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市是廣東省湛江市縣級市,該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風俗傳統(tǒng)源遠流長,吳川市梅菉鎮(zhèn)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黃坡鎮(zhèn)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吳陽鎮(zhèn)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08年該市被廣東省授予“詩詞之鄉(xiāng)”,還被世人們譽為“粵劇之鄉(xiāng)”、“泥塑之鄉(xiāng)”、“木偶之鄉(xiāng)”。 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泥塑2007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吳川飄色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基本內容
自古以來,吳川文化就比較活躍,人文蔚盛,是馳名古今的文化之鄉(xiāng),有很多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滋味的、古樸的民間文藝活動。如舞獅子、舞火龍、舞英雄、舞貔貅、粵劇、木偶劇、山歌、木魚、八音、泥塑、飄色、花橋、詩社、對房、三月三的賽歌、七月七的乞巧、九月九的登高......等等。這些文化活動為各種節(jié)日增添了熱鬧, 使男女老少笑逐顏開,情趣無限。古樸的傳統(tǒng)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現(xiàn)代文化交相輝映,構成了文化名城濃郁的文化氛圍。其中元宵是吳川梅菉鎮(zhèn)最熱鬧的一天。在眾多的節(jié)目中,游花橋、觀飄色、品泥塑被譽為梅菉元宵節(jié)“三絕”。近年來吳川梅菉“三絕”多次上廣東電視屏幕,乃至中央電視臺,相當一部分還被國外友人攝入鏡頭。
--------------------------------------------------------------------------------
燈火璀璨的花橋
花橋原是隔海村群眾為過江進城鬧元宵而搭起的橋。據(jù)說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連成的,后來因為浮橋危險,就改用竹木搭橋。那時候,人們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條橋,免不了摩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橋,還把女橋蓋住,裝飾一番,越裝越美,便成了“花橋”,F(xiàn)在是利用水泥鋼筋的大橋裝飾,更加安全壯觀了。
--------------------------------------------------------------------------------
飄色藝術表演是一種地道的流動舞臺藝術造型。運用力學原理,用鋼筋支撐著化裝演員隨車游行表演,形象生動奇妙,各具體態(tài)。加上舞獅舞龍助陣,鑼鼓八音相配,非常熱鬧。吳川飄色,除了每年元宵在本地表演外,多次被邀請到湛江市和茂名市屬各地表演,還被邀請到東莞、中山市和海南省等地表演。1987年10月和1990年9月兩次應邀前往廣州東方樂園參加歡樂節(jié)。1991年進京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演出,深受中外觀眾贊賞,被西方觀賞家們贊譽為“東方的隱蔽藝術”。
活靈活現(xiàn)的飄色藝術表演
--------------------------------------------------------------------------------
栩栩如生的泥塑
泥塑之鄉(xiāng)
群眾慶賞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覽的傳統(tǒng),據(jù)說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fā)展,和梅菉發(fā)達的磚瓦陶瓷器工業(yè)是有關的。相傳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間,梅菉瓦窯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磚瓦泥塑真人一樣大小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觀眾。 以后,梅菉在元宵期間就普遍搞泥塑展覽活動,這些泥塑內容,多取材
于傳統(tǒng)戲曲,神話故事,以及喜慶風俗的片斷。如《三顧草廬》、《木蘭從軍》、《西廂待月》、《八仙過!、《劉三姐對歌》、《岳飛報國》等等。造型優(yōu)美、塑工精細、形神兼?zhèn)洌穷H為精美的藝術品,深受觀眾歡迎。梅菉的泥塑遠近聞名,因而贏得了“泥塑之鄉(xiāng)”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