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大佛位于四川省榮縣縣城東郊,為唐代所刻,佛像坐南面北,是一尊釋迦牟尼摩崖石刻造像,佛身通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釋迦牟尼佛(現(xiàn)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僅次于樂山彌勒大佛(未來佛)。榮縣大佛與樂山大佛相距不足百里,各有特點,映襯成趣,自古以來就有“嘉州大佛雄,榮州大佛美”之譽。榮縣大佛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是自貢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一部分,與榮縣金花桫欏谷公園和榮縣青龍山恐龍化石公園共同組成了自貢世界地質(zhì)公園榮縣青龍山恐龍化石群遺跡園區(qū)。大佛后半山間有一“嘯臺”古跡,傳說是晉代著名隱士孫登長嘯處。
景點簡介
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榮縣城郊大佛山(亦稱真如巖)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來坐佛佛像,世稱榮縣大佛。佛身通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釋迦牟尼佛(現(xiàn)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僅次于樂山彌勒大佛(未來佛)。
1980年7月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清乾隆黃大本編《榮縣志》裁:“大佛山在城東一里,唐人刻大佛,與山齊,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橫豎,久沒于荒煙蔓草之中。”而邑人趙熙編《榮縣志)載稱,榮縣大佛系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僧人淳德募修,元祐七年(1092)成。但究竟何時所刻目前尚無定論。大佛所在的廟字,唐代名開化寺,后稱大佛禪寺。
宋代重修后規(guī)模很大,寺門抵今溪岸。明末清初寺廟 毀于兵火,清嘉慶年間重建。以后時有修繕和擴建,因受地形限制,寺廟只能依山就勢;縮退山門,以大佛為中心向左右兩邊展開,主要由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達摩殿、羅漢堂、藏經(jīng)樓、方丈室、禪房等殿堂組成。山下遠望撣林;古剎錯落有致。清末民初,寺內(nèi)香火極為旺盛,鄰近州縣的善男信女,或上朝峨眉山,或下朝寶頂,必經(jīng)榮縣朝大佛。解放 前后,年久失修,寺廟有所損毀!拔母铩敖Y束后,國家撥?钊婢S修寺廟,廣植樹木。現(xiàn)在,全寺占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全系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山上山下綠樹成蔭,悠久的人文景觀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形成川南地區(qū)頗富吸引力的風景名勝古跡之地。寺廟的山門在山麓西北,門前l(fā)對石獅,威武雄壯。進山門,拾級而上。第一殿為重檐歇山式殿宇。殿內(nèi)塑大肚彌勒,正稱布袋和尚,俗稱大肚羅漢、笑羅漢。寺內(nèi)所供奉的大都為諸佛菩薩和舶來人物,只有這尊羅漢卻是地道的中國人。而且榮縣的笑羅漢全川有名,因塑得眉彎嘴翹,十分可笑,來看的人無不發(fā)笑,笑聲通過羅漢的口腔產(chǎn)生共鳴,人們也仿佛聽到羅漢發(fā)生“咯咯咯”的笑聲。現(xiàn)有這尊笑羅漢為后來補塑,和以前相比雖有不同。但有榮縣籍著名書法家柳倩歷書名聯(lián)相伴,也或可補其不足。聯(lián)云:開口便笑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客。重檐殿宇之上是大雄寶殿.殿內(nèi)供奉的即為依山石刻的榮縣大佛,兩邊是泥塑的地藏和觀音。大雄寶殿原為單檐四層架殿式建筑,昔日人們只能“遠看大佛頭。近看大佛腳“,F(xiàn)為四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全稱大佛護身樓,簡稱大佛樓。登大佛樓,既可層層觀賞大佛雄姿,又可左經(jīng)蓮臺;右轉(zhuǎn)嘯臺。拾級頂上,宜達頭頂佛光閣,舉目眺望,遠山近水,榮城風貌。盡收眼底。榮縣大佛寺自清代復興后,屬撣宗之一的臨濟宗,故又稱大佛撣寺。凡撣宗寺廟必供奉達摩祖師。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知縣宮監(jiān)桂捐資在大佛西面的崖壁上鎊刻“達摩渡江圖”。達摩,印度南方僧人,南劉宋末年從海道來廣州,被梁武帝遇到首都建業(yè)(南京),傳播禪宗佛教,是中國佛教禪宗的開創(chuàng)人,世稱達摩祖師。榮縣“達摩渡江圖”取材于達摩和梁武帝話不投機后,遂渡江至篙山少林寺這段故事。主像達摩高 4.9米,近乎圓雕。達靡有用荷禪杖,上掛蒲團和草鞋,左手提佛珠,佛珠粒?蓴(shù)。祖師肥頭圓臉。面肌突起,兩目圓睜。炯炯有神,胸腹敞露,肋骨橫呈,顯得勇武有力。身后魚翻浪滾,僧衣隨風卷起,腳踏蘆葦,掉頭仍身站立在洶涌波濤之中,頗有“誰謂河廣,一葦航之”之風韻。大佛崖的半山腰,有古跡曰“嘯臺”。相傳黃帝之子玄囂打獵時在此小憩。是為“囂臺”。又傳魏晉名士 孫登來榮,登臺長嘯,其聲悠揚,有如鳳凰之音;故北宋《榮州圖經(jīng)》稱此為“孫登嘯臺”。
嘯臺崖壁還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極樂世界,十八羅漢,其中“羅漢群龕”引入注目龕高3.4米,寬4.6米,深0.46米,內(nèi)刻六尊羅漢,其中三尊頭部已毀。六劈羅漢中間浮雕一株桃樹,枝上懸一仙桃?肯商业牧_漢,一尊雙手交叉乎放在胸前,悠閑自在:另一尊面朝仙桃,似無動于衷。造像表現(xiàn)了他們超脫凡塵,不為利祿所動的神態(tài)。這種布局的雕刻為全國罕見,有一定研究價值,已為《中國美術全集四川石窟雕塑》收集!皣[臺總一郡之勝”。唐宋時在此建有棟字軒檻,北宋建“一勝亭”,供人憑臨懷古。若登臺極目,東可望巍巍大佛,西可俯幽深龍洞。唐宋以來,這里就是人們樂于游覽之地。歷史上的樓臺亭閣,棟宇軒檻早毀。1982年,根據(jù)古籍記載,揣摩宋代“一勝亭”舊址,在嘯臺一側(cè)重建“一勝亭”,供人歇足眺望,憑吊古人。
2006年5月25日,榮縣大佛石窟作
主要景點
榮縣大佛摩崖造像,俗稱榮縣大佛,大佛禪寺始建于唐代。大佛寺氣勢雄偉、衣紋流暢、慈眉善目、神韻飄然,是古代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上乘之作,是中國石刻遺存之藝術瑰寶,素有“樂山大佛雄,榮縣大佛美”之民間贊譽,榮縣大佛以其雋美而享譽神州。 大佛鑿刻完工后,即修有殿宇保護,根據(jù)《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時有“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舊時寺門、抵今溪岸”?梢姰敃r的恢宏氣勢,其后幾毀幾修,現(xiàn)存的殿宇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所建。1988年重建的大佛護身樓,是仿木仿古重檐歇山式建筑,既保護了大佛,又具游覽價值,逐層登樓近瞻佛容慈顏,從上到下盡觀大佛偉岸雄姿,鳥瞰榮城風貌,眺望遠山近巒。 大佛寺以大佛正殿為中心向東西拓展,現(xiàn)有山門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羅漢堂、藏經(jīng)樓、方丈室等建筑,禪林古剎,錯落有致,整個建筑群體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雁,大佛好似端坐在大雁背上,佛寺一體,殊為壯觀。 榮縣大佛寺景區(qū)內(nèi)除大佛和大佛禪寺外,主要景點還有大肚彌勒(俗稱笑羅漢)、達摩渡江石刻、放翁詩魂、松蔭枕石、白云深處、瑤圃休閑等景觀。
榮縣大佛寺景區(qū)位于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城區(qū)大佛街大佛寺一號,距自貢34公里,以其雋美而享譽神州,素有“樂山大佛雄,榮縣大佛美”之民間贊譽。大佛寺座落在榮縣城郊大佛山(亦稱真如巖)山麓,山門書題“大佛禪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大佛寺始建于唐代,氣勢雄偉、衣紋流暢、慈眉善目、神韻飄然,是古代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上乘之作,是中國石刻遺存之藝術瑰寶,1956年大佛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待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榮縣城郊1公里處的東山大佛寺內(nèi),大佛依山崖鑿成,通高36.67米,是一尊如來佛像,號稱四川第二大佛,其頭部長8.76米,肩寬12.67米,腳寬3.5米。大佛的頭頂上方有一道石條卷拱護罩,上刻“大開覺路”四字;崖頂上還有磚閣一座,遠看像在戴在大佛頭頂上的寶冠。大佛前有閣樓遮蓋,以使佛身免遭風雨浸蝕,閣樓也是大佛寺的主體建筑,把大佛從肩部以下遮得嚴嚴實實。因此,雖然要入寺內(nèi)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給瞻仰者帶來不便,但卻保護了大佛佛體不受外來的破壞,至今保存完好。榮縣大佛開鑿于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完工于公元1092年,歷時八年始完工。
大佛寺山門書題“大佛禪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寺內(nèi)其它建筑有方丈室,藏經(jīng)樓,禪房,達摩殿、洞天、法門和茶室等,建筑總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進入大佛寺,除見到腳踏蓮花的佛身之外,還可見到殿西崖壁上刻有一高達5米的達摩像,手持念珠、禪杖,腳踏葦葉,立于洶涌波濤之中,其造型為世所罕見。大佛后半山間有一“嘯臺”古跡,傳說是晉代著名隱士孫登長嘯處。
為唐代文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