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棹園位于寶應(yīng)縣城中心葉挺路和安宜路的交匯處,本為清代康熙進士喬萊的私家園林,以荷景著稱。明代以前此地為一片汪塘,南通宋涇河,北達松岡。明代中期,寶應(yīng)望族胡氏于此建了畫川別業(yè)(別墅),明末荒廢。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喬萊于此舊址上構(gòu)筑了縱棹園。
此園積土為山,植樹為林,小中見大,頗多野逸之趣。亭臺樓閣,景點甚多,曾吸引了不少學(xué)者名流詠詩作賦,對這清幽雅致的水景園林大加贊賞。縱棹園大門上方懸掛著“縱棹園”匾額,由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
景點簡介
縱棹園位于寶應(yīng)縣城中心葉挺路和安宜路的交匯處,本為清代康熙進士喬萊的私家園林,以荷景著稱。明代以前此地為一片汪塘,南通宋涇河,北達松岡。明代中期,寶應(yīng)望族胡氏于此建了畫川別業(yè)(別墅),明末荒廢。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喬萊于此舊址上構(gòu)筑了縱棹園。
此園積土為山,植樹為林,小中見大,頗多野逸之趣。亭臺樓閣,景點甚多,曾吸引了不少學(xué)者名流詠詩作賦,對這清幽雅致的水景園林大加贊賞。 百年之后,喬氏中落,縱棹園改建畫川書院,成為當(dāng)時寶應(yīng)的最高學(xué)府。抗日戰(zhàn)爭期間,毀于兵火。解放以后,在原址重建此園和寶應(yīng)縣中學(xué)。1958名為人民公園。1982年,寶應(yīng)縣人民政府為保留傳統(tǒng)特色,恢復(fù)原名,仍稱“縱棹園”,并加以擴建,修整一新。目前,它位于城區(qū)中心,地處葉挺路、安宜路交匯點,占地面積68畝。
主要景點
清康熙年間,翰林院侍讀喬萊因不滿仕途污濁,罷官歸里后修建了私家園林,取名縱棹園,用以潛心讀書,吟詩作畫。清代中期,其后人曾捐贈建畫川書院。清末民初改為安宜學(xué)堂、民眾教育館,后被日軍盤踞,園林遭到毀壞。解放后,園林由當(dāng)?shù)卣掭菀恍,頗具規(guī)模,定名為寶應(yīng)縣人民公園,直至1982年恢復(fù)原名——縱棹園。
縱棹園大門上方懸掛著“縱棹園”匾額,由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大門兩側(cè),雄踞著一對潔白、威嚴(yán)的石獅。相傳,早年城北有一家豆腐店,店主人每晚做好兩缸用于次日出售的豆腐腦,店主人早上總見一缸豆腐腦莫名其妙地“蒸發(fā)”了,煞是奇怪。為了弄清“蒸發(fā)”原委,店主人于深夜悄悄地藏在缸后,靜觀其情。待到黎明時分,繁星漸消,只見兩個龐然大物飄然而至,前爪伏于缸口,大口大口地吞食豆腐腦。店主人見狀,使出渾身力氣,抄起鐵棍,對準(zhǔn)兩個龐然大物一陣狂砸,其中一怪物的前爪被砸中,吼叫一聲便迅速 逃走。翌日晨,店主人在缸邊拾得一只石獅前爪,遍城尋訪,見泰山殿門前有一石獅缺一前爪。文革期間,泰山殿被毀,門前的一對石獅被市民埋進地下保護起來。后因打通葉挺路,筑路工人在原寶應(yīng)中學(xué)大門西側(cè)進行路面施工時發(fā)現(xiàn)了完好如初的兩只 石獅,當(dāng)即將它們移至縱棹園門前,作為鎮(zhèn)園之寶。
風(fēng)景名勝
進入園門,但見蒼松隱閣,亭榭倒映,碧荷飄香,楊柳婆娑,賞心悅目。過曲廊,有石橋橫跨清溪,假山迎面而立。林蔭夾道,向西不遠(yuǎn)處是一座涼亭,供游人在此小憩,欣賞園內(nèi)景色。折向北便是聞名遐邇的八寶亭。
八寶亭,居高臨下,氣宇軒昂。原址在縣南街得寶河畔,1983年遷到此處。自八寶亭西行,過拱橋,便是戚家汪中的一座小島。島中建有戚汪閣,又稱“竹深藕凈之堂”。戚汪閣里,有文人相聚時留下的墨跡,供游客欣賞,或在其中品香茗,或揮毫潑墨 ,其情其景,煞是溫馨典雅。堂前紫藤,花開如云。四周有松竹梅柳,樹影婆娑。
八寶亭北面有湖石假山,玲瓏剔透,洞窟清幽。游人在此或攀“崖”登高,或跨越水上石墩,興之所至,樂在其中。再往北,有黃石假山一座,名曰翦淞亭,其上立有六角重檐。 在碧水泱泱的戚家汪的西南兩側(cè)皆圍以仿漢白玉欄桿,北邊為“畫川勝境”,系仿古建筑。
故事簡介
戚家汪在明代曾是一片蘆葦塘,塘邊住著一戶姓戚的人家,戚家長子新婚之夜,送客返回不慎失足落水而亡。新娘得知后悲痛欲絕,即賦詩一首:“畫虎雖成未點斑,百年夫婦 一宵難。歡聲未已哀聲動,賀客才臨吊客參?兹钙燎盁綦[隱,鴛鴦?wù)砩蠝I潸潸。從來未識 兒夫面,空惹虛名到世間”。之后,新娘亦投水殉節(jié)。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第 三 次南巡路經(jīng)寶應(yīng),聞知戚家新娘的殉節(jié)之事,感慨頗深,遂賦詩一首:“未睹婦面繼夫之, 非此尋常烈女行。白發(fā)尚且貪晚景,青春豈肯棄紅妝?魂游地府乾坤大,骨葬山頭草木香。 朕淚從未輕易落,只為千秋立綱常。”當(dāng)年園主喬萊常與親朋好友劃船湖中,品茶放懷,談 古論今,時而吟詩作對,時而撫掌放歌。狀元王式丹游園曾賦詩道:“此中便作小游仙,一 鶴呼儔下蓬橋!
題記標(biāo)記
附:《縱棹園記》
侍讀喬君石林,歸白田,得隙地于城之東北隅,治以為園。園內(nèi)外皆水也。水之潴者因以為陂,流者因以為渠,平者為潭,曲者為澗,激而奔者為泉,( 三點水加亭字)而演迤者為塘、為沼。水中植蓮藕十余畝,芙蓉射干,羅生水際。 反土為山,山上下雜蒔松栝桐柳,梅多至二百余本,桂百本,桃李無數(shù)。有堂臨水,曰“ 竹深荷凈之堂”。有亭在水心,曰“洗耳”。有閣覆水,曰“翦淞”。有橋截水,曰“津逮”。不疊石,不種魚,不多架屋,凡雕組藻繪之習(xí)皆去之,全乎天真,返乎太樸,而臨眺之美具焉。君家去園不半里,每午餐罷,輒刺船來園中,巡行花果,課童子,剪剔灌溉,瀹茗焚香,捫松撫鶴,婆娑久之而后去。有佳客至,則下榻焉。琴弈觴泳,陶然竟日。蓋園居最難得者水。水不可以人力致強而蓄焉,止則濁,漏則涸。茲地在城中而有活水注之,湛然淵(三點水加亭字),大旱大枯,宜園之易以為勝,而至者樂而忘歸也。往余在京師,見王公貴人治園館,極其閎麗。怪石盤松,珍禽異卉,皆可羅致,而獨患無不竭之水。黑龍?zhí)短沅挂汇,遂為名勝。豈知吾鄉(xiāng)之水,在在皆濠濮哉。然士大夫縻于好爵,家居之日少,往往不暇為園,或間歸乘興經(jīng)營,未落成而遽出,蹉跎不返,有終其身不復(fù)見者。則地雖勝而主人不能有也,亦足悲矣!今喬君得從容閑暇,偃仰于此,非君之幸歟!然使君未能與世淡忘,身在江湖,情馳魏闕,雖景物當(dāng)前,恒有邑邑不自得者。今觀君恬然自足,蕭然無悶,若將終身焉。蓋君之身雖絀而言已行,澤被乎鄉(xiāng)邦,聲垂乎簡冊,不愧不怍,有異乎他人之去國者,茲其所以為樂也。余既信宿茲園,愛林木之幽勝,而嘉君之能樂其樂也,于是乎書。
。ㄤ浿犊滴踔尽 作者:潘 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