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話(Jiang–Huai Mandarin),又稱下江官話(Lower Yangtze Mandarin)、淮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
江淮官話分布在江蘇省大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東北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個別方言島,使用人口為7000多萬,主體分布于江蘇、安徽兩省的江淮地區(qū)。
江淮官話自東向西分為江淮官話泰如片(通泰片)、洪巢片、黃孝片(包括竹柞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絕大多數(shù)。
起源歷史
江淮官話,又稱下江官話、淮語,屬南方官話,通常將揚州話作為江淮官話的代表音。通行于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qū),長江南岸鎮(zhèn)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qū);安徽省淮河南部、長江兩岸地區(qū),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包括江蘇省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揚州、淮安、鹽城、泰州(除靖江)、鎮(zhèn)江(除丹陽和部分丹徒區(qū)外)、南通(除海門、啟東、通州、崇川、如東部分)、連云港(市南,即北三河南,包括海州區(qū)、連云區(qū)、灌云縣、灌南縣、東?h南部)、宿遷市(宿南地區(qū),包括泗洪東南部、中揚鎮(zhèn)、泗陽、沭陽);安徽省合肥、安慶市(小部分)桐城市,樅陽縣、蕪湖(除繁昌和蕪湖縣全部、南陵部分地區(qū))、六安、滁州、馬鞍山(除博望區(qū))、池州(除部分地區(qū))、淮南(東部上窯、洛河地區(qū))、蚌埠懷遠縣(縣城周邊)、五河縣(澮河以南地區(qū));江西省九江市的潯陽區(qū)、濂溪區(qū)、柴桑區(qū)、瑞昌市、彭澤縣局部;湖北省東部的武漢市黃陂區(qū)、新洲區(qū),鄂州市、孝感市和黃岡市等地,使用總?cè)丝?000多萬。
江淮官話可分為洪巢片、通泰片和黃孝片,洪巢片的分布范圍最廣,涵蓋大半江蘇省和安徽省。
江淮官話洪巢片,在語言學上是指淮語以中國五大淡水湖(五湖)之洪澤湖和巢湖為兩端的大片區(qū)域,包括今江蘇江淮之間地區(qū):揚州(江都東除外)、淮安、鹽城等;江蘇沿江西部地區(qū):南京(溧水南及高淳除外)、鎮(zhèn)江(丹陽除外)、常州市金壇西部;安徽省中部地區(qū):合肥、滁州、六安等;安徽南部沿江諸市:馬鞍山、蕪湖的部分城鎮(zhèn)地區(qū)等。洪巢片四面分別與中原官話(北)、淮語通泰片(東)、吳語太湖片(東南)、吳語宣州片(南)、贛語懷岳片(西南)、黃孝片(西)等方言接壤,在方言交接地區(qū)與各方言互相影響,呈現(xiàn)出豐富的過渡特征。
以揚州話為例,以揚州市區(qū)(老城區(qū))方言為標準。古全濁聲母在揚州話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聲讀送氣清音,仄聲讀不送氣清音,與多數(shù)官話方言以及普通話一致。但是普通話的平卷舌,揚州話里是不分的,揚州話用z、c、s、l來代替zh、ch、sh、r。揚州方言的聲母歸類與普通話大致相同。
語言特點
江淮官話的主要特點是:
區(qū)別于其他官話方言的主要特點是保留入聲,洪巢片、通泰片有入聲韻和入聲調(diào)類,黃孝片多數(shù)地區(qū)無入聲韻但有獨立的入聲調(diào)類。聲母濁音清化,古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西部黃孝片一般平聲讀送氣清音,仄聲讀不送氣清音;通泰片、東部黃孝片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念清音。除通泰片及鹽城地區(qū)和湖北的蘄春黃梅武穴外大部分地區(qū)[n]、[l]不分,疑母[?]、影母[?]混同。韻母系統(tǒng)較華北官話更接近明代早期官話的代表——《韻略易通》音系。分布地區(qū)
總體分布
江淮官話分3個次方言區(qū),分別為洪巢片、通泰片、黃孝片如下:
江蘇省:
揚州市:市區(qū)、儀征、高郵、寶應(yīng)
泰州市:市區(qū)、泰興、興化、靖江(沙上,即西南部沿長江的地區(qū))
鹽城市:市區(qū)、建湖、射陽、濱海、響水、阜寧、東臺
淮安市:市區(qū)、漣水、洪澤、金湖、盱眙
宿遷市:宿南地區(qū)。(包括:泗洪東南部、中揚鎮(zhèn)、泗陽、沭陽。)
連云港市:市南,在北三河以南。(包括;海州區(qū)、連云區(qū)、灌云縣、灌南縣、以及東?h(南部))
鎮(zhèn)江市:市區(qū)(除丹徒區(qū)南部東部和鎮(zhèn)江新區(qū)大部)、句容(除葛村、白兔、春城、行香等鄉(xiāng)鎮(zhèn))、揚中(除新壩鎮(zhèn)、八橋鎮(zhèn)局地)
南通市:市區(qū)(除通州區(qū)東部,崇川區(qū)南部)、海安、如皋、如東
常州市:金壇(西部)
徐州市:新沂(東南部)
南京市:市區(qū)(除高淳區(qū)全境及溧水區(qū)南部)
(注:金壇西部(隸屬常州市)吳、淮方言混雜分布)
安徽省:
合肥市:市區(qū)、肥西、肥東、巢湖、廬江 、長豐(除西北部水湖等鄉(xiāng)鎮(zhèn))
安慶市:市區(qū)(不含大觀區(qū)?阪(zhèn),山口鄉(xiāng);宜秀區(qū)五橫鄉(xiāng))、桐城市
蕪湖市:市區(qū)、無為、南陵大部分地區(qū)
馬鞍山市:市區(qū)(除博望區(qū))、當涂(除公圩地區(qū))、和縣、含山
銅陵市:市區(qū)、樅陽
滁州市:南譙、來安、定遠、全椒、明光南部、天長、鳳陽(西南部)
池州 :市區(qū),青陽縣大部分地區(qū)
六安市:市區(qū)、霍山、舒城、金寨東南部
宣城市:市區(qū),郎溪(部分地區(qū))、廣德(縣城)
(注:宣城市原本為吳語區(qū),由于近百余年來江淮移民大量導(dǎo)入,如今江淮官話已占得上風)
淮南市:市區(qū)(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中部陳家崗等地區(qū))
江西省:
九江市:市區(qū)(潯陽區(qū)、濂溪區(qū)、柴桑區(qū))、瑞昌市北部地區(qū)(注:南部除外)、彭澤縣局部(注:彭澤縣沿江一帶)
湖北省:
武漢市:黃陂區(qū)、新洲區(qū)
黃岡市: 紅安、麻城、英山、羅田、浠水、蘄春、團風、黃州、蘄春、黃梅、武穴
孝感市:大悟、孝南、孝昌、安陸、云夢、應(yīng)城北部
隨州市:廣水、隨縣東部
十堰市:竹山、竹溪(這是兩個縣級方言島、現(xiàn)在是否是江淮話還有待考證)
黃石市:下屬四個市區(qū)
鄂州市:鄂城
河南省:
信陽市:新縣、商城、光山(部分地區(qū))、羅山(部分地區(qū))
陜西省:
柞水、鎮(zhèn)安、平利、白河、嵐皋等地
洪巢片分布
洪巢片(洪澤湖-巢湖片)是最典型的江淮官話,南京(除南部)、鎮(zhèn)江(除丹陽)、揚州(除江都東部)、鹽城、淮安、合肥、蕪湖(除部分地區(qū))、滁州、馬鞍山(除博望區(qū)和當涂縣大公圩地區(qū))等重要城市的方言均屬于此區(qū)。洪巢片大體上按蘇皖兩省省界分為淮東話(又叫淮揚方言)和淮西話(又叫寧廬方言)兩種。
分布地區(qū):
江蘇省:
揚州市:市區(qū)(除江都東部)、儀征、寶應(yīng)、高郵
淮安市:市區(qū)、漣水、洪澤、金湖、盱眙
鹽城市:市區(qū)、建湖、射陽、濱海、響水、阜寧、大豐(北部)
宿遷市:宿南地區(qū)。包括;泗洪東南部、中揚鎮(zhèn)、泗陽、沭陽。
連云港市:市南,在北三河以南。包括;海州區(qū)、連云區(qū)、灌云縣、灌南縣、以及東海縣(南部)
鎮(zhèn)江市:市區(qū)(除丹徒區(qū)南部東部以及鎮(zhèn)江新區(qū)大部)、句容(除葛村,春城,白兔,行香等鄉(xiāng)鎮(zhèn))、揚中(除新壩鎮(zhèn)局地及南部)
常州市:金壇(西部)
徐州市:新沂(東南部)
南京市:市區(qū)(除高淳區(qū)、溧水區(qū)南部)
安徽省:
池州市:市區(qū), 青陽縣大部分地區(qū)
合肥市:市區(qū)、肥西、肥東、巢湖、廬江 、長豐(除西北部水湖等鄉(xiāng)鎮(zhèn))
蕪湖市:市區(qū)、南陵縣部分地區(qū)、無為
馬鞍山市:市區(qū)(除博望區(qū))、當涂(除大公圩地區(qū))、和縣、含山
銅陵市:市區(qū)部分
滁州市:市區(qū)(南譙區(qū)大部)、來安、全椒、定遠、明光(南部)、天長、鳳陽(西南部)
六安市:市區(qū)、金寨(南部)、霍山、舒城、霍邱(南部)
宣城市:市區(qū)、廣德(城區(qū))
淮南市:市區(qū)(限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中部陳家崗等地區(qū))、壽縣(瓦東地區(qū))
通泰片分布
通泰片(南通-泰州片)分布在泰州市(除靖江)、南通市(除啟東、海門、如東兵房一帶)、鹽城市南部的東臺和大豐兩市以及揚州市江都區(qū)的嘶馬浦頭一帶,此片和普通話差異非常大,和洪巢片也有很大差異,帶有吳語底層色彩。
分布地區(qū):
江蘇。
鹽城市:大豐(南部)、東臺
泰州市:市區(qū),泰興,興化,靖江(西南角)
揚州市:江都(武堅至嘶馬一帶),高郵(東南部)
南通市:市區(qū),海安、如皋、如東(東南角除外)、通州(西部)
鎮(zhèn)江市:揚中南部
黃孝片分布
黃孝片(黃岡-孝感片)分布在湖北東部和江西省九江市的潯陽區(qū)、濂溪區(qū)、柴桑區(qū)、瑞昌市(南部除外)、彭澤縣局部一帶,是否屬于江淮官話存在爭議,趙元任稱其為楚語,它的江淮官話特點最不鮮明,正逐漸向西南官話轉(zhuǎn)變。
黃孝片,又稱江淮官話黃(岡)孝(感)片,是否屬于江淮官話存在爭議。只有東部黃孝片是無疑問的江淮官話,因為語音特點和江淮官話一致。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北、大別山南麓的湖北東部、 東北部的黃岡和孝感地區(qū)。劃分楚語區(qū)的依據(jù):趙元任:"這第二區(qū)(指黃岡,孝感一帶方言)可以算典型的楚語。"周振鶴:湖北東部歷來被稱為最具’楚香楚色’.趙元任曾稱之為“楚語”,自1988年《中國語言地圖集》之后,劃入江淮官話。但是其語音特點與江淮官話有較大差別,如入聲不是短調(diào),而是長調(diào),比其他聲調(diào)還長,這在江淮官話洪巢片和通泰片中是絕對沒有的;再如江淮官話的古咸山攝一般按主要元音分成兩個或三個部分(黃梅縣、九江市區(qū)、九江縣等地三分),而黃孝片的西部咸山攝主要元音只有一個,和普通話相同。聽感上,西部黃孝片和江淮官話差別也較大。
黃孝片方言的主體位于長江以北、大別山南麓的湖北東部、 東北部以及與其毗鄰的河南省、安徽省。
分布地區(qū):
湖北。
黃岡市:黃州、紅安、團風、蘄春、英山、武穴、麻城、羅田、浠水、黃梅
孝感市:孝南、孝昌、安陸、大悟、云夢、應(yīng)城
武漢市:黃陂、新洲
隨州市:廣水
鄂州市:鄂城
十堰市:竹山、竹溪
安徽。
安慶市:市區(qū)、桐城
銅陵市:樅陽
黃山市:黃山區(qū)(城區(qū))
江西。
九江市:潯陽區(qū)、濂溪區(qū)、柴桑區(qū)、瑞昌市(南部除外)、彭澤縣局部)
河南。盒抨柺校盒驴h、商城、羅山、光山、淮濱縣
陜西省:
商洛市:柞水、鎮(zhèn)安
安康市:平利、白河、嵐皋
通泰片
除了保留了獨立的入聲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許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獨特地方,比如:
①,古全濁聲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氣。而普通話和洪巢片大部分文讀一樣,逢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洪巢片仍然有仄聲送氣,平聲不送氣的白讀。
比如在古漢語里面同音不同調(diào)的“瓶”“病”和“同”“動”兩組字,“瓶”和“同”是平聲,普通話就念成“ping”、“tong”,“病”和“動”是去聲(屬于仄聲),普通話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凍”同音。但是在通泰口音理,他們?nèi)匀皇峭舨煌{(diào),“病”和“動”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凍”不混。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這可以說是通泰最明顯的特征。
②,麻開三讀a
比如說“車cha”“遮zha”“扯cha”“寫xia”“斜qia”“姐jia”“蛇sa”等字,在洪巢片里他們的韻母都是/iI/,這是洪巢片和通泰片的一個很大的區(qū)別,但是洪巢片鹽城話比較特殊,如鹽城話濱阜小片,“寫xia”“斜qia”,為麻開三讀a,“車”,“遮”,“扯”,“蛇”,韻母都是/ei/,“姐”韻母是/il/。鹽城市區(qū)和建湖等地,“姐jia”為麻開三讀a。
③,咸山分等,
淮語通泰片的咸山攝分類
暗un,寒hun ,看kun,官gun,干gun,卷jyun ,三saen,蛋taen,嵌kaen,限haen(白讀),限xiaen(文讀),關(guān)guaen ,先xin,天tin, 欠qin,現(xiàn)xin
通泰片和洪巢片的不同在于:覃韻全部,談寒韻的牙喉字讀un。比如:“敢”通泰是gun,和“管”同音,而洪巢是gaen(正好跟通泰的“減”的口語讀法類似),和“管”不同音。同樣的例子還有“甘干安暗蚶看”等字。但是通泰西部靠近揚州的地區(qū),口音已經(jīng)開始向洪巢片靠近了。泰州人基本上都把“敢”念成“gaen”了。
④,通泰片的聲調(diào),通泰片的聲調(diào)有6~7個。分布如下:
7調(diào):興化、如東,南通,通州西部
6調(diào):泰州、姜堰、海安、如皋、東臺、大豐、泰興,江都東部,揚中,靖江西南。
7調(diào)區(qū)的聲調(diào)為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陰平:天先拼廳歸
陽平:田賢瓶?
上聲:舔顯品挺鬼
陰去:掭線聘信貴
陽去:埝縣病定跪
陰入:貼歇撇踢客
陽入:敵舌別笛軋
6調(diào)區(qū)則是在7調(diào)區(qū)的基礎(chǔ)上,將陽去并入了陰平,所以“地”“梯”同音,“丈”“昌”同音,“病”“拼”同音。
洪巢片
除了具備江淮官話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語又具有許多獨立的特征:
⑴、聲母方面:
①除了濱阜、建鹽等少數(shù)點外,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n/l不分。
②南京小片,合肥小片,巢湖小片是南京型平翹,南京市區(qū)除外;其他小片平翹不分。
③疑母“ng”:,濱阜小片,巢湖小片有聲母ng,但是影疑相混,其他部分地區(qū)ng脫落,并入零聲母。
⑵、韻母方面:
①大部分地區(qū)能區(qū)分an/ang。由于普通話的影響,不分an/ang的地區(qū)正在減少。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對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為多。
音系概況
總述
江淮官話的主要特點是,聲母濁音清化,古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黃孝片平聲讀送氣清音,仄聲讀不送氣清音;通泰片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清音。除通泰片和黃孝東南部及鹽城地區(qū)外大部分地區(qū)n、l不分,疑母[ng]、影母[0]混同;舒聲韻母系統(tǒng)較華北官話更接近早期官話的代表——《中原音韻》音系,區(qū)別其他官話的主要特點即是保留入聲韻,復(fù)合元音和鼻音韻尾韻母有顯著單化。洪巢片通常有5個聲調(diào),陰平、陽平、陰上、去聲、入聲,其中濱阜小片和合肥小片廬江話依古清濁入聲分陰陽,有6個聲調(diào)。黃孝片部分地區(qū)和通泰片聲調(diào)有6~7個,存在入聲去聲分陰陽。
詳細說明
1、音系概況:
⒈淮語的聲母數(shù)量一般在17個[揚州]——24個[如東]之間:
①、洪巢片有17個[揚州]
即:b、p、m、f、d、t、l、g、k、h、j、q、x、z、c、s、○
少部分方言(建鹽方言)可以分清n/l,故有18個聲母;
濱阜方言既分清n/l,保留有疑母ng,故有19個聲母;
②、通泰片有18個[豐臺]——24個[如東]聲母,其中以下16個為通泰方言所共有。
即:b、p、m、f、d、t、g、k、h、j、q、x、z、c、s、○
其他8個聲母根據(jù)方言不同而增減:l、n、ng、v、zh、ch、sh、r
⒉淮語的韻母數(shù)量一般在36個[懷遠]——54個[南通]之間,以45個韻母左右為多:
①洪巢片有36個[懷遠]——53個[高郵]韻母,
其中入聲韻韻母4個[懷遠]——16個[高郵]
②通泰片有48個[泰州]——54個[南通]韻母,
其中入聲韻韻母13個[泰州]——17個[海安]
⒊淮語的聲調(diào)數(shù)目在5個——7個之間:
洪巢片一般有5個聲調(diào),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
通泰片有6個或者7個,即: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2、語音特點:
⒈淮語和普通話相比最大的語音特點就是有入聲:
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只有喉塞音[-?]一個入聲韻尾;
安慶市的桐城、銅陵市的樅陽只有[-l]韻尾;
唯有寳應(yīng)一地有[-?]、[-l]兩個韻尾;
還有極少地區(qū)入聲韻尾弱化或失去入聲韻尾的,如南京、新海連等地。
⒉咸山攝三分:
即:“関”與“官”不同音、“站”與“戰(zhàn)”不同音。
此兩攝北方話一般都已經(jīng)合流,今只有一類韻母[an](不計介音)。而在淮語中,絕大多數(shù)都有兩組或者三組讀音。一般的演變規(guī)律是:一等合口呼歸桓歡韻;一等開口呼、二等歸寒山韻;三四等同歸先天韻。在具體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贅述。
⒊陰平調(diào)值多為31或21的低降調(diào):
除海州一地的陰平調(diào)值為214曲折調(diào);合肥方言、高郵方言、金湖東南部方言、天長東北部方言為平調(diào);其他地區(qū)陰平調(diào)值多為31或21。
⒋部分地區(qū)陰陽聲韻合流:
即陽聲韻韻尾弱化變?yōu)楸腔,陰聲韻鼻化變成鼻化韻,這樣陰陽聲韻之間有了交叉關(guān)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冰”≈“邊”;
在鹽城方言中:“姐”≈“剪”、“哥”≈“官”。普通話的影響,部分已合流的陰陽聲韻又有了分離的跡象。
⒌部分地區(qū)知三章三在咸山攝和假攝中保留j、q、x的讀法:
例如:淮陰、揚州、泰州,東臺等地,“遮”、“纏”、“扇”的聲母分別為“j”、“q”、“x”。
⒍大部分地區(qū)無兒化韻er。
發(fā)展狀況
江淮官話人群尤其是新派的語音、詞匯及語法向普通話迅速靠攏,誤讀、異讀層出不窮,地方文化特色詞匯的逐漸消失。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⒈、新派“訛音”的主要特點:
①、入聲混亂:
⒈入→舒:肉、劇、郁、酷、麥、玉、薩等等,不可計數(shù)。
或?qū)ⅰ胞湲攧凇闭`讀如“賣當勞”,“郁悶”誤讀如“遇悶”,可謂慘不忍聽。
⒉舒→入:賀、慕。
②、咸山攝三分混亂:
⒈寒山→桓歡:例如“患”,即把“患”誤念為“換”
⒉桓歡→寒山:例如“灌”,即把“灌”誤念為“摜”
⒊寒山→先天:例如“奸”,即把“奸”誤念為“煎”
⒋先天→寒山:例如“戰(zhàn)”,即把“戰(zhàn)”誤念為“站”
其中以“桓歡→寒山”、“先天→寒山”這兩組變化最為顯著,并且在江淮各地皆有體現(xiàn):
●在洪巢片建鹽[建湖、鹽城]方言中,知組、章組咸山攝先天韻有明顯被同化成寒山韻的趨向。在30歲以下人群中,“展”、“纏”、“閃”等字多被誤讀為“斬”、“蠶”、“散”。
●在洪巢片蕪湖方言中,咸山攝桓歡韻一部分已經(jīng)被同化成寒山韻。新派文讀常將“管理”誤讀為“guan3理”,而單用“管”字做動詞時仍讀作guon。然而在45歲以上人群中此兩韻仍然是嚴格區(qū)分的,與建國初方言調(diào)查的結(jié)果相一致。
③、普通話音泛濫:
文牘例如:在老派揚州方言中,“大家”只有“da4 ga1”這一個讀法;年輕人則受普通話的影響多讀為“da4 jia1”。[參見《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揚州方言詞典》第61頁]
再比如:受到洪巢片的影響,通泰方言的中西部地區(qū)大量的濁入字有陽入(白)一讀、又有陰入(文)一讀,有些則只有陰入一讀。其中泰州市最甚,如今有大量的濁入字只具文讀陰入,這項音變正在繼續(xù)并加快,也許在若干年后,泰州市的陽入會完全混同與陰入。[參見顧黔《通泰方言音韻研究》第501頁]
⒉、地方特色的詞匯大量丟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話詞匯:
新派常以“藏”代替“囥”、以“濺”代替“!、以“選”代替“揀”、以“撞”代替“牨”、以“按”代替“撳”…不計其數(shù)。究其原因,年輕人大多認為地方語言是土語,不好用文字來表達,更不要說進入書面語。但實際上恰恰相反,淮語的大多數(shù)方言字在歷朝歷代國家編纂的字典里都有收錄,是很正宗的漢語詞匯。
歷史沿革
概述
中國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間,氣候物產(chǎn)、語言風土,其特點也都居南北之中。語云“桔逾淮而北為枳”,應(yīng)是地理環(huán)境使然。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云:“方言差別,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為巨異;蚴г诟∏,或滯于重滯!睋P雄《方言》記載顯示,早在漢代本省境內(nèi)偏西地區(qū),西接淮河南北是一個方言區(qū)。這個方言區(qū)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影響,逐步發(fā)展演變成為江淮方言區(qū),橫亙江蘇、安徽中部、全省遂成為三個方言區(qū)。
商周到戰(zhàn)國
從商周兩代開始,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向東向南兩個方向發(fā)展,現(xiàn)今江蘇方言的分布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經(jīng)過長期演變形成的。華夏族向南發(fā)展,從關(guān)中、中原出發(fā)首先到達江漢流域,《詩經(jīng)》國風中《周南》有《漢廣》,《召南》有《江有記》,都是江漢地區(qū)的詩,可以稱為“楚風”,說明殷周之際這里已被視為諸侯國之列,語言文化已經(jīng)華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軍東征,戰(zhàn)勝東夷,但是南面今江蘇安徽境內(nèi)的徐夷、淮夷仍很頑犟,曾多次與周互有攻伐:戰(zhàn)爭使敵對雙方進行了語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時期,徐夷、淮夷才被吳國征服,今江蘇全境幾為吳國所有。這時吳國與中原諸國關(guān)系密切,與蠻夷各族共同接受華夏文化。東周以來楚國向東擴張,吳楚連年戰(zhàn)爭,雖然楚國失敗,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進文化反倒因戰(zhàn)爭更多更快的傳入?yún)菄,加速其華夏化的進程。這時吳國與中原內(nèi)地的往來也頗為頻繁,公子季札訪問魯、齊、鄭、衛(wèi)、晉諸國,表現(xiàn)了很高的華夏語言文化修養(yǎng)。晉國助吳攻楚,還派去戰(zhàn)車隊,教以戰(zhàn)法。齊國軍事家孫武訓練吳軍,齊景公還把小女兒嫁給吳王闔閭的長子?鬃佑幸晃淮蟮茏友再龋ㄗ佑巍呈菂侨,曾在魯國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吳,他們到越國做官,出謀劃策,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中心逐步東移,最后都城遷到華東舊址吳都壽春(今安徽壽縣〕,
兩漢時期
江淮方言情況可以通過西漢揚雄《方言》的記載來了解。上文說過,當時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為江淮方言區(qū),其他是吳方言區(qū)。這是因為《方言》記載詞匯的流行區(qū)域,總是江淮并舉,其中多次與楚國中心地區(qū)的郢相聯(lián)系。并且隨著勢力向東蔓延,此后逐步擴大到長江下游以北地區(qū),吳方言區(qū)則多吳越并舉,吳揚并舉。吳是包括江北的。揚州地域廣大,與江淮陳青徐都有并舉,可見當時在下江江東廣大地區(qū)已形成一種大體相近的華夏語方言區(qū),即后來的吳方言。
南北朝時期
全國處于分裂狀態(tài),戰(zhàn)爭頻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為避亂紛紛南遷,江淮和江南地區(qū)受到中原漢語的沖擊,尤以長江兩岸為重,江淮間是主要戰(zhàn)場,作為戰(zhàn)爭手段,軍事家往往采取遷民或屯墾的措施。江南鎮(zhèn)江以上則是南來難民的主要停留地區(qū)。聚居甚眾。所有這些情況都是最能引起語言變化的因素。自此以后,江淮之間逐步演變?yōu)榻捶窖,甚至擴大到南京鎮(zhèn)江一帶。后來宋朝南渡,歷史重演,北人再度南遷,江淮之間為要沖,戰(zhàn)爭和人口變動促使語言發(fā)展,致使江淮方言與吳方言拉開距離,遂成本省三種方言鼎立的局面。
在江淮語言史上,通語和方言的消長,隨著帝王都邑的轉(zhuǎn)移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曾有兩次大變動,六朝時期的建康話和明代的南京話都曾上升為全國性的通語。
四世紀初,東晉政權(quán)在建康建立,北方大批南逃的人渡江集結(jié)于建康,并進而成為都城的主人。這些從以舊都洛陽為中心南來的人帶來洛陽話,他們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居于主導(dǎo)地位,這種外來語逐步成為建康的官話,士民在公共場合須說洛陽話。本來建康的本地話是吳方言,自從中原來的洛陽話入主以后,經(jīng)過長期的融合,建康土語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時已基本演變?yōu)橹性ㄕZ。南北朝時的語言學者顏之推云:“自茲(按指三國魏)厥后,音韻鋒出,各有風土,遞相非笑,指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保ā额伿霞矣枴ひ艮o》)金陵話與洛陽話相提并論,其實金陵話來自洛陽話,當時南北兩大都邑的話是基本相同的,都是高于方言的通語,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行全國的共同語。建康方言自來被稱為南方官話,是在東晉南朝時期奠定基礎(chǔ)的。但是當時南來的人以過江為安,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江南岸。江北地區(qū),特別沿江北岸揚州、泰州、如皋一帶,吳語并沒有很快蛻變,直到隋煬帝游江都(揚州)時,還“好為吳語”!暗圩詴哉己虿废,好為吳語。夜置酒,仰視天文,謂蕭后曰:u2018外問大有人圖儂(按胡三省注云:吳人率自稱為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后(胡注:長城公,陳叔寶,叔寶后沈氏),且共樂飲耳。u2019”(《資治通鑒》卷185)正如王導(dǎo)在建康時好為吳語,可知隋末揚州尚有吳語的存在。
明代以后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為帝王都邑,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話也就因之取得官話的地位,江淮官話也就是全國性的通語。官吏、商人和知識份子必須學會官話,才能較好地到外地進行語言交際,這是勢所必然的。加之明初官修《洪武正韻》,頒行全國,作為讀音用韻的標準,在當時享有很高的權(quán)威。此書的語言基礎(chǔ)當是以南京話為主體,走“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的老路子,這就加強了南京話作為通語的地位。此外,南京在地理上和語言系統(tǒng)上都接近中原話,比觀《洪武正韻》和《中原音韻》的異同可知,中原漢語自古為全國通語,這是南京話可以作為全國通語的重要條件。這時的中原話和北京話都已失去四聲中的入聲調(diào)。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如利瑪竇、金尼閣等,他們看到中國的方言分歧,同時也發(fā)現(xiàn)有官話的存在,學會官話對于在各地傳教最為方便,據(jù)研究,他們認為當時南京話就是官話。利瑪竇和金尼閣都在南京學過漢語,并分別著《西字奇跡》和《西儒耳目資》,用他們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寫漢字,采用漢語傳統(tǒng)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聲調(diào),是符合當時南京話的,直到清末鴉片戰(zhàn)爭前后,傳教士還認為南京話是漢語的代表。雖然明清以來,北京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官話的語音以北京話為標準,成為普通話的前身。但是,就漢語的傳統(tǒng)和歷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話始終有其重要地位。
方言爭議
江淮官話屬于漢語官話存在較多爭議的大區(qū)語言,主要的爭議包括:
1,江淮話(洪巢核心區(qū))是否為屬於現(xiàn)代官話之范疇
江淮話普遍與現(xiàn)代官話差異顯著,相互之間直接交流有困難,在音系詞匯文法上均有相當特色,在洪巢核心區(qū)尤為昭著。
2、黃孝片是否屬于江淮官話
黃孝片的鄂東部分,雖然有入聲調(diào),但它的入聲調(diào)音長比普通聲調(diào)還長,與洪巢片、通泰片大為不同,黃孝片是否應(yīng)屬江淮官話,都有爭議。
3、江淮官話與吳語的關(guān)系
有以下幾種看法:
①所有江淮官話(或洪巢片、通泰片的全部)均由吳語演變而來;
②只有部分江淮官話由吳語演變而來;
③江淮官話僅帶有吳語的底層,不一定是(或一定不是)從吳語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