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唐末毀于兵燹。
大明宮是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帝國200余年間的政令中心,唐長安城“三大內(nèi)”(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規(guī)模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筑群,稱為“東內(nèi)”。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二百余年。大明宮遺址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宮墻周長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40余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nèi)廷中心為太液池。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歷史沿革
大明宮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避暑而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于貞觀九年(635年)病逝,營造工程停止。
唐高宗繼位後,認為原來居住的太極宮過於潮濕,于龍朔二年(662年),對大明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更名為蓬萊宮,隨即遷進居住,以后的唐朝皇帝大多在這里朝寢,為唐帝國200余年間的統(tǒng)治中心。
咸亨元年(670年),再次改名為含元宮。
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大明宮。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率農(nóng)民軍攻入長安,登上大明宮含元殿舉行了即位典禮,然后在丹鳳門城樓宣布國號為“大齊”。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又再度修復。
唐哀帝天祐元年(904年),大明宮最后廢毀,淪為廢墟。
1957年—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勘察和發(fā)掘。
1980年—198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重點發(fā)掘,初步弄清、復原了大明宮遺址。
2003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實施的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實現(xiàn)全面竣工。
2004年,日本政府無償文化援助的文物陳列館和磚窯址保護廳相繼建成,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
2006年10月,“人文奧運·盛典西安”大型文化演藝活動在含元殿遺址舉行,拉開了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展示的序幕。
2007年7月17日,2007香港—西安投資推介會曲江專場在香港成功舉行。
2007年10月28日,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qū)暨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拉開帷幕,共有29家知名設計機構參賽。
2008年1月24日,由西安市文物局與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改造辦公室共同舉辦的“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qū)暨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方案評審會”在西安召開。喬拉·索拉(ICOMOS司庫)、羅哲文、張錦秋、郭旃、安家瑤等10位國內(nèi)外文物保護和建筑規(guī)劃大師對本次參賽方案進行了評審,最終確定以澳大利亞IAPA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優(yōu)勝方案為實施方案,并由該公司負責完成總體概念方案的深化工作以及公園的詳細規(guī)劃工作。
2008年3月29日,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啟動建設,標志著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工作全面展開。
2010年1月20日,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竣工,成為西安的又一地標性建筑。
2009年9月9日,史詩紀錄片《大明宮》在聯(lián)合國總部首映,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影在聯(lián)合國首映的先河。
2010年3月31日,作為上海世博會唯一入選的大遺址保護案例,世博會大明宮館正式竣工。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建筑特點
大明宮遺址位于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北,京師長安城外,西安市太華南路。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三大內(nèi)”(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筑群,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原宮墻周長為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有40余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nèi)廷中心為太液池。
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墻南段與長安城的北墻東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墻,把宮殿分為三個區(qū)域。
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臺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臺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馀各門均為一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筑有與城墻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nèi)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nèi)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nèi)庭以居住和宴游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nèi)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墻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1957—1962年、1980—1984年曾幾次對此遺址進行勘察和重點發(fā)掘,比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宮的形制、布局和建筑基址的結構。
大明宮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宮城西墻長2256米,北墻長1135米,南墻為郭城北墻(唐長安城的宮城北墻)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墻由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度多)1260米后,折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墻相接。宮墻墻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nèi)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jù)考古實測,除南面墻基用郭城北墻寬約9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墻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墻筑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筑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筑有平行于宮城墻的夾城,亦為板筑土墻。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墻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墻寬均為55米。夾城的修筑,在宮城的后部,配合宮城城墻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wèi)體系結構。
據(jù)有關文獻記載,宮內(nèi)共有各式建筑133處,有2臺、4觀、6亭、6閣、8院、10樓、38門、56殿,館、落、池各1。主要遺址有丹鳳門、麟德殿、蓬萊殿、延英殿、清思殿、三清殿、大福殿、珠鏡殿、承香殿、含冰殿、紫蘭殿、元武殿、大角觀、玄武門、太液池等。
主要景點
唐大明宮遺址地跨未央、新城兩區(qū)。其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長7.6千米,總面積約3.2平方千米,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于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其中在未央?yún)^(qū)境內(nèi)約1.1平方千米,現(xiàn)大明宮鄉(xiāng)的炕底寨、孫家灣兩村即在其內(nèi)。
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遺址位于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2005年發(fā)掘時實測門闕墩臺東西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各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臺兩邊宮城內(nèi)側各筑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
歷史上的丹鳳門始建于唐高宗龍朔二年,是大明宮的正門,由五個門洞組成,門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鳳樓。北與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遙相呼應,構成了大明宮的中軸線,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其規(guī)格在大明宮諸門中最高,同時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間舉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場所,是大唐王朝的國家象征,有“盛唐第一門”之稱。
含元殿
含元殿屬于大明宮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標志建筑,建成于龍朔三年(663年),毀于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其間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里舉行大朝賀活動。含元殿遺址位于自強東路革新街北口,保存較為完整。2003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實施的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實現(xiàn)全面竣工;2004年,日本政府無償文化援助的文物陳列館和磚窯址保護廳相繼建成,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nèi)最宏偉的建筑,是皇帝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的地方。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實測殿夯土臺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面闊11間,進深4間,各門寬5.3米,此殿是大明宮的正殿。在臺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跡,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
麟德殿遺址
位于大明宮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間,為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jié)之所。其臺基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余米,由前、中、后三室毗連的殿閣組成,有東、西亭,郁儀、結鄰樓,周圍回廊環(huán)繞,建筑面積達12300多平方米。遺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還有少量的琉璃瓦片。臺基周圍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殘塊。階道鋪有蓮花方磚,這是其他遺址所少見的。從出土遺物可知屋面除用黑色陶瓦外,也用琉璃瓦,兩層臺基均安有望柱、構欄、螭首,并繪有紅、藍、綠色。與麟德殿相匹配的大殿還有三清殿、清思殿、大福殿、紫蘭殿、宣政殿等。
麟德殿大約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實測殿址南北長130多米,東西寬70余米。建筑面積達12300平方米。根據(jù)勘測,原有前后毗連的三座大殿建在高高的臺基之上,中殿左右各建有一個亭子,后殿左右各建一樓,周圍環(huán)繞有回廊,將各個部分聯(lián)系在一起。
大福殿遺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宮內(nèi)大型殿堂之一,位于大明宮城墻西北角,并與西北角宮墻連接成一體,是大明宮所有殿址中地基保存較好、夯土層較明顯的遺址。大福殿遺址位于大明宮鄉(xiāng)炕底寨村內(nèi)。
大福殿現(xiàn)僅存夯土基址,由地面上、下兩部分組成,殿基夯土總外輪廓東西寬近110米,南北進深約102到128米之間。大家可以看到,地面上遺址中央,夯土范圍不規(guī)整,最高可達6米,其中西部保存較好,東部殘損略重,東西最長約76米,南北最寬處約73.62米;_南邊殘存有10余米的坡道,基臺上邊尚有墻基、散水、磚鋪地面等大量建筑遺跡。
凌霄門遺址
凌霄門亦名青霄門,是大明宮北墻偏西之門,位于玄武門以西355米處。考古探測為一個門道,距宮城西北角195米。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在肅宗病危之際,肅宗次子李系與皇太子李豫為爭奪皇位而引發(fā)的“凌霄門之變”,即發(fā)生在此。遺址在炕底寨村東北隅。
據(jù)文獻記載,唐大明宮北面有三門:中為玄武門,玄武門左為銀漢門,右為凌霄門。“凌霄門”又稱“青霄門”確有其事,這是由于不同的文獻記載不一所致。新、舊《唐書》、《長安志》均作“凌霄門”,《唐六典》作“青霄門”,現(xiàn)在通常以新、舊《唐書》、《長安志》的稱謂為準。
玄武門遺址
玄武門是大明宮北面的正門。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處,西距宮城西北角538米,東距東北角597米。在考古發(fā)掘之前,看不出門的形狀,只是在兩側有類似土丘的夯土基座。門址范圍很廣,發(fā)掘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從發(fā)掘結果看,玄武門只有一個門道,基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4.2米,南北寬16.4米,兩側為高起的夯土門樓基座。周圍砌有磚壁,厚0.7米,與門基兩端相接的一段宮墻,也砌有同樣的磚壁。門東面保存最高處有3米,寬約5米,較當時地面略高。南面兩側鋪有蓮花方磚,與門道的磚壁及散水相連。從散水南折的情形看,玄武門以南的東西兩側是廊廡建筑,與南邊內(nèi)重門相接。內(nèi)重門在玄武門南20米,是與玄武門相對的一較小的門,門兩側筑有寬僅2米的夯土墻,向東西分別距20多米處北折與北城墻相接,即對玄武門呈環(huán)抱的形式。從墻基、散水和柱的情況看,此門是三間式的平房穿堂門,中間是門道,寬與玄武門相同。玄武門上有門樓,整個門樓基座下大上小,呈梯形。門道中間有制作光滑平整的石門檻一道,高出當時地面30厘米。為便于過車,在門檻上鑿出2米寬的車轍溝兩道,軌距1.3米多。從車轍溝磨損情況來看,此門是經(jīng)常通車的。門檻內(nèi)外的路上還有清晰的車轍溝痕。文獻記載,這里是宮城宿衛(wèi)重兵駐扎的地方,其北有重玄門。
重玄門遺址
重玄門遺址位于玄武門正北夾城處,距玄武門156米。此門保存得比較好,門道兩側的門樓基座高出現(xiàn)在地面4米多,呈馬鞍形土丘,中間低處是門道。門道東西長33.6米,南北寬16.4米。夯土心,外砌磚,兩側還保存著柱礎和墻根灰底,門樓基座兩端都比玄武門加寬和延長了許多,寬5.2米。門洞中段,有道青石門檻。門檻兩端各有枕石,每道門檻之間相距2.45米,門洞之上有門樓。
重玄門內(nèi)外均有建筑遺址,其內(nèi)左右廊與玄武門相接,是北衙宿衛(wèi)處,其外有驥德院。
三清殿遺址
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宮廷內(nèi)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筑。三清殿遺址位于大明宮西北隅,大明宮鄉(xiāng)炕底寨村東北角,是一座高臺建筑,為宮廷道教建筑之一。
臺基北高南低,現(xiàn)存高度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寬南窄,南北長78.6米,東西寬北部為53.1米,南部為47.6米,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高臺系板筑夯土,周圍砌1.26米厚的磚壁,表面皆順砌磨磚對縫的清水磚面,其底鋪磨制工整的基石兩層;按u壁向上均呈內(nèi)收11度角的斜面,從出土的大量朱繪白灰墻皮,可知上面有殿堂或樓閣建筑。其上安石欄及排水石槽等設施,出土有石殘件。方磚鋪排1.5米寬的散水繞以臺基下,上殿的階道有兩條,一是踏步階梯道,設在南面正中,長15米,寬32米。另一是斜坡慢道,設在臺基北端兩側,長43.25米,平面呈梯形。慢道上面兩側鋪有壓邊條石并設石欄。遺址中出土很多綠琉璃和黃、綠、藍三彩瓦,青灰色陶瓦為數(shù)也較多。還有銅構件及鑲嵌在木構件上的鎏色銅飾殘片等。除三清殿外,大明宮中還有其他道教廟觀建筑遺址,如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遺址。
清思殿遺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時所建,位于東城左銀臺門內(nèi),臺基為長方形,南北長228米,東西寬33米。遺址中出土有銅魚符1件,上有“同均府左領軍衛(wèi)”字樣,還出土有12個殘柱礎石。
清思殿,唐代大明宮內(nèi)建筑。建于貞觀八年(634年)。位于左銀臺門內(nèi)西北,太和殿之南。清思殿的臺基呈長方形,南北長228米,東西廣33米。外圍長廊,因為院落寬闊,所以又被稱為清思院。
在東城發(fā)現(xiàn)了唐敬宗時所建的清思殿遺址,殿的臺基呈長方形,南北長228米,東西廣33米。含元殿正北約300米處是宣政殿和紫宸殿遺址,與含元殿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
太液池遺址
太液池,又名蓬萊池,位于大明宮北部居中地帶,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初鑿于貞觀或龍朔年間。開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兩岸筑望月臺與楊貴妃賞月,臺高百尺。憲宗李純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又加修浚,并在周圍建造回廊400間。池中有蓬萊山,山上有太液亭,穆宗曾命侍講韋處厚在此宣講《毛詩》、《尚書》。太和二年(828年)文宗李昂曾親自撰《尚書》君臣事跡,命畫工畫于亭上,以便觀覽,F(xiàn)池中有土丘,高5米許,當為蓬萊遺址。
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01年共同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開始對唐大明宮太液池遺址進行為期5年的發(fā)掘與研究。基本弄清了太液池的基本結構與布局。太液池面積約1.6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池,中間有渠道相通。據(jù)考古實測,西池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米。東池較小,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50米,東距東宮城墻僅5米多。池岸高出池底三、四米不等。太液池水源引自南來的龍首渠。有暗渠與宮外相通。沿岸回廊與附近宮殿建筑,都根據(jù)地貌特點,著意布置,錯落有致。遺址在今大明宮鄉(xiāng)孫家灣村西南。
官署遺址
2014年10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隊首次在大明宮發(fā)現(xiàn)了官署遺址,而且有可能就是三省中的中書省。唐都長安,面積近84平方千米,人口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唐長安城東北部的大明宮,規(guī)模宏大、建筑壯麗,唐朝大多數(shù)皇帝都在此居住和處理內(nèi)政外交。在唐代,中央官制采取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這些官署遺址位于何處以前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
含元殿和宣政殿是大明宮朝政核心區(qū),其東西兩側設有一些中央官署機構。在2010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后,唐城考古隊首先對含元殿西北約5200平方米的區(qū)域進行全面勘探,發(fā)現(xiàn)這一范圍內(nèi)唐文化遺存內(nèi)容豐富,決定把該區(qū)域作為2011年至2016年考古發(fā)掘的重點,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唐城考古隊在此進行了兩次發(fā)掘,其中2011年發(fā)掘區(qū)域僅2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有渠道、道路和一段夯土墻;2012年發(fā)掘區(qū)域有13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一處不完整的院落遺址,此次發(fā)掘共揭露出夯土基址六處,并在發(fā)掘區(qū)西南角發(fā)現(xiàn)了東西向的夯土墻兩道和排水溝一條。
據(jù)史書記載,中書省和門下省分布在宣政殿前東西兩側,而此次發(fā)掘的區(qū)域位于宣政殿西側,專家推測有可能就是三省之一中書省。在對官署遺址的發(fā)掘中,專家發(fā)現(xiàn)了幾百件文物,其中修復好百余件。這些文物以建筑構件為主,比如蓮花瓦當、蓮花方磚、青棍筒瓦、長條手印磚等,還有當時官署用的碗、碟、蓮花瓦當、蓮花方磚、白瓷碗、黑釉瓷注壺等。
文物保護
考古發(fā)掘
大明宮遺址考古工作正式開始是在1957年,已持續(xù)進行了50多年?脊艢v史分為幾個階段:
一:1957到1962年。此階段主要是確定唐代大明宮的具體位置、范圍等最基礎的工作。主要成果是,第一次畫出了唐大明宮遺址的平面圖,測定大明宮的遺址范圍為3.5平方千米。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唐大明宮遺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1963年到1994年。此階段是在前段工作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大明宮遺址內(nèi)部具體的建筑遺址特點、具體位置、建筑方面保存情況等等,如麟德殿考古就是在這一階段進行。
三:1995年至今。此階段跟前兩個階段有一些不同:首先,這一階段考古發(fā)掘和以前的主觀性發(fā)掘有所區(qū)別,考古工作主要是為了配合大明宮遺址保護工作來開展,比如含元殿遺址、御道遺址、丹鳳門遺址,這些遺址的發(fā)掘工作主要是圍繞這些遺址的保護開展的。其次,考古工作科技含量比以前大大增加,比如計算機的應用、高空攝影、GPS等。此外,開展了跟國際著名考古研究所的合作,例如與日本國立奈良文化財研究所開展了五年的合作發(fā)掘。
遺址修復
大明宮遺址位于西安市自強東路以北、玄武路以南范圍內(nèi),修復計劃將重點發(fā)掘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遺址和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遺址。僅大明宮含元殿殿前御道的修復西安市政府已經(jīng)一次性投入2億元資金。御道工程修復后將重現(xiàn)大唐皇家御道的恢弘氣勢,其中間將建造寬200米、石材鋪砌的御道,御道兩邊各留100米將建造與歷史風格相協(xié)調(diào)的傳統(tǒng)建筑。同時,還將對含元殿以北和麟德殿周邊共200多畝的地區(qū)進行環(huán)境治理資金投入。
遺址公園
從2007年10月份起,西安開始建設大明宮遺址公園,再現(xiàn)唐代盛世!大明宮遺址公園南起自強東路,北到玄武路,東起太華路,西到麟德殿以西200米,總投資3.1億元。公園建設以文物、遺址展示為主,對形狀清楚的遺址采取復原保護措施,原大明宮內(nèi)數(shù)十個宮殿都將被納入公園范圍之內(nèi)。
遺址規(guī)劃
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改造計劃總投資1400億元以上,周期為五年,分三步實施。第一步(2007-2008年),啟動建設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基本完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范圍內(nèi)的拆遷,全面啟動建設大明宮遺址保護區(qū)改造規(guī)劃范圍內(nèi)的城市基礎設施;第二步(2009-2010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園,周邊區(qū)域開工建設,拆遷工作基本完成;第三步(2011-2012年),全面完成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改造,初步建成一個功能完備、環(huán)境優(yōu)美、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現(xiàn)代化城市示范新區(qū)。未來將會復原唐代眾多古建筑,麟德殿,丹鳳門,三大殿(宣政殿,紫宸殿,延英殿)以及太液池。按照發(fā)展規(guī)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建設成為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同時把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改造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fā)展、均衡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fā)展的生態(tài)基礎、重要的人文象征、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開園后將形成六大亮點和十個典型游覽景點。
六大亮點
一是由8千米宮墻、宮門、中軸構成的大規(guī)模遺址格局形制。
二是獨特的東方古建筑遺址地標性標識,如紫宸殿、含耀門等。
三是科學的復原研究基礎上建設的大明宮微縮景觀。
四是集考古、科研、科普、游藝和旅游為一體的遺址中心。
五是以imax3d電影、實物、電子、模型和標牌合二為一的遺址闡釋系統(tǒng)。
六是月光大明宮的夜景觀系統(tǒng)。
十個典型游覽景點
一是游客中心、丹鳳門景點,游客中心包括三個模型、兩部電影。其中,imax3d電影《大明宮傳奇》,將是西北地區(qū)首家imax3d影片,是大明宮的一大賣點,丹鳳門的一樓為遺址本體展覽,二樓為多功能會議廳。
二是中軸景點,包括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大明宮微縮景觀、含元殿、宣政及紫宸殿、望仙臺標識。
三是太液池。
四是麟德殿及《大唐六駿》、《日月大明宮》、《百官上朝》、《丹鳳迎賓》、《愛在大明宮》演出。
五是遺址中心。
六是玄武門、重玄門及北夾城運動區(qū)。
七是三清殿、大福殿、炕底寨原村址及部分展示區(qū)。
八是宮苑區(qū)內(nèi)園林景觀及雕塑。
九是南宮墻中國書法博物館、唐三彩博物館等。
十是東宮墻休閑區(qū)。
歷史價值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是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都城的宮城遺址,位于亞洲東部關中盆地、唐長安城遺址北部,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見證了東方農(nóng)耕文明發(fā)展鼎盛時期帝國的文明水平及其禮制文化特征,見證了唐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動。
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fā)展、均衡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fā)展的生態(tài)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大明宮遺址主要體現(xiàn)了幾個方面的價值:第一,歷史價值;第二,藝術價值,第三,學術價值。
第一,大明宮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非常輝煌的一段歷史時期,是我們中國人引以驕傲的一段歷史時期,決定唐朝興盛衰落的關鍵就是在大明宮。因為唐大明宮是唐朝三個宮城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宮城。唐朝的21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nèi),有17個皇帝是在唐大明宮居住、主持朝政的。所以,可以說唐大明宮是唐朝全國的一個政治中心、權力中心。所以說唐大明宮遺址是唐朝歷史的一個象征。
第二,具有重要的建筑藝術價值。唐代的大明宮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一個宮城遺址,它從這方面來說,可以代表唐朝的歷史,作為體現(xiàn)唐朝的一個最高層次的一段歷史的文化,所以可以說大明宮是唐朝歷史的象征。唐大明宮非常輝煌,占地面積3.5平方千米,它的范圍也相當與現(xiàn)在故宮的4.5倍,所以它的規(guī)模非常宏大。另外,大明宮有很多宮殿的建筑群落,包括含元殿、麟德殿,這些遺址的發(fā)掘體現(xiàn)了唐朝特有的一個建筑特點,比如說宏大、高大,另外有對稱的閣樓,這些在中國歷史上體現(xiàn)了那一階段當中的一個輝煌的建筑,代表了唐朝最高的建筑水平。大明宮在中國建筑史上有著及其重要的地位,對東亞地區(qū),包括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工程建筑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比如明清的故宮,都受到了唐大明宮的影響。它不但對唐以后的宮城建筑具有影響,而且對于同時代的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宮城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比如說對日本的平城宮都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第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脊叛芯康膶ο螅脤嵨镞z址體現(xiàn)中國的歷史,唐大明宮遺址是中國考古的一個重要對象。比如說研究中國古代宮城制度的發(fā)展、演變,唐大明宮遺址是中國的一個實例,大明宮遺址不光繼承了秦漢和魏晉時期的宮城特點,而且進行發(fā)展,體現(xiàn)了它的很多特點,這些特點又對后續(xù)的宮城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宮城的演變史、發(fā)展史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yún)^(qū)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09:30~18:00
門票:60.00元;套票:90.00元(含景區(qū)門票、影票、擺渡電瓶車票)
門票信息
成人票:60元
兒童票:身高1.2米—1.4米購兒童票30元,1.2米以下免票(需成人陪同)
優(yōu)惠票:30元(65歲—69歲老人憑身份證購票,其他如現(xiàn)役軍官證,教師證無優(yōu)惠)
套票:90.00元(含景區(qū)門票、影票、擺渡電瓶車票)
交通
公交
景區(qū)南門——大明宮丹鳳門站(推薦):2路,262路,528路,717路,723路
景區(qū)東門(太華路沿線)——大華1935站:2路,17路,22路,104路,209路,216路,263路,309路,517路,703路,707路,801路,913路;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站:2路,17路,22路,46路,104路,209路,216路,263路,309路,409路,517路,703路,801路,913路;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含元殿站:2路,17路,22路,104路,209路,216路,263路,309路,409路,517路,703路,801路,913路;
太元路站:2路,17路,22路,104路,209路,216路,227路,263路,309路,409路,517路,703路,801路
地鐵:乘坐西安地鐵2號線達安遠門站后,可在北關站乘坐公交車達到大明宮丹鳳門站
自駕:太華路上園區(qū)沿線及園區(qū)北門玄武門分布多個停車場方便自駕游客停放
復建澄清
2018年4月12日,官方澄清大明宮遺址未有復建計劃,網(wǎng)上信息凡涉犯罪將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