5000克、精煉油2000克.
制法:
1、鴨頸子的初加工
鴨頸子解凍,沖洗干凈后,加入姜塊50克、蔥節(jié)50克、精鹽100克及料酒,硝鹽拌和均勻淹;
碼味約12小時,取出,用清水洗凈,然后放入沸水鍋里氽水,撈出備用。
2、制作辣味鹵汁
干辣椒剪成節(jié),八角、三親、桂皮.小茴香、蘋果.丁香、砂仁、花椒。豆蔻,排草,香葉等用清水稍泡,瀝水;紅曲米入鍋,加入清水1200克熬出色,然后去渣,留門水待用.
凈鍋上火,放入精煉油燒至三成熱,下入干辣椒節(jié)、香辛料及剩余的姜塊、蔥節(jié)稍炒,摻入鮮湯及紅曲米水,調(diào)入精鹽、味精,燒開后.改小火熟煮2小時.至聞出辣味、香味后,即成辣味鹵汁.
3、鹵制
把初加工好的鴨頸子放入燒開的辣味鹵汁里,用中火鹵10分鐘即可關(guān)火,讓鴨頸子繼續(xù)在辣味鹵汁中浸泡20分鐘,隨后撈出晾涼即可,可斬塊食用.
制作貼士
1、先熬好鹵汁,為什么要先熬好鹵水是有原因的,鴨脖子啃起來講究絲絲入味,而且嚼的時候還要有勁道才好,但是煮的時間過短(比如鴨脖子和鹵水一起煮制),味道就進不去,而如果在鹵水里煮太久又容易爛,所以鹵水需熬好。
2、中火煮開鴨脖子,二十分鐘后關(guān)火,讓鴨脖子繼續(xù)在鹵汁中浸泡幾個小時,這樣更入味。
鴨脖功效
鴨脖子而又有啃頭,辣口不辣心,吃了不上火.鴨脖本身高蛋白,低脂肪,具有益氣補虛,降血脂以及養(yǎng)顏美容等功效。香鮮美味,回味十足,是老少皆宜的休閑食品。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鴨屬涼性,經(jīng)常食之,平肝去火。味甘,功能溫補,益氣,配以辣,麻及幾十余味中藥才,使其主相輔相成,其辣,功能排毒瘦身。健體美顏。其麻。開胃益食,與辣互相作用,具益氣養(yǎng)血之效,性溫而不躁,除濕去煩,開胃健脾。科的配方具有醒目安神,活血化淤,茲陰益腎之功效鴨肉特有“鴨腥”氣味,不但口感鮮美,香盈撲鼻辣味獨特,亦不失本味原香,獨具特別回味
食用禁忌
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的鴨脖子,經(jīng)過武漢人用辣椒、八角等幾十種調(diào)料烹煮后,居然成了難以舍棄的美食,傳遍全國。武漢的鴨脖子店非常多,精武鴨脖、周黑鴨、絕味鴨脖、久久鴨脖等隨處可見,外地人到了武漢,都將其當成特產(chǎn)帶回去。
鴨肉味甘、寒,入肺胃腎經(jīng),有滋補、養(yǎng)胃、補腎、消水腫、止熱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對身處“火爐城市”的武漢人來說,一寒一熱正好互補,所以武漢人對鴨子情有獨鐘。加上武漢人愛吃辣,鴨脖子肉少,容易入味,所以,武漢人將其調(diào)味改良,便成了一道獨特的美味。
鴨脖味美,但不宜多吃。首先,鴨的淋巴結(jié)較多,主要分布于鴨脖皮下的結(jié)締組織,是殺滅細菌和病毒的第一道免疫防線。由于殺滅方式是吞噬“入侵者”,還未被清除的病毒和細菌會殘存在淋巴組織內(nèi)。若未將淋巴組織去除干凈,或后期蒸煮時溫度不夠高、時間不夠長,人們就容易把病毒、細菌等一同吃進去。尤其是一些小作坊制作的鴨脖子,很可能沒有全部去掉淋巴結(jié)。一些不法商販為了延長鴨脖子的保質(zhì)期,并讓其紅亮誘人,可能會加入亞硝酸鹽等致癌物,危害很大。其次,疫苗和藥物要通過頸部皮下注射多次,其激活的一些免疫活性物質(zhì)會長期存在于鴨脖子里,影響食用者的健康。再次,鴨脖子過咸、過辣,常吃對心血管和胃腸道的影響較大。
建議愛吃鴨脖子的人,不妨在家自己做,把鴨脖子徹底洗干凈,去除鴨皮和皮下組織,特別要清除淋巴結(jié)。鹵制過程中把握好作料的量,不要太咸、太辣,更不要加入亞硝酸鹽,要徹底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