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泥狗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太昊陵“人祖會”中泥玩具總稱,是一種原始圖騰文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復合體共約200余種!澳嗄喙贰币蚱湓煨凸抛、荒誕,在眾多民間藝術(shù)中具有獨特的魅力!痘搓枴澳嗄喙贰薄肪x200余種“泥泥狗”作品,系統(tǒng)地反映了這一頗具原始風格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
簡介
泥泥狗的背景
淮陽“泥泥狗”/寶 誠
早在五億零七千年前至十九億年震巳紀期間,在中國境內(nèi)大部分是大海的情況下,就出現(xiàn)了大片的淮陽古陸!缘刭|(zhì)學家劉洪元《中國古地理圖》
泥泥狗的產(chǎn)地
集中在周口市淮陽區(qū)城東的十二個村莊內(nèi)。這一帶南距古宛丘遺址八里,而至太昊陵僅二里。從古城遺址由西往東,向太皇陵集中,這十二個村莊是:金莊、武莊、陳樓、前后下樓、史莊、許樓、段莊、金莊、劉莊、五谷臺、白王莊。使人不解的是,在淮陽區(qū)其它的西。北、南三個方位,自古以來均無制作“泥泥狗u2019的藝人。原因何在?是和遠古東夷子孫不違祖宗,天下八方,只認定東方為主、為源的部落聚集區(qū)域有關(guān),抑或過何其它原因?
當我們看到這些半人半猿、人獸同體,長著九個頭的鳥,兩個頭的狗,還有“猴頭燕”以及“人面猴”等等怪異、奇特的禽獸造型;面對這些超自然的怪異形體;和那些令人費解的點線符號時,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混沌初開、風雷閃電、猛獸出沒、人獸共存的曠古時代。萬物有靈,神人合一,物我兩忘,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那時,人類的意識中還不具備從自然的客體中完全分離開的能力。自身的脆弱與主存的欲望,使他們把保護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在他們看來具有很大威懾力的禽獸身上,并把它們“神格化”,視為有靈魂的載體,于是產(chǎn)生了對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的精靈、魔力的“圖騰”崇拜。而這些具有原始宗教文化特征的精靈“圖騰”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伴隨著古老的宗教祭祀、民俗活動而遺存下來,成為史前“圖騰文化”的子遺。
就是這種造型古拙、荒誕的泥塑玩具,被當?shù)厝朔Q作“泥泥狗”。它出現(xiàn)在河南周口淮陽,祭祀人祖伏羲、女媧的廟會中,成為齋公、香客們避災、求福,爭相購買的“神圣之物”。
泥泥狗特點
穩(wěn)中求動——淮陽泥泥狗的動態(tài)以穩(wěn)重為主,幾乎沒有過大的動勢,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勢。在平穩(wěn)中傳遞了一種內(nèi)在的氣勢。好像“穩(wěn)如泰山”一詞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堅固,不可動搖。這種動態(tài)就像能夠長久存在,產(chǎn)生一種時空的永恒感。
方圓結(jié)合——方圓結(jié)合本身就具備一種哲理性;搓柲嗄喙返念^概括成圓形,而身體處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圓柱形,腳就做成方塊形。大方大圓的結(jié)合,特征尤為明確;搓柲嗄喙肪褪怯米钕淳毜男蝹鬟_最豐富的東西。
直來直去、斬釘截鐵——淮陽泥泥狗用線很有力度、挺拔且直來直去,不拖泥帶水,沒一點做作,用點也十分果敢、鏗鏘有力,斬釘截鐵。
“泥泥狗”是一種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紅、黃、青、白色,色彩對比強烈,而又不失和諧。中國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極普遍,黑底色玩具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國民間工藝美術(shù)委員會第九屆年會上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從祭祀禮儀方面來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對中國泥玩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作了雙重構(gòu)成假說。他認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屬于表層文化(漢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則迫近華夏民族的基層文化(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兩流派文化又相互影響并且發(fā)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為基調(diào),再飾以紅、青、黃、白,統(tǒng)稱“五色”。紅、青色艷麗,白為明色,黃則為中和色(現(xiàn)多用廣告色、加品紅),在黑色的包容中通體鮮艷奪目,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拔迳眲t源于中華民族的“五色觀”,由來已久。
《歷代名畫記》載“泊平有虞作繪”注引《蔡傳》說:“彩者,青、黃、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繪于衣,繡于裳,皆飾u2018五彩u2019,以為u2018五色u2019也!薄懂嬚摗芬抖倏脊び洝份d:“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辟Z公彥疏曰:“天玄與北方黑,二者大同小異!薄肮庞心治宀手f!
中國色彩學中的“五色觀”源于周易的“五行說”!拔逍小笔侵缸匀唤绲奈宸N基本物質(zhì)。《尚書·洪范》解釋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轉(zhuǎn)第143頁)(接第139頁)水曰澗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金)作辛,稼穡作甘。伏羲氏“以龍紀宮”,就有春宮青龍氏,夏宮赤龍氏,秋宮白龍氏,冬宮黑龍氏,中宮黃龍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訓》中說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組成,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獸黃龍”!拔逍小睂儆谖镔|(zhì),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與周易的“陰陽觀”,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對雙胞胎,屬于樸素主義的思維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學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臟”“五毒”乃至宣揚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常”以及進入佛門的“五戒”等,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內(nèi)涵。其中“五色觀”是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觀念,沿襲數(shù)千年,至今仍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彩塑、木版年畫以及各類民間玩具中廣泛運用。
淮陽泥泥狗的塑造與繪制跟祭祖、娛神、祈子的目的相聯(lián)系。它的紋飾圖樣實質(zhì)上都是一些生殖符號,是由生殖器官抽象變形而來的一些近似于符號樣的花紋。這種形式的出現(xiàn)其實是對其內(nèi)容的一種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內(nèi)涵的核心;搓柲嗄喙防L制這樣的符號正是為了體現(xiàn)對生殖崇拜的一種強烈愿望。它的紋飾種類很多,歸納為類繩紋、類籃紋、折紋、三角紋、菱紋、葉紋、花卉紋、葫蘆紋、太陽紋、蹄印紋等等。
淮陽泥泥狗的每種形式都有它的神話來源,都不是民間藝人為了嘩眾取寵而故意捏造出來的;搓柲嗄喙返男问礁兄匀绱烁挥绪攘Γ驮谟谒切问綖閮(nèi)容服務而被藝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的形式與內(nèi)容結(jié)合得十分完美,包含著本來就離奇的神話傳說,又充滿著強烈的現(xiàn)代色彩。其創(chuàng)造能力可謂是高級的,是當代從事藝術(shù)事業(yè)的人應該大膽借鑒的。吸取民間藝術(shù)的形式構(gòu)成可以開發(fā)個人的創(chuàng)作空間,增強藝術(shù)家們的民族觀念。不止是淮陽泥玩具的藝術(shù)形式值得我們?nèi)パ芯浚覈囊磺忻耖g藝術(shù)品都值得人們從開放創(chuàng)新式的觀念中去吸收借鑒的。這不僅能豐富現(xiàn)代人的文化底蘊,還能將其融入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為遠古的民間藝術(shù)流傳至今,其實質(zhì)上是一種原始圖騰文化的延續(xù)和拓展,給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種極為典型、罕見的藝術(shù)瑰寶,而且真實地記錄了史前人類生殖文化的種種軌跡,折射出民間美術(shù)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同時,也向世人證實了民間美術(shù)與原始藝術(shù)之間同構(gòu)互滲的歷史事實。
相關(guān)資料
原始主題
淮陽古稱u2018宛丘”和“陳”,位干豫東偏南,距河南省會鄭州220公里;居淮水之陽,故稱淮陽。傳說淮陽上古時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舊都!蹲髠鳌ふ压吣辍份d:“陳,大曇之墟也!,《綱鑒易知錄·太昊伏羲氏》載:“太昊伏羨氏作都于陳,葬于陳。”《五帝紀》載:“帝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以木德繼天而王;都宛丘”(今淮陽)。1993年,考古學家在淮陽城東南八里處,發(fā)掘出距今45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宛丘古城遺址;為歷史傳說作了有力的佐證。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史稿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氏族和部落》中解釋說:“傳說中的太嗥(同昊),比炎帝稍晚一些,太嗥,號伏羲氏……,據(jù)記載應該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了”。
淮陽城北三里之遙有“大吳伏羲陵”,占地875畝,規(guī)模宏大,當?shù)厮追Q“人祖廟”。“太昊”一詞是形容伏合氏像日月那樣光明,以贊美他在“人生之始,茹毛飲血而在皮革”的年代里,教民“作網(wǎng)巴以佃以漁,以贍民用;養(yǎng)六畜,以充庖廚”的圣德(《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篇》)。
太昊陵始建于何時,已無從查考,現(xiàn)存碑文只有一句話:“陵墓在此相去年歲極遠!睋(jù)《陳州府志》載:“漢以前已有詞”。此說缺乏依據(jù),故不能斷定伏羲陵墓始建于何時。
太昊陵每年農(nóng)歷仲春二月有盛會,俗稱“二月會”,也稱“人祖占會”(從農(nóng)歷二月二日起至三月三日止)。據(jù)《陳州縣志·卷二·民俗》載:“二月二日,黎明,用灰圈地作國形以兆豐年。兒童擊瓦臺,是日居民指大笑陵進香奠牲,至三月三日始止"。擊為古代盛酒之陶器,覆之則為樂器,相傳為葛天氏所作!对娊(jīng)陳鳳宛邱載:“坎其擊擊;宛丘之首,無冬無夏,值其鷺羽”?芍獡襞_歌舞之習俗始于陳國。由此推論,祭祀伏羲的活動在漢以前就存在是很有可能的。農(nóng)歷二月二;按我國民俗是“龍?zhí)ь^”之巳據(jù)傳太吳儀羲氏“人首蛇身”、“龍形”、“蛇軀”、“鱗身”、“即以龍為圖騰”。
二月會期間;每日有數(shù)十萬伏臺子孫,遠自安徽、山東、河北、湖南等省,云集于此朝祖進香。他(她)們高舉黃綾青龍旗,手捧“香樓”,“旗桿”,肩挑“花籃”,嗩吶聲聲;鑼鼓陣陣,鞭炮齊鳴,香煙繚繞,十分壯觀。香客們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蝸為“人祖奶奶”,虔誠叩拜。焚香祭祖后默默禱念(求子、醫(yī)病、祈安),大凡祭祖進香者,都要從家鄉(xiāng)帶來一把泥土,進香后添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祖宗香火不斷;子孫興旺,繁榮昌盛。
女媧,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母性之神。傳說上占時期,伏羲、女媧兄妹“摶土作人”,《太平御覽》引《風俗通》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搓柮耖g至今仍流傳著伏羲兄妹摶土造人的故事。故事大意是;“伏羲、女媧成親后,感到世界上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十分冷清。于是就用黃士捏起小泥人來,捏了許許多多,居然一個個都活了,一群群離開家獨立生活去了。有一天突然下起暴雨;伏羲、女蝸急急忙忙收拾那些可愛的泥娃娃;最后剩下一些已來不及收拾了,急忙拔下柳枝把他(她)們掃進洞里,誰知慌亂中沒輕沒重,碰壞了一些泥娃娃,于是世界上便出現(xiàn)了許多壯壯實實黃皮膚的人,但也有了少數(shù)肢體不健全的殘疾人!迸畫z“摶土造人”并使男女交合,生兒育女,繁衍后代;于是后人尊女媧為“神媒u2019,或“高媒”,奉為母性始祖和管理婚姻生殖之神。
太昊陵人祖廟會又稱“二月會”;歷史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也,奔者不禁!薄岸聲保皇遣煌柯渲g的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地方;“奔者不禁”,實際是人類從母系社會中的“血緣婚”向外氏族尋求配偶的一種進步。是圖騰行為禁忌;也是對不同圖騰氏族男女通婚的一種保護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說:“自一切兄弟和姊妹間;甚至最遠的旁系親屬間的性交關(guān)系禁例一經(jīng)確立,上述的集團便轉(zhuǎn)為氏族了”。
仲春二月,春回大地,萬木復蘇,男女相會結(jié)合。是對人類生殖、繁衍的一首“贊歌”!对娊(jīng)·陳風·澤陂》說:“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美一人,傷如之何!比缃竦墓懦腔搓枺廊皇侨f畝城湖;風光依舊,水草依然,蒲荷猶存。在太吳陵的陵園中,曾有過一株古桑樹(80年代尚存),這興許就是仲春二月“奔者不禁”時代的遺桑吧。
袁王可在《中國古代神話》一書中說:“……二月會,大多設在山林和水澤,例如宋國的桑林,楚國的云夢,而且神壇上照例要豎一塊石頭;人們對這塊石頭非常尊敬,大概是古人崇拜生殖機能的遺存吧!”古人把這種象征男性生殖器官之石,叫作“郊石”或“啟母石”;搓柕亩聲艜r是否存在“郊石”;不得而知,但眼下太曇陵顯仁殿的基石上卻保留了一個叫“子孫窯”的圓洞,直徑約2.5公分,深度約有一指左右。每年的二月會中;有求子愿望的香客;無論男女都用食指探摸窯洞(暗示男女交合行為),以求得子。遠古時期的母系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從而形成對女性生殖機能的圖騰崇拜。
與“子孫窯”相關(guān)的另一傳統(tǒng)習俗便是“拴娃娃”。求子者(多為婦女、老人),向“送子老奶”虔誠祈禱并作出許諾后,求得一個泥娃娃(男性),系上紅頭繩(拴走之意),藏于衣服下,邊走邊輕輕呼叫“留”、“鎖”、“來”之類的吉祥名字,到家后;把拴來的娃娃置于被中或枕下。若果真得子,求子人須按許諾向“老奶”還愿,并奉還兩個泥娃娃,以供他人求子之需。這一習俗,在河南民間極為普遍,至今,豫西、豫北、豫東各地農(nóng)村,仍留存有“奶奶廟”、“娘娘廟”、“老奶廟”。
進入封建社會以后,史前人類生殖,繁衍的觀念,已被“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宗法禮教的求子觀念所取代。然而,女媧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始終被譽為創(chuàng)造人類的皋媒始祖,東方的愛情之神,中華民族千古不朽的偶像。
與“生殖崇拜”密切相關(guān)的的另一種原始藝術(shù)形式,則是太昊陵二月會中的“巫舞”——“履跡舞”,俗稱“擔經(jīng)挑”!奥嫩E舞”源于“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羲”的故事。傳說伏羲的母親華胥(今陜西藍田縣人),因偶然踩著巨人腳印而懷孕,在成紀(今甘肅天水縣境)生下伏羲!奥嫩E舞”的內(nèi)涵,仍然是二月會的主題——祈子。舞者由當?shù)赜型闹欣夏陭D女四人組成(偶數(shù)、成雙、象征伏羲、女媧),身著黑衣、黑褲,莊重、肅穆,用五尺黑紗纏頭,多余部分則垂于身后,三人邊歌邊舞,一人按節(jié)奏擊打經(jīng)板(竹制)。舞姿變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舞者相對穿插走十字路線;形如剪股;二是“擰麻花”(又稱“鐵索鏈”)。舞者走8字形;狀如擰麻花,反復相迭而井然有序;三是“蛇蛻皮”(又稱“履跡步”)。即一人領(lǐng)舞,三人相隨沿前者步履而舞,然后,二人從中間交叉而過,像蟒蛇逶迤而行。三種舞步交插旋轉(zhuǎn),身后飄灑的黑紗相互纏繞而又自動散開。象征伏羲與女媧“兩尾相交”之意。從考古學的角度講,這種舞還是頗有來歷的,它與山東嘉祥縣武梁詞和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現(xiàn)存南陽漢畫像石館);以及隋朝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的“伏羲女媧交尾圖”一樣;都確切地表達出“生殖崇拜”是遠古人類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我們從舞者隅隅而語的“經(jīng)文”(禱飼)中,可以進一步了解二月會祭祀人祖的文化內(nèi)涵,現(xiàn)將原文抄錄如下:老盤古安下下亙古一人,沒有天沒有地,哪有人倫,東南天有一個洪鈞老祖,西南天出了個混元老人。上天神只管日月星斗,下天神只管五谷苗根,上天神發(fā)慈悲惻隱之心,留下了人祖爺兄妹二人。他兄妹下幾來拯救精靈,不料想發(fā)洪水災禍來臨,上天神派神龜前來搭救;老白龜馱兄妹來到昆侖。順天意,昆侖山,兄妹滾磨結(jié)親,時間長,日子久,兒女成群,到如今獻花籃都來朝祖,且莫忘普天下皆為一母所生。
一首“履邊舞”的“經(jīng)文”,道出了“龍”的子孫不忘伏羲、女媧“化育萬物、摶土造人”的創(chuàng)世功績。
太吳陵二月會上,還保留一種“搶u2018旗桿u2019,還u2018旗桿u2019”的古代遺俗,如今,這一民俗行為的內(nèi)涵和寓意,幾乎已不為人知了。所謂“旗桿”,大致形狀是用一根粗壯的木棍,頂端削成男性生殖器龜頭狀,然后將木棍穿過一個上不封頂?shù)谋夥叫文竞兄校▋尚越缓舷笳鳎。獻“旗桿”,是求子如愿后的還原行為,而搶“旗桿”則是求子者的行為(類似拴娃娃)。
原始社會的前期,人類曾出現(xiàn)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又生產(chǎn)了對男性生殖器官的崇拜。正如甲骨文中的“祖”字,如從“象形”解析,實則是人向男性生殖器作揖禮拜的形象而已。新石器時代父系社會咄土的“祖”,有“陶祖”、“石祖”、“王祖”等,均屬父系時代“男性生殖崇拜”的歷史物證。這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必經(jīng)階段,而且東西方均不例外。
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中,人的繁衍是部落生存的保證。但是也只有在人類對“生育”的奧秘還處于無知的情況下,才會產(chǎn)生對“生殖”的崇拜。而進入封建社會以后,由于重男輕女,男子被認為是支撐門戶的“頂梁柱”、“主心骨”,被尊為“一家之主”,所以,“搶旗桿”的動機和行為,早巳失去了原始“氏族豐產(chǎn)”的主題內(nèi)涵。
“生殖崇拜”是中國最早的祖先崇拜內(nèi)容之一,“圖騰勝地”是史前人類祭祀活動的場所。淮陽二月會對人祖伏羲、女媧的祭祀及祈子行為,是由史前人類對生殖的崇拜演變而來,我們可以從二月會中的一些可視的民俗的表層文化中,窺視出遠古文化的一些遺痕,進而從中尋找出解析“泥泥狗"藝術(shù)深層文化內(nèi)涵的途徑,以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泥泥狗探源
1.“泥泥狗”名號的由來:
“泥泥狗”是淮陽太昊陵“人祖會”中出售的泥玩具總稱。疊用兩個泥字,前一個“泥”字為定語,作動詞使用,即用手傳揉,也含親呢之意;后一個“泥”字作名詞,即物體的材質(zhì)“泥”。當然,這種解釋仍限于顧名思義的概念理解。
泥泥狗又稱“陵狗”或“靈狗”,表現(xiàn)的題材十分廣泛,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無所不有,造型虛幻、神秘。林林總總的怪異形體中有九頭鳥、人頭狗、人面魚、猴頭燕、獨角獸、多頭怪、翼魚、翼獸、人面猴、四不象、貓拉猴。草帽虎、怪獅、馱子斑鳩、魚蛙、龜、蟒、蛇、狗、熊、蟾蜍、晰蜴、豆蟲、蝎子等等,還有各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復合體共約200余種。
面對這些古拙、怪誕超現(xiàn)實的形體,我們似乎很難把它和“玩具”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泥泥狗”究竟和伏羲、女媧有什么聯(lián)系,“泥泥狗”的名號又因何而產(chǎn)生呢?對此,1994年筆者曾作過一些調(diào)查。我向著名老藝人李修身詢問泥泥狗產(chǎn)生的根源時;得到了一個肯定的回答:“是人祖爺、人祖奶持土造人時傳下來的!;另一位老藝人賈得同對我說:“養(yǎng)狗就是看家護院,陵狗就是給人祖爺護陵的神狗嘛!”;金莊的金華芝(女)老人給我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她說:“有一年淮陽大旱,人們愁眉苦臉;無心去朝香祭祖,于是,太昊陵變得冷冷清清。忽然有一天夜里,狂風大作,陰云密布,一袋煙的功夫便下起了飄潑大雨,人們都被雷雨驚醒,從門縫和窗戶向外看,只見地里黑乎乎一片,全是u2018泥泥狗子u2019,只見它們在地里來回走動,干啥哩?再細一瞧,明白了,原來都在犁地、耙地。第二天天一明,人們跑到地里一看,地全都被犁過了,而且墑氣十足,于是大家歡呼蹦跳,紛紛到太昊陵敬香叩拜。從此,人祖廟的香火旺盛起來!
對“泥泥狗”還有一些較為普遍的說法,就是“能治病”。據(jù)說來自山南海北的香客們把“泥泥狗”帶回自己的家鄉(xiāng),除送給兒孫和親友外,還要把一些泥泥狗扔到井里,說是喝了井里的水,可以“清心明目,醫(yī)治百病”。要不;咋叫它“靈狗”呢!還有,行路客商,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你從“泥泥狗”身上扣下一點點泥土泡茶喝,就可以治水土不服或“思鄉(xiāng)病”。無怪乎來淮陽朝祖進香的海外赤子和港、澳、臺同胞臨行前,都極虔誠地從太昊陵帶走一手巾兜黃泥土回去;看來,也是為了醫(yī)治眷戀祖國的思鄉(xiāng)之情吧。
淮陽“人祖會”以“泥泥狗”作為祭祀伏羲的“神物”;搓柸顺绨莨;敬重狗,認為“神狗”能為人類消災、被病,保衛(wèi)一方平安。傳說伏羲崇狗,至今淮陽民間仍流傳著“伏羲與盤瓠”的神話,大意是有狗稱“五色犬”,被扣在金鐘內(nèi);變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無獨有偶,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中的苗、瑤、蕾族中也有類似的傳說,如畬族的“狗皇歌”。這一文化現(xiàn)象絕非巧合,《封禪書》記載:“德公,伏犬疇碟狗邑四門;以防蠱。”大意是說:祭祖先祖伏羲的田園時,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門;以防莊稼受病蟲之害。很明顯,這是把狗視為圖騰神,一種鎮(zhèn)物;搓柸司垂,認為狗能驅(qū)邪、保平安,是否與伏羲遺風有關(guān)值得深思。
歷史發(fā)展到漢代,依然有把大作為“尊人”之說。徐慎《說文》解析“伏”字為:“伏者,伺也。臣伺事于外也。從人犬。犬,同人也,不日大人,而日人犬,列于人部者,尊人也!狈终叻纸獾脑,乃人與大的合成,也可以理解為狗是伏羲氏族的原始圖騰。新石器時代以后。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的切期階段開始形成。社會生產(chǎn)由攫取形式向生產(chǎn)形式過渡,人類社會開始了一個新的飛躍。于是在狩獵、采集這種攫取性生產(chǎn)方式的基礎上形成了圖騰文化,又逐步向適合于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等生產(chǎn)方式的文化體系“龍”圖騰轉(zhuǎn)化。狗是史前人類最初馴養(yǎng)的主要家畜。它善解人意,能幫助人類照看牧群,能為主人報警,最忠實于人類。在人類發(fā)展畜牧、刀耕火種時代,狗對人類的生存是功不可沒的,當然它也受到人類的崇拜。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狗的地位也隨之轉(zhuǎn)化!墩f文》解伏字又說;“司也。從人犬,大司人也!弊ⅲ骸八,今之伺字,伏伺即服事也!惫窂脑缙诔蔀槿祟惓绨莸摹坝H屬”、“祖先”,漸漸地降為人類使役的“奴仆,,也是人類進化的自然法則。這就不難理解“泥泥狗”作為“陵狗”,在太昊伏羲陵中的地位和作用了。
再者,狗的自然形狀也十分典型,具備一切爬形獸類的基本特征,很多獸類都用大字旁,可以說無“犬”不成曾!秴问洗呵铩氛f:“……狗似 , 似母猴,母猴似人!本瓦B繁體了的“龍”字,就有一種寫法是“ ”,竟也沒有逃脫一個“犬”字。事實證明,人類思維最早的進化,便是在認識上脫離主體,將生活中與人為伍的“狗”,作為認識客體的原型,其它再與狗比較后分出類別的。所以“類”字是從“犬”的;形狀的“狀”字也從犬旁。其它如貓、狼、獅、猿、獾、猴等等均從“犬”,就不一一例舉了,由此聯(lián)想到:“泥泥狗”作為各類禽獸的泛稱,并成為守護伏羲的“陵狗”,也是事出有因,不無道理吧。
泥泥狗制作工藝
1,打泥: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就地取材是淮陽泥泥狗的一個特色
2,搓坯:按照泥泥狗的成品的大小規(guī)格,挖一塊和好的膠泥,把膠泥塊搓成形狀大小都與成品相近似的坯子
3,成型:有用膠泥翻制的模子,又有了用石膏翻制的石膏模子
4,染色:把泥泥狗放在一個容器里,往上淋澆黑色染料,等泥泥狗染得通體發(fā)黑后,一個個拿出來曬干
5,點花:點花用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用肖成斜面的高粱稈
淮陽"泥泥狗"是河南淮陽民間小泥塑的統(tǒng)稱,與淮陽民風、民俗有著同構(gòu)互滲的"血緣"關(guān)系;搓"泥泥狗"的制作工藝非常特殊,分為打泥、搓坯、成型、染色和點花五道工序,費時較長。"泥泥狗"的造型十分奇特,全身黑底色,上面繪有七彩紋飾,其文化內(nèi)涵皆與遠古時代的生殖崇拜有關(guān),被專家學者譽為"真圖騰"、"活化石"。
泥泥狗還是節(jié)日贈送親朋好友最好的禮物,是出國旅游最好的禮品。
泥泥狗圖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