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女真摩崖石刻
慶云女真摩崖石刻,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區(qū)西南40公里的慶云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遼金戰(zhàn)爭的佐證。摩崖石刻在距地表22米,半山腰一塊凸出的砬石上,砬石從上到下有一道裂縫,將石壁劈成兩部分。西側碑高約2米,寬1米。東側石壁面南偏東,碑高2.45米,寬1.1至2.5米不等。右上角刻有漢字“大金太祖破遼軍于節(jié)山息馬立石”,是我國僅存的女真石刻之一。
9、五奎山龍泉寺
五奎山龍泉寺為易地重建,原址位于號稱“小奉天”的山城鎮(zhèn)西街路北。光緒5年(公元1879年)4月建成,系佛教五臺山龍泉寺分支,千山龍泉寺下院。緣資建造的龍泉寺有正殿、配殿、鐘鼓樓等,房屋54間,占地7,000平方米。寺院雕梁畫柱,十分壯觀。六十年代遭遇“文革”被視為四舊產物,房屋被占、佛像被毀、法器被砸、經書被焚、僧人離散。1992年,梅河口市人民政府為積極落實宗教政策,經省人民政府批準五奎山風景區(qū)龍山鳳嶺澗,重建龍泉寺,F有殿宇52間,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占地8萬平方米。龍泉寺后矗立著內梯外廊佛教樓閣式觀賞塔――祥云塔。祥云塔始建于1994年6月,是仿清皇家佛教樓閣式觀賞塔,塔高59米,八角九層,并設有地宮一層。塔底層最大直徑25米,塔頂層直徑為13米。每層設有內樓梯外回廊及佛龕四個,供有羅漢塑像共計36尊。龍泉寺的楹聯(lián)匾額均出于國家級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沈鵬等名人之手,大雄寶殿、龍泉寺。
8、蓮花泡
在梅河口廣袤的平原上,大大小小的荷塘星羅棋布。人們崇尚美,喜愛蓮花,早在百年前,就有詩盛贊這里荷花的壯觀景色:杏嶺春早花滿山,蓮渚夜虹荷無跡。而最值得稱道的當屬五奎山下的蓮河了。七八月時,盡可在晴天、在雨天撐一把陽傘,在蓮河一帶隨意找一個蓮花泡子,佇立塘邊,默念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觀擎天闊葉,賞粉面蓮朵,漂泊之苦,勞作之艱,世情之浮盡可忘卻。這里是一種造化或一種自然之自然,碧綠綠的水汪汪的瀟瀟灑灑得讓人心悅。不驚駭于風雪也不惶恐于雷電,那是生長在東北的蓮花。據說這里的蓮花泡子曾遭到特大洪水的毀滅,那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滿塘蓮花化為淤泥,蓮花泡盛景不再!不料,三十年風來雨去,一處處蓮花泡子又奇跡般地綻開了荷葉!老百姓講:蓮花再現的可能時因為大水雖將莖葉沖走,甚至沖毀,然深植于泥土中的蓮子還在。
7、古生物化石遺址
梅河口市出城區(qū)向東南行十數公里,有一鄉(xiāng)名為杏嶺鄉(xiāng),清時曾是海龍八大景之一,謂“杏嶺早春”。幾年前,當地百姓在山上勞作中,偶然發(fā)現古化石。梅河口市古生物化石遺址經省自然博物館專業(yè)人員、省區(qū)調隊、吉林大學古生物學地層學研究中心的專家初步鑒定,古生物魚化石種類為狼鰭魚,石質為灰色沉積巖,據專家考證,杏嶺鄉(xiāng)雙合村的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距今一億兩千五百萬年前的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化石上主要分布有魚、蛇、蛙、蛤蜊、蜻蜓、介形蟲、蝦等動物昆蟲以及一些植物圖案,還有至今無法確認的珍稀鱗片動物圖案,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開采價值。多數分布于距地表約9米至13米的灰色沉積巖中,其它石層中亦有零星發(fā)現。2003年,梅河口市將杏嶺古生物化石群劃定為自然生態(tài)保護區(qū),在進行科學保護的同時,進行小規(guī);A采和化石收集工作。杏嶺古生物化石的發(fā)現,揭示了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并賦存于地層中的古代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
6、中國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會址
梅河口市區(qū)和平街有一座二層樓,它建于1936年,總建筑面積1622平方米。1946年3月6日,0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這次會議是經毛澤東主席批準,由-同志主持,-、羅榮桓、張聞天、高崗、伍修權、陳正人、周桓、呂正操、李富春等20多位叱咤風云、馳騁疆場的將領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討論了創(chuàng)建堅強的東北根據地等問題,提出了保衛(wèi)四平,奪取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作戰(zhàn)勝利的方針。梅河口會議結束后,0中央東北局立即發(fā)出了《關于東北工作的指示》,“東總”政治部發(fā)出了《關于保衛(wèi)四平,奪取長、哈、齊作戰(zhàn)的政治動員》。4月15日,我軍分兩路攻入長春,一場殘酷的爭奪戰(zhàn)打響了!我軍與敵軍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戰(zhàn)斗經歷了三天,18日黃昏,我軍勝利,全殲守敵1.8萬人。之后,在-等人的指揮下,四戰(zhàn)四平市,最后奪取了四平。梅河口會議所確立的方針與策略在解放戰(zhàn)爭中意義深遠,從此,東北民主聯(lián)軍由戰(zhàn)略轉移轉入戰(zhàn)略-。
5、堿水石棚墓群
輝發(fā)河是第二松花江流域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主要流經吉林省南部和遼寧省東部。在輝發(fā)河上游的兩條主要支流―――一統(tǒng)河、三統(tǒng)河流域分布眾多的石棚墓葬,現行政歸屬分屬于通化地區(qū)的梅河口市和柳河縣。目前,這一區(qū)域共集中發(fā)現石棚墓80余座。這些墓葬大多分布于哈達嶺山脈,海拔500米至600米高的山岡頂部或山脊上,其范圍東起新開嶺堿水北溝,西至雞冠砬子。墓葬是以3塊至4塊板石半埋半裸立砌并圍成墓室四壙,上覆以體材較大的石板封頂,四周呈現出寬大的棚檐,墓室鋪有底石。構筑石墓的石材多為花崗巖石,石材均經加工,呈較規(guī)整的長方形或方形,隨葬器物均為陶器,已發(fā)掘了陶罐、陶紡輪等。通過調查、試掘發(fā)現,部分石棚墓內發(fā)現葬有人骨,部分經火焚燒。松花江上游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石棚墓葬群是我國乃至東北亞地區(qū)此類墓葬分布最為密集的區(qū)域之一,也是反映東北亞民族關系與文化相融最具價值的例證之一。
4、五奎山
介紹: 五奎山風景區(qū)位于梅河口市區(qū)東北9公里處。 距沈吉鐵路蓮河車站2公里,距國道202線1公里,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4公里。 五奎山風景區(qū)規(guī)劃設計為十個功能區(qū)。有大門商貿區(qū)、水景游覽區(qū)、寺廟宗教區(qū)、游樂游藝區(qū)、動物觀賞區(qū),園林別墅區(qū)、旅游度假區(qū)、民俗風情區(qū)、管理服務區(qū)、風景游覽區(qū),F已開發(fā)建設的有寺廟宗教區(qū)、民俗風情區(qū)、管理服務區(qū)、風景游覽區(qū)。。
3、四季生態(tài)園
生態(tài)園樹木繁茂,植被優(yōu)良,景色優(yōu)美,清雅宜人,山湖倒影,宛如仙境,是休閑、觀光、旅游、度假、舉辦各種會議、音樂會、聯(lián)誼會,欣賞四季美景的最佳去處。導游生態(tài)園已建成六大服務區(qū),即仿古式大門游覽區(qū)、游客住宿活動區(qū)、餐飲服務及會議文體活動區(qū)、水上娛樂區(qū)、動、植物觀賞區(qū)、冰雪運動區(qū)。介紹四季生態(tài)園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東南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完好,綠地覆蓋率達98%以上,境內常年積水,形成5個天然環(huán)山湖,珍奇野生動植物非常豐富。園內有仿古式植物長廊2處,養(yǎng)殖湖4個,荷花湖1個,24萬棵野山參種植廠1處,果園基地1處。園中基礎設施完備,有招待所一棟,餐廳一棟,水上歌舞廳一個,中、小會議室各一個。是游人垂釣和泛舟游覽的好地方。
2、雞冠山國家森林公園
公園規(guī)劃總面積2903.61公頃,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約8.5公里。 雞冠山森林公園內山巒疊嶂、綿亙曲折,峻秀多姿的山巒構成了森林公園風景的骨架,因狀如雞冠頭上的雞冠而得名,狀如雞冠的十二峰,差錯相連,最高峰969.1米,即雞冠砬子,是梅河口市最高峰。立于雞冠山山前深澗,仰望峰頂,群峰聳立,綽約多姿;循徑登高,蒼翠滿目,遠眺近覽,山峰橫空出世,獨自屹立,自成一景。地文景觀資源主要表現為雄、奇、秀、幽等,景觀類型可分為:峰、巒、嶺、谷、洞、石等。 當春天來臨時,雞冠山豐富的野生杜鵑資源,如山杜鵑、小葉杜鵑、牛皮杜鵑、高山小葉杜鵑、毛皮杜鵑等迎春怒放,沿途而賞,姹紫嫣紅,燦爛奪目,如云錦,似紅霞。在公園境內海拔750米以上的山地,尤其是吉樂嶺兩側的山坡、山脊和懸崖邊上,呈現出氣魄壯麗的杜鵑花海景觀,面積達205.2公頃。 嚴冬時節(jié),大地銀裝素裹,雪嶺冰峰,金色的陽光照射。
1、輝發(fā)河上游石棚墓
輝發(fā)河上游石棚墓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輝發(fā)河上游的梅河口市、柳河縣境內。輝發(fā)河是第二松花江流域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主要流經吉林省南部和遼寧省東部。在輝發(fā)河上游的兩條主要支流――一統(tǒng)河、三統(tǒng)河流域分布眾多的石棚墓葬,現行政歸屬分屬于通化地區(qū)的梅河口市和柳河縣。在吉林省的輝發(fā)河上游地區(qū),目前已發(fā)現石棚墓80余座。這些墓葬大多分布于哈達嶺山脈海拔500~600米的山崗頂部或山脊上。構筑石棚墓的石材多為砂礫巖、泥質員巖、片麻巖,并被加工成較規(guī)整的長方形或方形石板。墓葬多呈長方形,以石板半埋半裸立砌,圍成墓室四壙。兩側壁石多是一塊長石板,有的為兩塊石板相接,個別的還有兩層壁石。上面用大石板封頂,四周露出寬大的棚檐,下面鋪有底石。為了使石棚墓更堅固,有的兩側壁石的下部或一端鑿有對稱的凹槽,以便嵌入底石或端石,個別石棚墓周圍砌有護坡石。有的石棚墓門前兩邊還立有石板成為通道,整座墓葬形體結構顯得更加嚴謹。