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故城,即西漢時期的新陽縣城(漢成帝鴻嘉二年封頃侯永于新陽),位于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鄒塢鎮(zhèn)南安陽村北。1993年,被棗莊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簡介
安陽故城, 即西漢時期的新陽縣城(漢成帝鴻嘉二年封頃侯永于新陽)。
位于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鄒塢鎮(zhèn)南安陽村北。故城地處臺型高地,四面墻基清晰可見,東、西、南三面尤為明顯,有的地段竟高出地表4—5米,均系黃土夯筑而成。城周長約1000米,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故城內,地面上散見許多陶器殘片,有灰陶、紅陶,而灰陶居多。1993年被棗莊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由西漢時期東?ば熘荽淌凡拷驁D,可知東?さ摹靶玛柡顕碧幵诮駰椙f市境內。
新陽侯國周圍有昌慮侯國、建陽侯國、建陵侯國、陰平侯國和戚縣、承縣等。
由東漢時期徐州刺史部疆域看出:
在東漢時期新陽侯國,同建陽侯國、建陵侯國一起并入承縣(嶧縣的前身),此時承縣境域開始擴大。
乾隆四年?陌喙獭肚皾h書 卷十五下 世系表》載:“[東海郡]新陽頃侯永 魯頃王子 [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戊子封 侯級嗣免”
水文環(huán)境
遺址呈現(xiàn)邊長約300米X250米,為總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的四方城,整個城臺高出四周地面約4至5米左右。
遺址東約100米許,是穿過西集山口西北東南方向的S345棗滕公路和棗滕高速公路;北約200多米外是北山,據(jù)說是古代的安陽山;西北約800米是墓山,墓山因多有漢墓而得名;
故城東北是一個由北山匯水而形成的深水潭,水潭向南出水的小河,在古城東北角筑壩截水,引入北墻與東墻外人工挖掘的護河內。東墻外的護城河河水,部分流入南墻外的護城河后,部分沿向南的河道延伸穿過北安陽村,向南流去;故城西墻外,也是受北山的匯水形成一個大水潭,北護城河和南護城河皆是與此潭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護城屏障。1964年“農村學大寨”運動的大造農田水利設施期間,故城遺址附近的兩個大水潭皆重新筑壩擴建成水庫;
東、西、南三面殘墻比較明顯,尤其是古城的東北角部分更加突兀,有的地方高出地面約4到5米。城基底部大約寬30米許,頂部寬度10米至20米。現(xiàn)因種田之故,人工作用形成三級臺階狀。
城址南墻,中間部分為民房所掩蓋。連接北山和安陽村的一條南北直路,貫穿故城正中。這條應是故城的古路,而古路和南北墻的交錯處,分別就是故城的南門和北門的位置。
東西城門,根據(jù)東西城墻的跡象,并不明顯,似乎沒有。
從殘存的城基斷面觀察,城墻有十分明顯的夯土層,夯層厚度約10至20厘米。土質為黃細砂土,系來自周圍護城河所掘土。
人們曾多次在城址內及其以北附近發(fā)現(xiàn)有不少古代的紅、灰陶殘片,如花紋磚殘部、灰筒瓦殘片、灰陶豆柄、灰陶鬲足、板瓦等,還發(fā)現(xiàn)秦漢五銖錢、銅鏡等古人生活遺物。
城址北面附近有一名“伏山”的小山,狀如伏龜。古時山上有三皇廟,清代咸豐年間毀圮,今己蕩然無存。
1980年全市文物普查時,曾對此作過詳細的記錄。
1986年被定為棗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