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漢明長城,在山丹縣境內綿延近200公里,壕式漢長城和土筑夯打的明長城,雖建于不同年代,但走向、長度卻完全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兩者相距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 象這樣不同歷史年代修筑而同時并行并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內絕無僅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山丹縣境內長城東接永昌縣水泉子鄉(xiāng),西至東樂鄉(xiāng)龍首山脈的煙洞溝,約160公里。比較完整的漢長城60公里,烽燧19座;明長城98公里,烽燧64座。漢明長城走向、長度大致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兩者平行延伸。
發(fā)展歷史
漢代長城
長城始建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的一項重大軍事措施,把戰(zhàn)國七雄的城墻連成了萬里長城。
漢朝初年,匈奴再度強盛起來,不斷侵擾北方,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把宗室女嫁于匈奴單于。但匈奴貴族仍不時率眾擾掠。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名將驃騎將軍霍去病發(fā)動了有名的"河西之戰(zhàn)";羧ゲ÷受姵龅乜ぃM攻河西地區(qū)的匈奴右郡,采取大迂回戰(zhàn)術,經(jīng)居延奔襲祁連山北麓的匈奴部落,大敗匈奴。這曾使匈奴悲嘆曰,"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后漢武帝在河西設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置張掖郡、敦煌郡。為鞏固勝利果實,在焉支山下筑建了刪丹城。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河西屯駐軍隊,移民屯墾,保障絲綢大道的暢通和商貿往來,又于公元前120年始筑河西長城。山丹縣境內漢長城就是在這個時期筑就的!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酚涊d:"漢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后漢書《西羌傳》載:"及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shù)千里。""河西之戰(zhàn)"勝利后,又置張掖郡,置刪丹、日勒、氐池、昭武等縣,開始修筑邊塞。我縣漢長城當時由漢將路博德負責勘查修筑。路博德,西河平州人,以右北太守從驃騎將軍霍去病有功,漢武帝任路博德以衛(wèi)尉為伏波將軍,伐破南越。路博德又率軍到河西,駐守刪丹,開始筑建河西長城。根據(jù)當時河西刪丹地理條件,勘測線路,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沿龍首山脈南麓,挖壕溝,鋪"天田"(用作偵察敵人出入蹤跡的沙田),筑烽燧,建亭障。然后順著焉支山頂向大馬營一帶筑造屯馬墩、屯田墩,設置馬苑養(yǎng)育良馬。筑墩一直到白石崖。之后漢朝又向河西遷徙移民,設置村堡?h境內漢壕溝現(xiàn)存定羌廟、柳溝帽盔山、石峽口烽燧,并在谷內設置列障駐防。還有豐城堡金山烽燧、東樂鄉(xiāng)西屯煙洞溝烽燧,現(xiàn)猶存遺跡。
到西漢末年,同匈奴的關系又惡化。東漢王朝建立不久,為防御匈奴,又在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開始,大量調遣士卒,增筑堡壘,修造烽臺,每隔十里設一堠,五里設一障,又把長城上的烽堠、亭障連起來,構成一道堅固的防御工程體系。我縣的峽口驛、豐城堡、新河驛、三十里堡、二十里堡、十里堡、祁店堡、靜安堡、西十里堡、小寨堡、西屯等都是長城的又一防護體系。
明代長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秋,由明朝大將軍常遇春、徐達率兩路大軍浩浩蕩蕩向北挺進,進攻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城(今北京市)。常遇春率先鋒攻占了河北、山東等地,元朝結束。明王朝接收陜西、遼陽、甘肅后,十分重視邊防線,就開始建筑防御體系長城,前后持續(xù)二百余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派三路軍繼續(xù)北征,后主力軍受到挫傷。明太祖放棄武力統(tǒng)一草原諸部的措施,推行戰(zhàn)略防御,開始在北方設郡、軍鎮(zhèn)、筑城堡、立衛(wèi)所、建關隘、置墩臺的防戍部署。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巡撫趙載負責堵塞山丹至高臺的山口、關隘,這是在山丹修建明代長城的第一步措施。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兵部尚書翟鑾奉命閱視長城防務,發(fā)現(xiàn)諸多問題,九月上報修嘉峪關。后于嘉靖十九年到二十年建成嘉峪關。洪武二十四年(1545年)由指揮莊得負責在西夏筑建的山丹城基礎上擴建山丹城,把周一里二百六十步的小城擴建為七里二百九步。山丹城筑了東、西、南門,東門、西門增設甕城,沒有北門。建筑山丹城實際是建筑明長城的第二期工程,過了北山就是蒙古統(tǒng)治的地界,為防御蒙古民族的侵擾,所以就沒有設置北門。山丹城擴建后,又分別加強了山丹城周圍的關隘、堡寨,新河驛就是在這時從長城腳下遷到現(xiàn)址的。同時開始向河西大量遷徙移民,安置于山丹城及各村堡。明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年至1548年),由巡撫楊博策劃和主持甘肅鎮(zhèn)長城的增建工作。山丹境內明代的墩堡、關隘就是在這段時間又加固復修的,即從玉泉口至大口子(即定羌廟至東樂煙洞溝)一段,又加固大馬營灘的屯馬墩至白石崖烽火墩!渡降たh志·甘鎮(zhèn)志·兵防志·關隘》載:"自東北玉泉口至西北大口子,又迤南白石崖。嘉靖二十七年。巡撫都御史楊博躬歷籌畫,或浚筑壕墻,或斬砌石壁,或修設柞壘,以扼虜患。""山丹衛(wèi)東路本衛(wèi)教場起,古城洼界碑止,墻壕崖柞疊水石梯壘木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五丈,計一百一十一里三十步。"也就是說,楊博在漢長城的基礎上堵塞山口、關隘,設置了墩臺和關隘的一些軍事設施,這是明代第二次復修和維修長城。隆慶六年(1572年)廖逄節(jié)出任甘肅巡撫又整治長城,又自山丹衛(wèi)教場起,至古城洼界碑止,修復邊墻、崖柞、疊水、石梯、疊木諸類工程,長達55.5公里。
萬歷元年(1573年),廖逄節(jié)又修龍首山至白路兒長城,白路兒長城至尖山、紅寺山的長城。
萬歷二年(1574年),廖逄節(jié)又復修石峽口東自土窯兒起西至石峽口嘴至,壕里增中墻一道,長835丈。在廖逄節(jié)的督促維修下于萬歷二年六月山丹境內的邊墻、城堡、墩臺先后畢役,使長城面貌煥然一新。這實際上是明代長城第三次復修和維修。廖逄節(jié)把烽燧連接起來,改變前兩次的結構,用黃沙土夯筑成一道完整的城墻
、
旅游景點
山丹長城文物陳列館
山丹縣于1993年在長城景區(qū)內新建了一座古樸別致的長城文物陳列館,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正廳展室展出文物分為書畫、器皿類共80多件。除此還展出了當今極為罕見的明代官宦女性木乃伊。木乃伊出土于山丹縣城東,雖歷經(jīng)400多年,但女性木乃伊毫發(fā)分明,飾物華貴齊整,仍不失其特征。南廂房展室,展出了山丹境內漢明長城、關隘要塞不同時期的圖片和有關資料以及長城、驛站守城軍士的戰(zhàn)盔戰(zhàn)甲、刀槍弓弩等200多件。另有“四喜娃娃”、“三面觀音”、“胡騰舞”、“梅花暢和卷”等文化藏品。
石峽口古井
峽口驛古城地處絲綢古道的干旱地帶,人畜飲水全靠外運解決。明洪武年間筑峽口古城,當時的設計者從焉支山北麓的瓷窯口山中埋設陶瓷道至峽口,引焉支山雪水入城,保障了當時修筑邊墻和峽口軍民生活用水。
鎖控金川
在甘肅河西走廊中段,漫漫絲綢古道與巍巍萬里長城齊驅并駕,綿延于山丹縣老軍鄉(xiāng)境內的“石峽口堡”處,被一條寬不過數(shù)百米的石壁峽谷扼控,其特點是山大谷深,石壁險峻,古道谷中行,身居谷底,翹首藍天如縫,人立懸崖俯瞰陡壁欲傾,故有石峽口關隘扼狹甘涼咽喉,鎖孔絲綢古道之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刑部郞中陳棐奉敕巡察河西兵防,途經(jīng)此地,遂奮筆疾書“鎖控金川”四個大字,鐫刻于石峽峭壁,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中國西北長城文化石刻長廊
建于2007年,是將書法石刻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易學有機結合的一處人文景觀,體現(xiàn)了博大精深,天人合一,陰陽互補的古代哲學思想。石刻長廊共分九層,有皇極、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洛河、河圖、八門九星、六十四卦組成,共用628塊石頭,每塊石頭代表一卦象,匯集了包括中國當代眾多名家書法,集中反映了古老的長城文化及邊塞人文地貌,這是國內最大的原生態(tài)書法石刻長廊。
定羌廟(繡花廟)
遺址縣境內漢、明長城東接永昌縣水泉子鄉(xiāng)到定羌廟,北側是連綿起伏的北山,東南是巍峨蒼翠的焉支山,兩山相峙恰如咽喉。定羌廟驛正處于咽喉要道之間。明隆慶五年重修,萬歷三十八年平羌將軍張臣重修懸匾。從這些史料看,定羌廟從漢代至清代都是兵家防守的重要關隘,F(xiàn)定羌廟遺址尚在,遺址內有漢灰陶殘片,有古井、房址,還有列障。清代詩人謝歷途經(jīng)定羌廟登城樓描述到:"定羌古戍獨登樓,臨眺無端悵遠游,煙雨一天憑對酒,英雄千古幾封候?塞鴻飄渺長空遠,羌管悠揚野草秋,為問漢家教射客,到今何用姓名留。"從此詩中,說明定羌廟歷代都是兵家必爭的要塞,從屯兵的列障發(fā)展到驛站,又擴大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
峽口關隘
由涼郡西入至定羌廟到石峽谷關隘,群峰環(huán)抱,門通一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石峽谷兩山相對,谷內有古道,兩山內有漢代烽燧、列障、明代長城,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關隘。峽口最高山峰帽葫蘆山筑有漢烽燧,山峰下有一完整的列障,障內有漢灰陶片,有當年遺留的牛骨等物,周圍有壕溝,還有上峰頂?shù)谋愕肋z跡。山下有供人飲水的古井,同時在崖壁上有鐫刻的四個斗大的字:"鎖控金川。"落款:"大明嘉靖三十一載四月吉旦,刑部郎中□恤全陜前左給事中鄢陵陳□棐。"從這些遺留實物,足以證明峽谷的重要性。明代詩人張楷路經(jīng)峽谷時寫到:"白沙官道接羌胡,磽確難行是此途。疑過井陘愁馬蹶,似經(jīng)云棧聽猿呼。兩山影逼天多瞑,五月風高草已枯。明日西行望張掖,-川平似洛陽衢"。該詩形象地描繪出峽谷的險要。走出峽谷即是峽口古城址。古城緊倚漢、明長城。該城應為長城的附屬城。城450×230米,開南、北兩門,分別有瓫城,四角有角墩,還有教場(練兵場)。這座城與長城有休戚相關的聯(lián)系,是歷代駐兵、屯糧、屯草、屯軍馬的軍事基地,也是沿長城古道通商通郵的必經(jīng)之地,停留食宿的場所。漢、明長城就在該城的北側,時至壕溝、邊墻上的女兒墻都完好如初,猶如橫空出世的蒼龍蜿蜒于北山腳下的茫茫戈壁上,極其壯觀。2001年8月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作了專題報道。2002年12月中國長城學會也制作了《感受長城》大型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二套節(jié)目中播出。
豐城堡金山子烽燧及列障
金山子烽燧筑在金山子頂部,東可看到焉支山、峽口城,西可覽到沿線長城的新河驛,南可觀到絲綢古道。長城旁邊有121×121米的列障,列障四周有壕,有板筑墻、門闕。長城烽燧下有一口石砌古井。從整體布局可看出這些附設物與長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河驛
新河澤本身就是長城附設的列障,現(xiàn)遺址尚存,后又在廖逄節(jié)筑邊墻時遷移到現(xiàn)址。長城旁有一個土筑板墻莊叫端(音cuán)莊,據(jù)說當時筑長城,民夫所食用的大部分是炒面。這里風大,吃干炒面時常常風吹迷眼,難以入口,民工就提議修筑一個小城堡。征得上級同意后,筑起了端莊,從此吃飯住宿就到該堡內。因是大家倡議修筑的,所以命名為"端莊"。為加強宣傳和保護長城,于1993年7月興建一所長城文物陳列館,并成立了長城文管所。2000年7月,我縣與日本亞西亞文化交流學會聯(lián)合維修了一段明長城。
山丹縣城北長城暗門墩
為何又命名為"暗門墩"?這與"隆慶議和"有關。"隆慶議和"是明王朝同蒙古俺答部結束軍事對立的歷史事件,和議達成于穆宗隆慶年間,故稱"隆慶議和"。議和條約里有一條是有關長城沿線多處開辟市場同蒙古族進行合理貿易的,允許蒙古族用各種游牧產(chǎn)品交換內地產(chǎn)品和手工業(yè)制品。山丹就在長城旁開設暗門,并筑墩為標志,開設了交易市場。山丹當時所食用的鹽就是阿拉善右旗亞不拉鹽池的鹽。自此,開始了山丹與蒙古之間的開始了長期的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