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辣子面
又叫杠子面。用杠子壓揉面團,小米面做成面波,搟成片,切成麥稈細的條,清水煮熟,柔軟適度,不粘不糊,調上油潑辣子、醋、姜粉、芫荽等,別有風味。
秦安麻腐饃
餡料用麻子磨制而成,以五香粉、食鹽、蔥花等佐料拌入并適當加入豬油,用發(fā)酵好的面團搟成薄餅做包皮。成品饃潔白松軟,香味獨特。
天水回回饃
又名烤饃,本地稱“鍋子”。白面配上蜜、雞蛋、白糖、清油,揉團發(fā)酵掌握好火候入鍋烘烤。它色澤金黃,形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脆酥而不碎,清香味甜。
天水火燒
火燒的制作方法和用料與油酥饃的制作大同小異;馃淞嫌锌喙戏,烘烤時只用下火圈,成品饃色白、層多、香酥。饃上綴染紅色的梅花圖案,給人以香中添美的感覺。
天水鍋盔
鍋盔,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面食,形狀為圓形,主要原料為小麥面粉。有干面鍋盔和雞蛋鍋盔兩種。干面鍋盔用面粉直接做成;雞蛋鍋盔用雞蛋和面粉拌和制成。鍋盔既厚且大,入口酥嫩,口感細膩,便于攜帶,是出門旅游、饋贈友人的佳品。天水鍋盔以張川縣的最為有名。
張川羊羔肉
張川羊羔肉主產于關山林區(qū),肉嫩味純,色澤鮮艷,尤以小尾寒羊為最。以羊肉為主要原料的手抓羊肉、清燉羊肉、羊肉泡饃是隴上美味。
天水米黃
米黃又稱甜饃。用糜子碾米成面,適度發(fā)酵,入籠蒸熟,其塊如蜂巢,色如黃蠟,味甜可口,柔酥恰好,富于營養(yǎng),長幼喜愛。以玉米面或蕎麥面同法制作的甜饃,稱作“發(fā)糕”,風味獨特,口感不亞于米黃。
甘谷酥圈圈
足以精細白面、上等胡麻油配以香料等精工細作,并用適宜的火候在上下都有炭火的一種稱鏊的平底鍋內烙烤而成。它具有色澤金黃、香酥可口、油而不膩之特點,還具有耐存耐放之長處,即使在炎夏,存放月余也是只干不餿,常被人們捎給省內外的親朋好友。據傳酥圈圈是滿清時由城關蔣家莊一姓李的廚師創(chuàng)制成的。
石佛掛面
掛面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方便、實惠、美味的快餐食品。我國掛面制作歷史悠久,元代即有掛面問世。天水掛面以三陽川石佛鄉(xiāng)黃家莊、中石村、西石村所產的最為上等。因其油氣飽滿、色澤金黃,被人們稱為“金黃一品”。
石佛掛面所用面粉全是制作者自己粉磨的當地所產冬小麥。制作掛面要經過和面、揉面、上案揉壓、切條、搓條、纏條、上水箱、下箱、二次搓條、整條、上架、下架、切面、裝把等十幾道工序。石佛掛面條形精致均勻,黃亮美觀,口味純正,質量上乘,不僅為天水本地人所鐘愛,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而且遠銷蘭州、西寧、新疆等地,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天水雜燴
把雞蛋蛋清和蛋黃攪勻,攤成薄餅。取鮮五花肉剁碎,放入鹽、粉面、花椒后拌勻,加在兩層薄蛋餅中間壓平,上籠蒸熟,切成條形,便做成夾板肉。以夾板肉為主,配以響皮條、丸子,澆上雞湯、撒上蔥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湯盆,量足湯多,葷素搭配,邊喝邊吃,不油不膩,味道鮮美。
天水里脊
用鮮五花肉,切成小塊,與粉面、蛋清攪拌和勻,再在植物油中炸。炸熟炸干后撈出,配以木耳、玉蘭片、紅綠辣椒等,澆上勾好的芡汁即成。一般流行有酸辣里脊和糖醋里脊兩種。特點是色澤清亮,有半透明感,吃起來酥脆鮮美,油而不膩。
天水八寶飯
將糯米在開水中煮成半熟后撈出,拌入白糖和勻。在碗中精心布上一層葡萄干、綠櫻桃、紅櫻桃綠紅絲、大棗、蓮子、花生仁、核 桃仁、桔子瓣等,再把和勻的半熟糯米裝入碗中,上籠蒸熟。下籠后把碗中的米飯倒扣盤中,澆上糖汁,碗底的櫻桃、大棗、蓮子等露在表面,五顏六色,綿軟可口。
天水干拌面
把手搟面或扯面在開水中煮熟撈出,稍晾一會后,滴上一些熟植物油攪拌,待色澤黃亮后,盛入碗中,加上精肉干臊子,撒上綠菜,調入醋、鹽、辣子、蒜泥等佐料即成。
天水馓飯和攪團
用玉米等雜糧做成。先將水燒開,再把玉米或其它雜糧細細撒入開水中,邊撒邊攪,用溫火熬煮,待結成團狀即成馓飯,吃時配以天水風味小菜,清香可口。
如果在碗中盛入清湯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鹽等佐料,再把馓飯放在碗中,用筷子夾成小塊,浸泡入味,這種吃法又叫天水攪團。清湯臊子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漿水、素菜、葷菜等,為天水城鄉(xiāng)調劑飲食的家常便飯。
天水麻食
用麥粉和成軟面團,每次掐一小點,用大拇指搓片后卷成一個個小海螺狀,在開水中煮熟,撈入碗中,澆上臊子,調入佐料即可食用。特點是入味、滑爽、易消化。還可做成炒麻食、燴麻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